人体细菌的功与过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ian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是一种极为古老的生物,已有数十亿年的历史。自人类的远古祖先在地球一出现,一些细菌就钻进各个器官定居。起初很不协调,因为细菌对机体来说是异种蛋白,会引起免疫反应,人类的远祖会生病。经过亿万年的磨合,人体细菌终于能同人和平共处,成为机体不可少的一部分。
  动物和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生活着大量的细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人观察世界的窗口。在两只眼睛中生存着有1克细菌:作为呼吸滤清器的鼻腔,里面也生活着10克细菌;口腔、肺中各有20克细菌:皮肤的表面有200克细菌。人的肠道更是细菌的天堂,每克大肠的内容物中有几十万亿个细菌!一个健康的人体中竟约有细菌1~1.5千克!
  人体中的细菌有500多种,已经定名的细菌有100多种。大部分细菌是人出生后,通过呼吸进入口腔和呼吸道,更多的是通过食物、饮水进入胃肠,最后在小肠和大肠定居。
  人体是细菌的大本营,它们同人体构成了和谐的共生关系。细菌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保持着人体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体中有一类细菌“造反”,或有外来细菌入侵,打破了微生态的平衡,人就会生病。
  
  无菌动物的出现
  
  一般人都会认为,细菌是有害的。人体中如果没有细菌,是不是就会很健康?在科学家中曾有过激烈的争论。19世纪,法国著名的细菌学家路易·巴斯德认为,动物和人离开了细菌就不能生存。1886年,生物学家南凯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认为,离开了细菌,动物和人照样能生存。于是,在微生物学界展开了一场持久的争论,各执己见。由于双方都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依据,因此,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便不了了之。
  9年后,细菌学家牛台尔和西尔夫德用灭菌的牛奶,养活了经剖腹产得到的无菌豚鼠,初步证明,没有细菌,动物也能活。1898年,细菌学家凯特洛斯将小鸡置于无菌环境中17天。1902年,他又创造了无菌鸡存活30天的记录。至此,无菌动物可以存活的结论才得到世人的公认。1957年,英国细菌学家切克斯勒利用耐酸的高强度塑料薄膜,发明了无菌隔离器。切克斯勒发明无菌隔离器,完全出于爱心。1971年一天,一位孕妇即将分娩,产前检查时发现,男婴患有先天性综合性免疫缺陷症,这是一种连锁遗传病。而这个年幼的患者完全没有免疫力,任何病菌都能致这个脆弱的小生命于死地。为了挽救孩子,切克斯勒制作了塑料无菌小室,让这个名为戴维的男孩在里边生活了12年5个月零1天。为了让小戴维走出隔离室,医生们决定给他做骨髓移植手术,但手术没有成功,小戴维最终还是离开了人间。
  后来,人们尝试利用无菌隔离室培养了大量的无菌动物,并传宗接代。科学家给这些无菌动物取了一个专有名词——“悉生动物”。悉生动物被发现后,很快便成为人类医学和科学事业不可缺的助手。无菌技术在医疗、科研、无菌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讨厌的有害病菌
  
  科学家在悉生动物的实验中,了解了人体细菌的特性:它们大多是厌氧性微生物,只要一离开人体环境就会死去。科学家通过长期的实验观察发现,一直在无菌条件下生活的无菌鼠,寿命要比普通鼠延长1/3。原来无菌大鼠的心、肺、肾、脑等部位没有因年龄增加而发生病变,这说明了有些细菌的存在同机体衰老有关。
  又如,龋齿是一种常见病,患者因牙质腐蚀痛苦不堪,无菌大鼠却不发生龋齿。医学家将大鼠肠道分离出来的一种链球菌,以及从人体龋齿中分离到的三种厌气性链球菌,接种到无菌大鼠体中,无菌大鼠不久就发生了龋齿,这说明龋齿同人体链球菌关系密切。这启发了医学家预防龋齿研究的方向——控制人体中肠道的链球菌,不让它们乱串到口腔中,是减少龋齿的根本办法。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将硝酸盐转化成一种致癌物质亚硝氨,人体肠道菌群中的一些厌氧菌也有这种能力。人吃的食物中有一种叫苏铁素的化学物质,在肠道微生物菌群的作用下会转化成致癌物质,诱发结肠癌,但给无菌大鼠饲料中增加苏铁素,却没有致癌作用。人体腹泻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究竟是哪些菌群增加,哪能些菌群减少,才出现这种现象的。通过对悉生动物进行群菌接种,人们找到了答案,并用这种方法研制出了目前医学上用于治疗腹泻的“整肠生胶囊”。整肠生胶囊里的数亿计的肠道细菌芽孢能迅速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这项医学成果对维护宇航员的肠道健康,完成空间飞行任务十分有效。
  
  “有益菌”人体健康护卫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越干净越好。为了使得细菌无处可侵,人类甚至发明了各种清洁剂、洗手液、杀菌剂。实质上,这是个不切实际的想法。细菌这个微生物群体,是地球最古老的生命之一,在生物圈中无处不在,生命力也很强。而且,倘若没有细菌与人共生,人也不会健康,更不会活得长久。
  科学家已经培养出老鼠、小狗等各种悉生动物,但在无菌饲养下,这些实验动物都弱不禁风,容易生病,且比正常出生的动物要短命。1942年,科学家培养出第一只无菌猴,生长在玻璃无菌室的小猴,和正常出生的小猴一样活泼可爱,它的食物、饮水都经过灭菌处理。可当在玻璃房生活得好好的小猴,离开无菌室后,三天两头拉肚子,受病毒感染得感冒也是家常便饭,免疫力同母亲生出的小猴相比,极其低下,没过多久,这只无菌猴就因病死了。无菌猴离开无菌环境活不长,则证明了巴斯德的话是对的,动物离开细菌是不能生存的。
  人也是一样,离开了细菌也是不行的。人体中的绝大多数细菌是有益于人体的微生物,同人和睦相处着。在医学上,它们被称为“益生菌”或“有益菌”。如人体中的肠道细菌,它利用糖类物质发酵,产生大量乳酸、有机酸和乙醇等,具有抑制腐败菌、提高消化率、防癌等生理功效。它们每天分裂28次,很能适应肠道的缺氧环境,像天鹅绒草一样长满肠道内壁,让一些有害细菌无插足之地。肠道菌群的组成影响着每个人的健康。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与许多诸如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有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饮食、药物以及环境因素可以影响个体肠道菌群的组成。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可以通过发明一些以肠道细菌为靶点的药物,纠正紊乱的菌群结构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在人的结肠中还有一种多形拟杆菌,以杆形为主,也有双叉、多叉等形态。多形拟杆菌能消化人体食物残渣中的植物纤维,为人体提供15%的能量。在肠道中,还存在着一种数量很大的细菌——大肠杆菌,它们能合成一些维生素,排拆少数致病菌。
  生活在皮肤表面的细菌,以人体分泌的有机酸、油脂等为食,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但如果发生皮肤破损等意外事件,一些致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科学利用细菌
  
  科学家用新型探针窥视23名来自纽约的健康测试者的胃,发现了128种不同细菌活跃在胃壁的黏液里,其中的10%是科学界完全陌生的。尤其令科学家惊讶的是,在人的胃中发现了耐辐射的球菌,这种细菌生命力特别顽强,只在滚烫的温泉和核材料仓库里才能见到,现在竟也生活在人的胃里!随后,他们又在人的肠道发现大量的微生物,其中62%的细菌是首次露面。
  最近,中外科学家通过人尿液代谢成分的分析发现,厚壁细菌中的一种梭形菌参与了人体的8种代谢过程,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人体细菌对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们对人的生活、生理和遗传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还待进一步研究。
  人体细菌是人体不可少的,它们维持着各个器官系统,特别是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保护人类健康成长,如果人体菌群失去平衡,人体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人是第一要素,只有健康的人体才有精力完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所以,我们要研究人体细菌、了解人体细菌、保护有益的人体细菌。
  细菌(包括所有微生物)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分解者,它们化腐朽为神奇,让废弃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大自然,使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得以继续。人类解决环境、能源、污染、生产等难题,都可借用微生物的力量。例如,科学利用沼气细菌,带动农业生产的物质循环,做到物尽其用,减少农业污染。我国新疆的科技人员,利用科学方法将多种微生物进行合理搭配,发明了微生物秸秆发酵曲剂,不仅增加了秸秆发酵饲料粗蛋白和糖分,将它用于畜牧养殖,还可以减少饲料,降低成本。
  工业生产也能借用微生物之力。如制造生物柴油用玉米做原料,成本高,且经济效益低。而用秸杆生产生物柴油很便宜。一些真菌(如草菇等)能在秸秆等粗纤维上生长,它们体内的纤维素分解酶能使大纤维素在常温常压下变成糖。
  美国科学家对纤维素分解酶基因进行克隆,大量制造这种酶,用于生物柴油生产,使草料变成了清洁的生物能源,既环保又经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