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全裸’乡政府”的台前幕后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u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大巴山余脉之上的白庙乡,一夜之间闻名全国。它出名的方式寻常而又另类:乡政府公布了详细的公务财政支出,大至公款招待,小至购买信纸,无所遮掩。
  事实上,中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实行阳光政务由来已久。但在一片欲语还休的扭捏中,政府财政支出仿佛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白庙乡的做法能否推广?人们审视和剖析着这个新鲜的样本,也寄托着对政务公开的渴望。
  
  3月12日,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因在网上“晒账本”而一夜间全国闻名。
  通往白庙乡的这条土路变得热闹起来,从各地赶来的媒体记者打量着这个偏远的乡村。
  张映上,2007年9月调任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党委书记,他将今年1月份、2月份白庙乡政府的公务开支明细在网络上公开出去,于是,引发了关于“全裸第一乡镇”的热议。
  白庙乡的意外成名让张映上惊喜,同时又很不安。这个此前除了中药收购商,鲜有外人光临的高山乡村,开始接待各地源源不断的访客。
  访客们大多会提出相似的问题,“透明财务”这种新锐的改革,为何会发生在地处偏远的白庙乡?
  
  在网上公布,“全裸第一乡镇”被策动
  
  白庙是巴中市的贫困乡,位于巴中市巴州区东北边缘,距巴中市城区50公里。
  通乡政府的道路只有一条,一边是山体,一边是山谷的道路,车辆时速一般不会超过70公里/小时,车体一过,路上泛起的是粉尘和碎石,山上油菜花梯田层层可见——“这条路这样已经6年多了。”对此路较为熟悉的司机说。
  在白庙乡政府办公室,一个硕大的展板横于门前,零零星星的行人穿过,似乎并不知道这里公开了自己乡镇的公务开支明细;街上多是老人和小孩。
  “什么公开了?我们都不知道啊。”村民大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与网络热议相比,村民反应冷淡。
  白庙乡公开公务开支明细,最先于3月12日在网络上被发现。
  白庙乡几乎全部政府支出要靠财政转移支付, 2009年预算执行账目中,转移支付收入占总收入的85%左右。
  查阅白庙乡政府网站的公示,此次公示的财政收支包括该乡2009年财政决算、2010年财政预算公开、2010年政府机关公务开支明细开支公示、2010年民政兑现公示三个大项。
  “三大项的财务公示,整个巴州区按照市级要求都是这样做,白庙乡的突破在于把政府机关的公务开支明细公开得更细。”3月17日,巴州区区委书记廖伦志说。
  其中,1月份白庙乡公务开支明细开支公示表格显示,乡政府支出公务开支明细44笔,共8240.5元,其中最大的一笔开支,是1月24日招待“财务预算公开民主议事会观摩来客”,请客三桌,花费1269元,最小的一笔开支为“购买信纸”,花费1.5元。
  统计发现,1月份招待费用5425元,占总开支的65%以上——张的解释是,1月临近春节,政府活动较多。
  据了解,如此详细的公开,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依托白庙乡制定的两个表格——公务开支明细开支统计表和资金运行流程表。
  “现在修订在于把经办人加上了业主(公务开支明细消费对象)审核一栏。”张说,“目的在于规避资金流转过程中做假账空间,此前的表格只能实现事后监督。”
  但是白庙乡政府预算并非“全裸”。
  白庙乡财政所人士说,尽管公示了公务开支明细,但其总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都没公开。
  “我们最关心的就是乡公路的集资款,为什么没公开呢。”一些村民得知此事说。
  
  部长退还了400多块饭钱
  
  公示没几天,张映上已经感到了部分干部带来的压力。
  据白庙乡政府一名村干部透露,几个晚上乡里开日常乡工作会议,张映上还是坦言自己心虚得很,“也要求我们统一思想把公开之势做到底。”
  当有电话询问张为何公开之事时,张显现出了紧张。而公务开支明细公示之后,有的招待对象退还了招待费。
  其中1月份发生的一笔450元的招待费,根据公示,招待对象为“区级领导率队来乡年终慰问特困人员”。这笔费用经白庙乡网上公示之后,该区级领导——巴中区的一名部长退还了450元费用。3月12日后来客全是自掏腰包。
  公示后不久,张映上接受采访的时间多了起来,也不断在解释自己公示一些细节做得不完善,其中包含上述的400多块钱。站在白庙乡的公示栏前,张不断给该区级领导撇清:为省事,他把自己乡的工作餐和那次的招待费并到了一起。
  公示之后的第三天,张映上的惊慌心情有所缓解——巴中市委书记李仲彬致电张:“有困难阻力没有,有就尽管跟我提。”
  
  为何是白庙乡?
  
  据了解,早在2005年,巴中市新任书记李仲彬就提出打造“阳光政府”,以实现政府人财物三权的公开透明;市级大环境开始转变,张那时也就有了公开政府机关办公经费的念头。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得有可以操作的载体。”时机条件的到来,张说那是在1月24日,在白庙乡组织召开的2010年财政预算公开及民主议事会。
  巴中市组织部副部长王国旗是财务公开政策的主要推动人之一。自2008年开始,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能在巴州区的机关单位推行财务公开。然而,他很快面临四处碰壁的窘境。
  “我找过交通局、民政局等单位,都被回绝了。”王国旗说,这些单位每年有大量办事招待事宜,公开财务对办事不利。
  屡次遭拒后,王国旗开始调整思路,将目光转至乡镇一级政府。他联系到了巴州区公路沿线一些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乡村,然而,他再一次遭到回绝。
  “除了利益上的考虑,那些乡领导更担心的是这种公开支出的做法会引来非议。”王国旗说,巴州有句土话叫做“屁爬虫”,指一种会发出难闻气味的昆虫,喻指那些不合群惹人讨厌的人。“这些乡领导都不想当屁爬虫。”
  推行公示的努力,王国旗持续了近两年无所收获。虽然巴中市领导一直在坚持推行阳光政务,但政策到了区县,却没人愿当改革先锋,财务公示陷入了停滞。
  今年1月,四川省委党校的老师和外地专家到白庙乡考察,王国旗陪同前往。当天中午的接待酒宴上,王国旗问张映上:“张书记,你敢不敢把政府业务支出全部公开了。”沉吟片刻,张映上说:“敢。”
  财务公开,至此打开缺口。
  
  最大的底气
  
  偏僻闭塞的白庙乡,如同穷人家的孩子,坦然翻开衣兜,将“秘密”晒在阳光之下。然而,公开之前,张映上也有自己的顾虑。
  “乡里的干部收入很低,公示前,吃喝可能随便些,公示后就会有顾虑,相当于他们的待遇会变得更差。”此外,他也担心,如果公示财务后,村民发现招待费较多,可能会有意见,引发不稳定因素。
  出于这些考虑,张映上决定先在互联网上公布账单。白庙乡曾有一个官方主页,但制作简陋。乡政府为此找来网络技术人员,添设栏目,将1月和2月的政府公务支出明细发布于互联网上。
  白庙乡只有一间拥有10余台电脑的小网吧,村民家中购置电脑的也较少,上网条件并不便利。因此有人质疑,这样的网络公示其实并未达到实效。张映上解释说,白庙乡共有村民1万余人,其中大部分村民长期在外打工,网络公示主要针对这个群体。但他承认,大多在外打工者可能并不知道网络公示一事。未来,乡政府将通过短信等方式通知打工人员公示网址。
  白庙乡的网络“晒账单”始于2月5日,一直波澜不惊,直至3月12日,一名网友将账单转发至天涯论坛,取名《中国第一个“全裸”的乡政府》,点击率一周内超过32万。
  随着媒体的关注,质疑声开始响起。新华社记者采访后,认为白庙乡的部分村民并不清楚公示一事,曾质疑此番网络公示为“假公示”。
  3月16日,白庙乡政府将财务支出公示表及手写原件,一并张贴于乡政府门前的公示栏。面对“假公示”的质疑,张映上回应说:“既然决定公开了,就从来没考虑做假,也绝不是作秀。”
  他还说:“我最大的底气,就是一切都是真的。”
  
  白庙乡的做法到底能不能推广?
  
  王国旗表示,中西部做起来要容易一些。
  “简单地说,白庙乡一个工厂都没有,更不用说基金收入了。”王说,“但是与上面各级政府比较,在基层下大力气推动还是有希望在较大区域内实现的,白庙乡公开举动最有意义在于能不能普遍推广。”
  巴州区区委书记廖伦志向媒体表示,白庙乡的公示“只是初步的尝试,还有很多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廖伦志说,若能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制度保障,预计今年5月后所有乡镇就可推行财务公示,即“全裸账本”。
  不过,一些干部表示,目前往全区这个层面推的话,阻力和难度会非常大,如果这样做,有些干部就做不下去了。 “公开合法,但不合国情。”这些干部说,“我请领导吃个饭,你把钱晒出来,领导下次还会来吗?层层不都是这样?”
  “从自发实验到实地实践,市级也很高兴看到公务开支明细公开这一破冰之举,我们希望公开最终会走到市级层面,公务开支明细公开的核心在于减少了官员腐败的实现途径和方式,而这也巩固执政的合法性。”一位接近巴中市委决策层的人士表示。
  据巴州区宣传部消息,目前国务院已经打电话给四川省政府,要求巴州区政府办公室就白庙乡业务费公开之事写一个专报上去。
  对于白庙乡的做法,网上热议的焦点之一是“我们不能将其理解为一次‘作秀’,或者因其‘主动自觉’而认为这是‘孤例’,不具备可复制性。白庙乡政府的这一破冰之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钟欣)
其他文献
近日,《人民论坛》杂志做了关于“当代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的问卷调查,70%的受调查者认为,当代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88%的受调查者表示,“官员的‘网络恐惧’说明社会进步了”。  在这个信息光速传播的时代,互联网在民意表达中的作用越来越彰显,民众运用网络对官场生态实施监督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贪官落马、公共事件曝光、官场黑幕披露等等,都是在网上萌芽并发酵的。可以说,网络成了民主监督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