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证劵化来临了吗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n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银行系统都是一国经济背后的最终堡垒,为经济建设持续输送血液,同时也持有庞大体量的金融资产。我们所谓不良资产,一般是指银行的不良资产。
  资产就像是银行的体魄,当银行的资产大量不能产生正向的回报,亦即变成了不良资产,银行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便岌岌可危。有人如此比喻:“对于那些不良资产包中没有回收价值的低价值资产,就好比‘太阳底下的冰棍’,应该尽快处置掉,拿在手里的时间越长,可能亏得越多。”这个比喻生动地传达了人们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的紧迫感。冰棍如何处置,是全盘丢弃还是放进冰箱,则是一个庞杂的话题,也是世界上多个经济体曾一再面临的难题。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前世今生
  按照研究机构的估算,虽然官方口径给出的银行系统不良率只有1.8%,但占比4.1%以上的银行关注类贷款中可能隐藏着大量的不良贷款。并且,在业绩考核的压力下,部分机构将问题贷款借通道暂时腾挪出资产负债表,银行资产质量的问题比想象中严峻。
  2016年3月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提债转股降杠杆,4月监管部门确定500亿不良资产ABS试点,10月债转股指导意见最终出台。以上各个事件交织在一起,标志着国内新一轮不良资产处置的大幕正式拉开。
  之所以说是新一轮的不良资产处置,原因是1999年-2008年国有银行曾经历过一轮浩大的不良资产处置的变革。在那一轮不良资产处置中,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国有银行共计3.2万亿的不良贷款剥离到AMC,改善了银行的资产质量,促成了银行的股改和上市。
  为什么会有第一轮不良资产处置,当时银行的坏账是怎么来的?央行研究局曾调研过2002年之前不良资产的成因,其中30%为政府干预,30%为支援国企改革,10%为产业结构调整,10%为司法不公,20%为银行内部经营不善。1983年“拨改贷”改革后,银行提供的债权融资取代了政府对企业部门的直接拨款,使得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对象由财政转为银行,从此开启了不良贷款生成的大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先后经历了过热和紧缩的经济周期,资产泡沫破灭沉淀为90年代末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超过30%的不良贷款。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对1100多个不良资产案例成因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上述不良资产成因在2005年银行改制后已得到极大改善,之后银行蒸蒸日上的经营状况说明了这一点。
  从1998年降准注资银行,到1999年成立四大AMC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再到2004年左右的外汇储备注资和不良资产打包拍卖,1998年以来的那一轮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政府主导了不良资产的处置,财政资金最终为不良资产债务埋单,政府与市场的联动并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本届政府强调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不妨先看看国外市场不良资产处置的经验。
  美国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及法律背景
  美国产生银行不良资产风暴,更多的不是政府干预或支援国有企业导致的,而是金融危机和利率波动的副产品。到1988年,美国的问题银行总数达1400多家,破产达200多家,各種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高达7万亿美元。从1980年到1994年,1295家储蓄和贷款机构(S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课堂上会出现始料未及的错误,对于这些错误,老师应因势利导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促成课堂的精彩生成。  一、凭借错误,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是一种来自学生、贴近学生的学习材料,有些错误虽然匪夷所思,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