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厌女症视角分析弥尔顿对女性的态度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love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厌女症”用来描述男性对女性的厌恶,即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贬低、憎恶和蔑视。这在许多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均有体现。关于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这一问题上,评论界一直观点不一。有的指责弥尔顿是厌女症患者,他们认为在《失乐园》中,弥尔顿将夏娃描写为一个坏女人形象,诱惑亚当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导致人类最终堕落。但本文认为弥尔顿虽然受时代局限和当时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认为男性确实要強于女性。但他并不是厌女症患者,他所创造的夏娃具有许多新的特质,是一个崭新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厌女症;《失乐园》;夏娃
  一、简介
  “厌女症” 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于男权社会中,男性诋毁和贬低女性以提高和巩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女性被描写成女巫、吸血鬼等不洁生物。《失乐园》是17世纪弥尔顿所著,是气势磅礴的英国古典名著。它涉及人类堕落的圣经故事:亚当和夏娃受撒旦的诱惑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使他们及后代遭受死亡及其它各种灾祸。但在文学史上,关于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这一问题上,评论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给弥尔顿贴上“厌女症”的标签,认为弥尔顿把夏娃描写成一个诱惑者,勾引亚当,是人类堕落的根源。但现代解读发现,弥尔顿在《失乐园》中描写夏娃具有很多的优点,其才能和性格都不逊于男性。在笔者看来,尽管弥尔顿的时代认为女人逊色于男人,但他对女性的看法并不同于那个时代流行的厌女症,相反他还赋予她更好的形象。因此弥尔顿并不是厌女症患者。
  二、弥尔顿对夏娃的正面描写
  《失乐园》虽肯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但弥尔顿并不是厌女症患者。在弥尔顿看来,顺从、谦卑和温驯是基督徒的美德,而他笔下的夏娃远比亚当更接近这些美德,他笔下的夏娃并不是妖妇,相反,他赋予夏娃一些更好的品质。
  (一)夏娃的独立人格
  如果说夏娃听命于上帝的声音而追随亚就表明她的从属地位的话,那她首次看到亚当时拒绝的反应则是她对从属地位的抵制。
  (二)夏娃的话语权
  夏娃向丈夫提出劳动分工。看似是夏娃对劳动的关心,但其实是在表明自己摒弃从属地位的决心。当亚当提及撒旦时,夏娃一改原来温和建议,而转变为对自己独立劳动的强烈要求,最终说服亚当同意分开工作。同顺从听话的女性形象不同,夏娃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盲目的听从亚当的话语。
  (三)夏娃的勇气
  亚当和夏娃堕落之后开始互相责怪,但夏娃首先转变过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且表示愿意独自承担所有处罚。夏娃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食了禁果,导致人类的堕落,但她也是第一个开始忏悔的人。她承担起责任,真诚地忏悔,最终感动了上帝的儿子。虽然偷吃禁果违反了上帝的规定,但夏娃勇于承担责任并有勇气面对已经堕落的现实,帮助亚当走出痛苦。
  综上所述,弥尔顿笔下的夏娃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迷人的外表,独立的人格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三、 弥尔顿对夏娃的负面描写
  夏娃妖妇的消极形象已经扩展到所有的女人,因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她的后代。弥尔顿生活在17世纪男权主导的时代,虽然受当时思想的影响,但他依然明确指出男女的不平等只是因为创造的不平等。
  (一)男女创造的不平等
  为了缓解亚当的寂寞和空虚,上帝用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因此,女人是次要和服从的角色,女人不仅要服侍上帝,也要服侍男人。创造夏娃是亚当的愿望,说明女人是用来取悦男人的;亚当在光明中醒来,夏娃在树荫下醒来,暗示夏娃不理解上帝的真理。亚当醒来,首先是寻找创造者,而夏娃尽管也感到好奇,但她更关心自己所处的位置。夏娃醒来之后被自己的美丽吸引,由上帝引导才能走向亚当,说明女人要由上帝的引导才能摆脱肤浅;亚当可以直接和天使谈话,夏娃却只能通到亚当获取信息。弥尔顿笔下的夏娃有好奇,轻信,虚荣的性格弱点,为以后人类的堕落埋下了伏笔。
  (二)對夏娃负面描写的原因
  夏娃在圣经中的形象就是妖妇形象,她诱惑亚当吃禁果导致人类的堕落。弥尔顿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他写《失乐园》是为了赞扬上帝,宣扬人类只有顺从上帝的旨意才能获得幸福。他在作品中队夏娃进行负面描写是为了不违背圣经对夏娃的描写,他认为女性不如男性也是因为上帝创造人的时候把男女创造的不公平,并不是因为他是厌女症患者。
  四、结语
  仔细阅读弥尔顿的作品可知,虽然他无法摆脱时代的影响,但比起大多数他同时代的人,他赋予女性更多正面的特征。他笔下的夏娃和《圣经》中的夏娃相比,具有积极的闪光点。因此,在笔者看来,弥尔顿并不是厌女症患者。
  参考文献:
  [1] Milton,John.Paradise Lost[M].江苏:意林出版社,2013.
  [2]刘洋,刘希.女性主义视域下《失乐园》中夏娃形象解读[J].芒种,2015(18):63-64.
  [3] 牛亚敏,李杰.论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待女性的态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02):75-84.
  [4] 陈璟霞.评弥尔顿的女性意识与婚姻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44-47.
  [5] 张舒.米歇尔·维勒贝克作品中的“厌女症”之辨析[D].厦门,厦门大学,2014.
  [6] 张隆溪.论《失乐园》[J].外国文学,2007(05):36-42.
  [7] 孔宪倬.独立的代价——试析《失乐园》中夏娃的双重人格[J].国外文学,1993(04):78-83.
其他文献
摘要:鲁迅笔下生成了许多的人物类别,病态人物是特殊的一类。疗救意识的生成机制,与鲁迅的个人体验紧密相联。小说中被赋予特殊内涵、显露出独具一格审美风貌的疾病书写,是鲁迅借以表现个人精神主张的文学符号,其象征意义和隐喻的所指是更切近鲁迅写作根本旨归的文学表达。  关键词:鲁迅小说;疾病;人物;隐喻  在鲁迅小说中,不论是身处荒原、茫然无措的知识分子,还是精神麻木、亟待启蒙的农民,他们通常以身体的疾病或
期刊
摘要:拉奥孔雕塑为群雕,主要为三个人物,拉奥空和他的两个儿子,这座雕塑是著名的大理石人物雕像,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这座雕像据古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称,是由三位来自于罗得岛的雕刻家所创造的,表现了特洛伊祭司拉奥孔与他的儿子们被海蛇缠绕而死的情景。正是因为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以及自然的精通,同时通过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也可以说是运用个体的自由的技术经验操作真实的再现自然并对作品进行加工。从而使得人们
期刊
摘要:《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作品是选用宗教作为创作题材,在耶稣神话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关这一故事的绘画作品也有很多。其中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副。而历来对它的评价也最为丰富,本文将结合我所学习的西方经典艺术作品这门课程对《最后的晚餐》进行常规范式和专业范式赏析,突出这一作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常规赏析;专业赏析;价值  一、艺术家——达芬奇(14
期刊
摘要:作为西方现代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爱伦·坡的一生可谓十分坎坷。生活的种种不幸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同时奠定了他的创作风格。在他的众多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恐怖氛围的营造,虽然生前并未得到公正的待遇,但他在文学上璀璨的光芒是绝对无法被掩盖的。  关键词:爱伦·坡;黑猫;象征主义;恐怖氛围  埃德加·爱伦·坡,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小说中的恐怖感历来受到广大读者的重视,
期刊
摘要:索罗金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莫言则是中国具有强烈反叛意识的作家,二者在创作过程中都具有“审丑”及“狂欢化”写作的特点。在“审美”为主流的文坛,“审丑”无疑是对文学及社会的一种解构和颠覆,以他们二者为代表的“审丑”文学的出现,也使得文学在“单一审美”的固化结构中,找寻到新的出路和新的发展方向。但二者的不同之处亦在于:莫言在解构中建构,而索罗金则在颠覆中狂欢。  关键词:索罗金;莫言;审丑;狂
期刊
摘要:李白诗歌常言及魏晋人物,包括魏晋名士以及魏晋小说中的人物。从这些人物出现的频率以及诗中使用的典故可以看出李白对魏晋人物的接受。经过整理李白诗歌中出现的魏晋人物,发现李白诗中的魏晋人物重复率很高,主要体现在归隐、任诞、诗酒三个方面。  关键词:李白;魏晋人物;用典;接受  李白诗歌中常言及魏晋人物,或引以自比、他比或加以品评,同时总是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感受,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所引用人物的认
期刊
摘要:《红字》中的海斯特和《天龙八部》里的叶二娘都是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人物。两者都是为了爱情敢于同强大的社会制度和精神教条相对抗的人物。但由于两者在经历创伤后,选择了不同的自我救赎方式,导致了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  关键词:《红字》;海斯特; 《天龙八部》; 叶二娘  《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重要作品之一,被誉为一部“跨出国界赢得世界名誉的文学名著”。海斯特正是这部作品的女主角。该作品一经
期刊
摘要:近年来对女性主义视野下中西方的婚恋观的认识以《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的研究是一个热点课题。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分析比较,笔者发现学者们侧重于把诞生于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两部作品都放在了儿女的婚姻上,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写,突出男女婚恋的主题,揭示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但同时出现以下问题:一是男权对不同背景下婚恋观的决定性影响研究偏少;二是在女性主义婚恋观的基础上,对除了主人翁以外的女性刻画笔墨较少;
期刊
摘要:人性异化与身份认同危机是战后人们普遍面临的心理问题,在这些问题的笼罩下人们会产生各种怪异的行为。哈萨克斯坦作家热合木江·沃塔尔巴耶夫的《黑旋风》一书为我们分析了人性异化与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与表现,这为我们如何正确面对并解决此类心理问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黑旋风;人性异化;关系;身份认同;矛盾  戰争是国家或地区之间为谋求利益而采取的极端政治手段。即便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
期刊
摘要:女主人公黛西·米勒先后在意大利、罗马等欧洲国家旅居,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欧美文化碰撞,两种文化对比十分鲜明,在崇尚自由、民主、务实的美国文化映衬下,欧洲社会风气显得保守、沉闷,等级制度森严、女性地位低下。  关键词:《黛西·米勒》;欧洲文化;制度;女性地位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世纪之交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国际主题”系列小说非常关注“美国人在欧洲各地所碰到的文化错位的困境和男女之间的道德冲突”(杨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