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非常性新闻”应予特别审核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elife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纸馅包子”的报道播出之后,其影响之所以如此巨大,以至于能够引发社会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各媒体纷纷转载”,细细地加以分析,按照新闻学中有关新闻价值理论,其所谓“事实”除了虚假之外,也的确符合了新闻价值要素的多个方面的要求。
  何谓新闻价值?新闻学家徐宝璜先生在其著作《新闻学》中提出:“新闻之价值者,即注意人数多寡与注意程度深浅之问题也。重要之最近事实,自能引起较多人数与较深程度之注意,故为价值较低之新闻。次要之最近事实,仅能引起较少人数与较浅程度之注意,故为价值较高之新闻 ① 。”童兵教授提出:“新闻受传者总是出于特定的社会需求去获知新闻,新闻也只有能够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新闻之所以能够满足受传者的需求,实现自身的价值,按照唯物论的本源观,不是由新闻本身,而是由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具有这种能够满足需求、实现新闻社会价值的素质。因此,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求的特殊要素的总和②。”李良荣教授在其著作《新闻学导论》中这样概括:“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③ 。”可见,愈是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便愈是对于受众具有吸引力。那么这里的新闻价值要素或素质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在我国,学术界不少人认为新闻价值有五要素,如著名新闻学者李良荣教授和童兵教授即把新闻价值要素概括为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 ④ 。
  很显然,一件实事,如果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那就是很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从一般特征上看,作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即应具有充分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
  而一件实事如果能够在社会上引起极为广泛的关注,能够引起人们极为强烈的注意,那就是有着非常强大的新闻价值的事实。像有些重大的自然或社会事件,包括有些突发性事件,人们普遍极为关注,就是有非常大的新闻价值的事实。
  此处我们姑且把这种具有非常强大的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称为“非常性的事实”,此类新闻亦可相应的称为“非常性新闻”。从新闻实践看,新闻传播无论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要以受众的接受为前提,非常性的事实则往往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报道这样的事实时必须以其具有足够充分的社会意义为前提,否则会使报道流于片面猎奇。
  联系前述关于新闻价值及其五要素理论,所谓非常性的事实可以具体地理解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的事实:
  首先,具有非常强烈的新奇性特征。例如有的被冠以“最毒”“最牛”之类。“最”也者,极端也。自然是非常独特的,属于天下奇闻了。
  其次,事实在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的某方面或者某几方面具备非常性特征。例如属于非常重要而对社会生活、对广大社会成员有极大影响的事实,与那些非常知名者有关系的事实,非常具有人情味、感染力的事实,如此等等。
  既然这样的事实非常新奇,那就意味着是不常见的,属于发生几率比较小的事实。因此在这类事情之真伪的问题上保持更强的戒备就尤为必要了。
  既然此类事实非常之具有新闻价值,因此,新闻弄虚作假时无论造假者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使得虚假事实具有这样的特征便有可能使之对受众更具有吸引力。分析此次“纸馅包子”假新闻有两大特征尤为明显:
  第一,事实非常新奇。事实越是令人意想不到,越是令人愕然,便越是具有新奇性。2007年7月25日《华商报》载李勇钢文《从“纸馅包子”到“最毒后妈” 假新闻过后公信力何时“伤愈”》有云:“而就在北京市对此事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时,该事件的网络版正以惊人的速度传向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一时间,看到该报道的人们都惊恐地睁大了眼睛: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包子 ⑤ ’!”
  制作包子时如偷工减料等问题,一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用纸馅包包子看来很是有些超越了一般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在上文中有所谓“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包子’”之叹也便不奇怪了。
  第二,非常重要。有时候一件事情惊天动地,其自身对社会生活影响巨大,那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事情;也有的时候看似平常的东西,也具有重要性,原因在于这类事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而普遍的地位。包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食品,但也正因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如果真的出了问题,社会影响也便很大。《华商报》记者李勇钢在《从“纸馅包子”到“最毒后妈” 假新闻过后公信力何时“伤愈”》一文中提到:“‘纸馅包子’新闻播出后……由于该事件牵扯到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所以北京市主要领导做了严厉批示,要求工商、卫生等部门在事发的朝阳区范围内‘开展拉网式专项检查行动’。”“北京的‘纸馅包子’还让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的早餐、摊点市场成了惊弓之鸟 ⑥ 。”
  其实,分析失实报道之所以出现的原因,即可以发现,失实的原因有相当的复杂性,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近些年来新闻失实的情况看,其中有的时候,是报道者没有或采访不到非常吸引受众的新闻,于是要么无中生有,要么添油加醋,要么扭曲事实,以使所谓“新闻”更具“新闻价值”,尤其是使事实具备“新奇”的特征。
  从历史上看,不同时期的新闻失实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新时期以来,有为追名逐利而弄虚作假的,有为迎合受众而弄虚作假的,当然也还有其他情形。关于此次“纸馅包子”假新闻的制假动机究竟是什么,我们姑且不论。
  从理论上说,近些年来在我国新闻媒介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在需要通过吸引受众进而以求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的情况下,具有“非常性”特征的新闻因为其对于受众的较强的吸引力,往往更受到媒体的青睐。而此类事实又恰恰属于发生机率比较小的事实,因此在这类事情之真伪问题上保持更强的戒备就尤为必要了。
  这就给今天我们的新闻机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非常性新闻,一定更要严加审核。
  原因在于,愈是非常性新闻,愈是奇人奇事,愈有可能有虚假之嫌;愈是非常性新闻,如果失实的话其负面的影响也愈大。
  这也就需要各个媒体机构在稿件审核工作中,对于具有非常性特征的新闻,一定要绷紧审核这根弦,要高度重视;其次,要认真地研究制定出一套符合各新闻单位特点的专门的审核方法和程序。这样,会更有利于有效地治理此类虚假新闻。
  新闻真实性的问题关乎党和人民的利益,关乎新闻媒介的信誉,影响到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的工作原则。因此,对于失实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
  
  注释:
  ①转引自童兵、林涵著:《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 理论新闻学卷》,第11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②童兵著:《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5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③李良荣著:《新闻学导论》,第17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④李良荣著:《新闻学导论》,第170-第17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童兵著:《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51-第5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⑤⑥李勇钢:《从“纸馅包子”到“最毒后妈” 假新闻过后公信力何时“伤愈”》,载2007年7月25日《华商报》
  (作者系西安电视台主任记者)
其他文献
近期全国热播的韩剧<大长今>讲述的是韩国历史上第一位为皇上诊病的女御医"大长今"一路爱恨情仇的坎坷经历与成长历程.剧中琳琅满目的宫廷料理,以及镜头下做菜的那双利落的手
期刊
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和俄联邦电视广播出版部于1994年3月联合发布法令,规定有与大众传媒相关专业的高校必须恢复为成人提供教育和再教育的在职教育体系。法令指出,高校新闻在职教
2006年6月世界报业协会发表的《2005年世界报业趋势报告》指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有70%在亚洲,中国每天发行报纸9660万份,日本则有6970万份。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7
测度熵从整体上给出了动力系统复杂程度的一种度量,而Lyapunov指数则在局部从几何角度给出动力系统对初值依赖的敏感程度的描述,这些量通过著名的Ruelle不等式,Pensin熵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