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盛宴

来源 :考试·高考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称为巴洛克音乐。大约1600年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西方音乐史上都称之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baroque)这个词是从建筑学、绘画史上借用来的专用术语,来源于葡萄牙语baroco,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这是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两种体制处在不断的斗争中。基督教教会虽屡受冲击,但地位仍居高不下,拥有强大的势力。人文作品中,莎士比亚、弥尔顿等人表现出深刻的思索和批判精神;伽利略、哥白尼、笛卡尔、牛顿等人的探索发现也都是这个时期的伟大成果。巴洛克时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等都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显示出新兴资产阶级的旺盛生命力。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具有与当时的造型艺术很相似的特征,是一种宏伟、壮观、充满活力的艺术,崇尚富丽堂皇,强调情感的表现,在细节上又注重装饰性,精雕细凿,作曲家和演奏家都更注重发挥即兴演奏技巧,力求旋律的装饰和变化。
  “最多姿多彩,最复杂混乱”
  巴洛克时期,是西洋音乐史上最多彩多姿,也是最复杂混乱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音乐的发展朝着好几个方向行进,乐曲的形式与构造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在当时,许多新的作曲技法被拿来实验和改良,所以巴洛克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曲式,例如声乐曲有歌剧、清唱剧及神剧;器乐曲则有奏鸣曲、组曲及协奏曲等。在这些新兴的乐曲形式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歌剧的出现,一般相信现存最古老的歌剧是于1600年上演于意大利的佛罗伦斯,由于歌剧是一项划时代的产品,所以“巴洛克”也以歌剧诞生的这一年,来做为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分界点。
  数字低音沿用整个巴洛克时期,是巴洛克音乐的重要标志,所以巴洛克时期也通常被认为是数字低音的时代。
  数字低音又称“通奏低音”。“通奏”指有一个独立的低音声部在整个作品中持续。这种音乐强调的是两端的声部,即高声部和低声部,作曲家在创作时只谱写旋律和低音,中间的和声声部并不写出。为了提醒演奏者,作曲家在键盘乐器的乐谱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数字低音”至少需要两名演奏者,一人用低音乐器如大提琴、低音提琴、大管等来演奏低音线条,另一人用古钢琴、管风琴、吉他等乐器来填充、实现和声。这种方法把和声的实际填充和完成交给了演奏者。
  从大师故事看巴洛克音乐
  最先登场的是巴洛克时期最早的著名作曲家——意大利人蒙特威尔蒂。出生于1567年的他,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向巴洛克时期过渡中显赫的人物”、“歌剧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纪最出色的作曲家”。普通乐迷中熟悉蒙特威尔蒂及其作品的人不多。说他是“巴洛克音乐的开山祖师爷”一点都不为过。接下来的维瓦尔蒂最年长,出生于1678年,他的名字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部作品应该是最通俗的巴洛克音乐,甚至堪称流传最广泛的古典曲目。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巴洛克晚期的两位音乐大师:亨德尔和巴赫。
  ★亨德尔
  亨德尔(Handel,1685—1759)1685年2月23日出生于德国中部的哈雷,他的父亲是理发师兼外科医生,一开始他反对亨德尔学音乐,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一个法律家,然而亨德尔从小对音乐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地在心中祈祷着:“要是爸爸妈妈都已经睡着了就好了”。在亨德尔家堆满旧家具的阁楼上有一架落满灰尘和蜘蛛网的古钢琴,6岁的亨德尔经常在深夜里悄悄地爬起来,垫着脚尖爬到小阁楼上去弹琴,美妙的琴声顿时飘逸而出。“真奇怪!深更半夜还会有人在弹琴?”亨德尔的父亲被惊醒了,他点上煤油灯巡着声音走去,“原来是你!深更半夜怎么可以弹琴?” 小亨德尔委屈地说:“可是爸爸,白天你不允许我弹啊!”
  看到亨德尔如此热爱音乐,他的父亲终于同意亨德尔跟随当地的管风琴师扎豪学习音乐。亨德尔10岁开始创作。他中学毕业后,按照父亲的意愿考到哈雷大学攻读法律,并任管风琴师。由于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亨德尔1703年从哈雷大学退学,到德国唯一上演歌剧的城市——汉堡做了一名歌剧院乐队的小提琴手,并创作出他最初的几部歌剧。
  不久,他看到汉堡的歌剧院既要受到教会的攻击,又要迎合德国贵族听众的庸俗趣味,他认为自己追求的歌剧艺术在德国根本没有发展前途,于是去了意大利。
  亨德尔到意大利后,周游了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那波里等地,观看了许多意大利歌剧的演出。他在渐渐熟悉了意大利歌剧及器乐音乐的风格和写作技巧后,自己开始创作一些意大利风格的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作品。
  1710年,亨德尔返回德国,担任了德国汉诺威宫廷的乐长,当时的德国宫廷崇拜意大利和法国艺术,这对早已熟悉外国风格的亨德尔来说,工作驾轻就熟。同年他奔赴伦敦,在伦敦上演了他的歌剧《吕纳尔多》,使他名声大震。后来在伦敦他又上演了几部歌剧,英国女王决定赐予他终生的年金。1726年,亨德尔36岁的时候,加入英国籍,定居英国。
  定居英国后,亨德尔就开始组织新建立的皇家歌剧院,上演意大利和他本人创作的一些歌剧作品。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歌剧,如《凯撒》、《亚历山德罗》、《理查一世》等。但同时他在英国也遇到了许多的麻烦和困难,英国的平民百姓认为他写的是意大利歌剧,代表贵族的欣赏趣味,而贵族听众又有些看不起他。
  更重要的是,大批的伦敦人,特别是新型的中产阶级观众已经开始厌恶意大利歌剧,觉得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用外国话演唱的贵族艺术,距离他们很远。1728年,在英国上演了一部名为《乞丐歌剧》的歌剧,盛况空前,获得巨大成功,赢得了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在伦敦首演后,一个冬天连续上演了62场,打破了戏剧上演率的纪录。
  《乞丐歌剧》的成功影响了亨德尔歌剧院的收入。固执的亨德尔不甘心失败,他想尽一切办法,如混用英语歌词,增加吕利式的芭蕾舞,但都于事无补。亨德尔的歌剧成为被嘲笑、挖苦的对象,他受到沉重的打击。   亨德尔为什么失败?他的失败在于他错估了国情,如果在意大利,他的歌剧应该是很兴盛的,在英国不行。他开始重新认识观众的现实要求和欣赏趣味,想到了“清唱剧”这种体裁有很多优势,比如无需服装、布景,能够节约开支等,同时他可以不用为追求赏心悦目的美妙旋律和舞台效果挖空心思,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充分发挥音乐的表现力上。他决定卷土重来。
  亨德尔拿定主意,决定改弦易辙,创作清唱剧。他了解到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正处于繁荣昌盛的时代,几乎家家都熟悉圣经故事,这样,他采用了英国群众熟悉的圣经作为清唱剧的题材,直接引用其中的段落、词句,并配上气势雄伟的合唱、领唱,赋于清唱剧一种宏伟壮丽的风格,这些都符合英国中产阶级的爱国心和自豪心,从而很快引起了英国民众的强烈共鸣。他创作的清唱剧《扫罗》、《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等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清晰明快的音乐风格,很容易英国民众理解和欣赏。当时的亨德尔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
  晚年的亨德尔不幸双目失明,但仍然演奏管风琴、指挥自己的清唱剧。1759年,他照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指挥10部清唱剧的演出,在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时,他倒下了。在他为之服务了半个多世纪的英国,人们给了他崇高的荣誉,他被英国誉为“民族音乐家”。亨德尔死后,被葬在英国的名人墓地——伦敦的西敏寺。
  亨德尔的创作数量浩瀚,包括40多部歌剧、26部清唱剧、以及大量的康塔塔、协奏曲、奏鸣曲、古钢琴曲、管弦乐曲等。
  歌剧方面。亨德尔是巴罗克后期最伟大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歌剧和舞台音乐是亨德尔最喜欢的体裁,他一生都在追求创作歌剧的理想,用了35年的时间致力于歌剧的指挥和创作。亨德尔最优秀的歌剧作品有英雄故事《凯撒》、《罗德林达》;奇幻故事《阿尔西那》、《吕纳尔多》。
  清唱剧方面。清唱剧是为亨德尔带来持久声誉的音乐体裁,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是《弥赛亚》,“弥赛亚”是希伯来语,愿意是“被浇圣油者”,也是“救世主”的意思。它的内容是哲理性的,中心思想是摆脱苦难、追求永恒的幸福。作品以圣经和英国国教祈祷书的诗篇为基础,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叙述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
  器乐音乐方面。器乐音乐不是亨德尔的主要创作领域,但他也写了许多器乐作品。作品主题鲜明,音乐形象具体,主要面向广大听众。其中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都是为露天演奏而写,以活泼欢快的舞曲为主,富有生活气息,是雅俗共赏之作。提到《水上音乐》有个故事:1715年的夏天,英国泰晤士河上波光粼粼、风景无限,在河中心有一首金碧辉煌的巨型龙舟在缓缓前行,龙舟的前后左右簇拥着数不清的贵族船只,贵族们身穿节日盛装,船只也是装扮豪华,欢呼声、祝酒声、音乐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这是为庆祝英王乔治一世登基,在泰晤士河上举行的盛大的水上游艺会。众人玩的正尽兴,这时紧挨着国王龙舟的一艘船上响起了宏大而悠扬动听的管弦乐曲,它的声音使其它所有的乐声都黯然失色。英王乔治一世也爱好音乐,他大为赞赏,禁不住连声称颂:“这音乐太棒了,是谁作的曲子?演奏的又是谁?”“报告陛下,是亨德尔,他是为了增加陛下的游兴,特地创作的一首新曲子,他亲自指挥50名乐师演奏。”“给他优厚的酬金!”
  ★ 西方音乐之父——巴赫
  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中部的爱森那赫城。“巴赫”是一个音乐家族的姓氏,他的曾祖辈、祖辈、父辈都是宫廷乐长或管风琴师。两个多世纪以来,这个音乐家族把音乐作为一门谋生的手艺世代相传。巴赫家族每年都要举行家族聚会,有时竟有120人济济一堂。他们还有家谱,保存着家庭人员中创作的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巴赫自幼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10岁时不幸成为孤儿,靠哥哥抚养大。据说他的哥哥拒绝他看当时一些作曲家的钢琴作品,小巴赫秘密地拿到书后,在月光下偷偷抄写了6个月,以至视力严重受损。巴赫一生都在抄写大师们的作品。
  巴赫14岁时已经拥有一副优美的高音嗓子,他有机会到圣米希尔教堂做了一名唱诗班歌童。18岁时,他到魏玛宫廷里担任了小提琴手。不久他又到阿恩斯塔特教堂担任管风琴手。在那里的职务不重,巴赫有足够的时间自己练管风琴,还常步行去听一些优秀的管风琴家的演奏。
  在魏玛公爵的邀请下,1708年巴赫再次来到魏玛宫廷担任管风琴师。公爵喜欢意大利音乐,巴赫就潜心研究和吸取了维瓦尔第等一些意大利作曲家的风格和手法。他还习惯通过孜孜不倦地抄写、改编其它作曲家的乐谱来学习他们的音乐风格、创作技巧,这成为他终生不变的一种学习方式。
  1717年,巴赫去科腾宫廷任职。年轻的科腾亲王很喜欢音乐,自己还会演奏几件乐器。亲王对巴赫像友人一样。巴赫在科腾呆了6年,生活很稳定。由于亲王对世俗音乐很感兴趣,巴赫当时主要创作了一些世俗音乐,如《平均率钢琴曲集》第一卷、《勃兰登堡协奏曲》等。
  在他的第一个妻子去世后,巴赫又娶了一个很有天赋的迷人的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巴赫的两个妻子一共生了20个孩子,只有9个活了下来。巴赫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对于他的孩子,他没有一个不喜欢的,9个孩子个个都有音乐天赋。
  1723年,巴赫全家都迁到了莱比锡,巴赫担任了莱比锡托马斯学校的乐长和莱比锡市的音乐指导。此后的27年,巴赫一直在这个职位上,直到他逝世。巴赫在这里主要负责莱比锡四个教堂的工作,他在莱比锡仍然很幸福,生活得很宽裕,过着他钟爱的家庭生活。
  巴赫作为管风琴师的盛名传遍了整个德国。他晚年时有一次到柏林去旅行,腓特列大帝得知后立即派人把他请到宫里,给他出了一个主题,请他即兴演奏。巴赫在管风琴上即兴演奏出一首完整而卓越的复调作品。
  1750年,巴赫默默地死去。“巴赫之死”并没有被当时的人当作一件大事,没人上街参加他的送葬,媒介更没列出头条新闻。他的名字也在以后的数年里几乎被人遗忘。
  巴赫是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几个世纪以来,教会杰出音乐家中的最后一位。他继承了家族的音乐传统,以一个艺术匠人的传统方式,靠自学、抄谱、研究和聆听别人的作品来获得创作经验。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他对自己有一个相当简单的解释:“我努力工作。”他一生都在用自己的手艺为他的上司、教会会友、上帝的荣耀无比忠实、尽心尽力地勤奋工作。他纯朴、谦逊,并未意识到自己伟大的天才。他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来的人,也不是为他的国家,甚至没有超出他那个城市、那个教堂,每个星期都只是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新的作品,演出完以后,他就把作品放到书柜里去,从未考虑到拿出来出版。世界上真的再没有一首作品的构思与实践像巴赫的创作这样淳朴无华了!他的勤奋、他的钻研,除了他本人热爱音乐以外,很大原因是由于谋生的需要。   巴赫的环境和他的社会地位及经历,使他在音乐创作中既表现了强烈的宗教感情,如对上帝、天国及美好理想的歌颂追求,同时也写进去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体验和思考,如对时代的沉重感、民族的苦难、教友之间的情谊、市民生活的消遣娱乐等,都融汇于他丰富的音乐之中。
  巴赫的创作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除了歌剧以外,各种声乐和器乐作品无不涉猎。在音乐风格方面,巴赫的贡献并不在于创新,而在于他融会贯通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和他同时代人音乐创作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对法国、意大利等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德国的音乐传统相结合。尽管他不出国门,他的创作却并没有受到地方性的限制。
  巴赫娴熟地驾驭各种复调手法,使发展了几个世纪的复调音乐在他的手中达到了最后的高峰,同时他又表现出创作主题旋律的才能,旋律个性鲜明而精炼,高度的复调思维和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的成就,使巴赫在音乐历史上成为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后人在他的作品中所得到的启迪是无法估量的。
  @舒曼:“在他身边,我们都是拙劣而蹩脚的。”
  @肖邦:我只对两位作曲家印象深刻——巴赫和莫扎特。
  @贝多芬:“他不是小溪,是大海。”(“巴赫”Bach:德国意为“大海”。)
  巴赫的器乐作品包括了巴罗克时期所有的器乐音乐体裁。代表作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以下为“托卡塔”主题部分。
  巴赫的两册《平均率钢琴曲集》也是很重要的器乐作品。两册共48首,这套乐曲是惊人的艺术宝库,是键盘艺术的经典,不仅在技巧上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堪称是钢琴家的“《旧约全书》”,与后来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新约全书》”)交相辉映。
  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巴赫称它是“为音乐爱好者消遣用的咏叹调及各种变奏”。据说作品是巴赫应俄国驻德累斯顿大使的要求而创作的,这位大使晚上总是失眠,巴赫便为他创作了这套变奏曲,由巴赫的学生戈德堡每天晚上为大使演奏。
  巴赫在莱比锡教堂供职时,每个礼拜日都要为教堂创作出一部康塔塔,有时还为贵族和市政当局的需要进行创作。宗教康塔塔的格式基本相同,以一首复调性的合唱曲开始,中间是一系列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最后以四声部的众赞歌合唱结束。需要提到的是,众赞歌在巴赫的许多宗教康塔塔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众赞歌的运用表现出宗教改革时代的坚定信仰和斗争精神。巴赫现存的康塔塔有200多首,占他全部作品的一半。
  巴赫的世俗康塔塔多是为贵族而创作,是巴赫的音乐中最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一部分。世俗康塔塔不用众赞歌,而是像歌剧一样,由独唱或重唱的宣叙调、咏叹调、合唱以及管弦乐队组成。有些作品直接采用民歌小曲做素材,带有农村生活的情趣和城市生活的风情。23首世俗康塔塔中比较著名的有:《溪水,清清的淌》、《农民康塔塔》、《狩猎康塔塔》、《咖啡康塔塔》等,充满了欢快明朗的音调,犹如音乐喜剧,表现了人民生活中乐观向上的一面。
  《b小调弥撒》是巴赫弥撒曲的力作。包括15首合唱、6首咏叹调、3首二重唱,不仅有庄严的重唱和合唱,还有充满人情味的独唱咏叹调。
  巴赫死后数十年间,仅仅被认为是较次要的作曲家,其作品也多被当成练习曲使用。
  1829年,门德尔松指挥上演《马太受难曲》,宣告“复兴巴赫”运动的开始。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多推崇巴赫,但多数并不直接继承其创作风格。到了20世纪,由于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兴起,巴赫风格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地位大大提升,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iian Bach,1735.9.5—1782.1.1)生于德国莱比锡,卒于英国伦敦。是巴赫最小的儿子,排行第十一,是其第二位夫人安娜所生。因长期居住在伦敦,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常被称为“英国巴赫”或“伦敦巴赫”,他与Carl Friedrich Abel合组“阿贝尔与巴赫音乐会”,对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形成亦影响极深。
  巴洛克音乐提高记忆力
  巴洛克音乐拥有一个神奇功效——提高记忆力!
  研究表明:巴洛克音乐的低振幅、低频率可以诱发并增强我们大脑中的α波,促进脑内吗啡的分泌,使大脑进入最活跃的状态,达到一种超级脑能境界,让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施展,从而大大提高大脑的效率。这是因为巴洛克音乐每分钟约60拍,与人类的脉搏与呼吸频率大致相同,使我们的脉搏和呼吸在这一节拍上趋于中和与稳定。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作为学习时的背景音乐。专家们做过试验表明:听五分钟的摇滚音乐后,聆听者的肌力下降,变得软弱无力。相反,听了巴洛克音乐后,肌力增加,精力更加充沛。在智力和脑力上,影响就更加明显。
  著名的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教育家乔治·罗扎诺夫创造了风靡世界的暗示学习法,其中采用的就是巴洛克音乐。它可以帮助吸收、消化、记忆与运用知识,并获得了惊人的效率和成果。在巴洛克音乐中学习,学生每天最多可以轻松记住大约3000个单词,在3个月之后还能够记住大约80%。罗扎诺夫根据学习的不同需要,将乐曲分为主动音乐(主要用于学习)和被动音乐(主要用于记忆)。
  巴洛克音乐播放以约40分贝为宜,尽量使用品质较好的音响播放,否则严重失真的音乐反而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巴洛克音乐应该作为背景音乐。
  这里介绍几部经典的巴洛克乐章: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据说在一次宫廷演奏时,巴赫的大提琴除了G弦之外,其他琴弦都被人做了手脚而崩断,但他仍用G弦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完成了演出。还有一说:由于儿子忤逆,愁绪满怀的巴赫在主音MI上麻木地拉出六拍音后,只是小调的习惯停在LA上,忽然发出一声感叹如第一乐句,于是,乐思如泉涌且滔滔不绝……
  亨德尔《水上音乐》:管弦乐组曲《水上音乐》,又称《水乐》或《船乐》,作于1717年。正如前文介绍,据说是在伦敦泰晤士河上为新即位的英皇乔治一世而演奏,因此得名。
  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亨德尔晚期最伟大的乐队作品之一,受命为英国庆祝“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的签订而作。
  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四季》属于标题音乐,形式上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
其他文献
这是人民的开幕式,各种各样的普通大众都是演员,没有观众和表演者的严格区分,观众就是表演者,英国是世界上艺术和文化遗产最为丰富、著名艺术家最多的国家之一,伦敦则是世界最著名的艺术中心和文化产业之都。英国诞生了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以及很多知名的作曲家、电影人、画家、音乐家和舞蹈家。开幕式充分展示了英国文化艺术的丰富性,从莎士比亚戏剧、经典童话、哈利波特,到披头士乐队的摇滚Party,应有尽有
期刊
法规出台,气候资源受重视  【背景材料】据《法制日报》报道,黑龙江省2012年6月14日颁布《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其中规定企业探测开发风能及太阳能资源必须经过气象部门批准,而且探测出来的资源属国家所有。这是我国首个规范气候资源利用的地方法规。  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甘藏春15日在全国地方气象立法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中国不仅人口众多,而且气象灾害偏多,气象立法可超前。地方立法可更多关注气候
期刊
新学年伊始往往成为很多学生和家长求教学习方法的时期。笔者从事多年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工作,根据自己的教学心得谈点如何学好政治学科的体会,希望能对学生们提供点帮助。  有很多同学认为政治就是背,只要把书本背好就能考出好成绩。其实要想真正学好政治,必须突出五个字,即:“趣”、“悟”、“联”、“忆”、“练”。  1.“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
期刊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之一,是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同时,运用价值判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一种重要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准确把握题目立意,巧妙解答政治题目具有独特作用。  价值判断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类政治题目之中:  一、现象描述类  该类试题的背景材料通常只是对某一事件或现象做客观简要的描述,不加以任何评价。学生必须首先依据事情
期刊
“双钩书法”是以笔单线直接写出某种书体的空心字,此法源于唐代,当时由于没有印刷技术,人们为了能使名家书法作品得以流传,就按作品的原样勾勒出空心字,然后再填上黑墨,以使观者得到近似真迹的作品。后来这种摹写方式成为了人们学习书法的一种方法,并发展成为我国璀璨的书法艺术瑰宝,南宋的著名文学家和音乐家姜夔在《续书谱》中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一代大诗人陆游亦
期刊
一、备考时事  1. 8月14日至15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浙江杭州、湖州、嘉兴等地,调研经济运行情况。他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但经济趋稳的基础不牢固。要求各地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信心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期刊
同学们,祝贺你们长大成人,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公民。但是,要成为一个优秀公民,还有十分漫长的道路要走。  几年前,一位四中的学生在自己18岁生日那天去献了200毫升血。他说,这是他成为公民后能够为国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几年来,这个故事一直感动着我。今天,你们所做的事情也同样令我感动。你们为师弟师妹们捐献出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书,而且每一本书中都有你们的赠语。几天来,我每次经过连廊时都仔细地浏览这些书的封
期刊
编者按:提起朱自清,如果你只知道《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只记得《背影》中的父亲、《春》中的丝丝轻快,那么,不妨读读这本《经典常谈》(江苏文艺出版社)。也许,读过之后,你会更加愿意亲近国学经典,遇见一个不一样的朱自清。     【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
期刊
中国工商银行(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简称ICBC)   成立时间:1984年1月1日,总部设在北京,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银行。  徽标释义:白底红字,镂空“工”,表示服务工商行业。  行徽图案整体为中国古代圆形方孔钱币,图案中心的“工”字和外圆寓意的是商品流通,表明工行作为国家办理工商信贷专业银行的特征;“工”字图案四周形成四个面和八个直角
期刊
【时事链接】  2011年7月23日,甬温高速铁路上发生列车追尾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作出救援部署,有关地区和部门、公安民警、医护人员全力抢救,7月28日,温家宝总理并于来到浙江温州,悼念遇难者,看望受伤人员,慰问遇难者亲属。8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适当降低新建高速铁路运营初期的速度,对拟建铁路项目重新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