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芬和我很像”

来源 :网球俱乐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忙到忘记睡觉,打球打到疲劳过度,周云松做每件事都要尽善尽美。如今的中网公开赛一年比一年美丽,作为幕后“造型师”的他,可谓实至名归。但除了工作和打球,他的时间都交给厨房了,朋友都说,他的厨房充满魔力。
  


  很刻苦,所以很受伤
  
  为了纠正正反手的击球动作,周云松苦练了六个月,那年他35 岁,朋友们都和他的教练打趣道,“你要把周哥练成什么样啊,他都这岁数了,随便练练就行了。”事实上,教练也不想这样,但Paul(周云松的英文名)始终认为业余爱好者,动作如果不漂亮,那还不如不打。六个月没那么容易过去,何况还是每天面对多球的训练,这其中发生了很多,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患上网球肘的经历,那次之后他才知道,网球肘也不是都因为动作不准确,还有累出来的,比如他。“前三个月练习正手,同一个动作,每次一个小时,轮到练反手的时候,练出了网球肘,先去了北医三院,接着经朋友介绍又去了积水潭医院,不过医生的说法都一样,疲劳过度。由于血管和骨头粘连到一起,最好的办法就是甭上绷带。”
  虽然胳膊缠上了绷带,但令教练惊讶的是,这个家伙打球时间和频率并没有任何改变,教练说过一句话,周云松记忆犹新,他觉得付出总算有了收获。“如果你早练几年,就凭这股劲,或许可以进专业队,不过你现在的水平打业余选手也不成问题。”
  那次经历过后,Paul 总是告诫周围准备打球的朋友基础的重要性,回想当初自己误打误撞地起步,没人指导,造成动作的不规范。白纸一张,反而更有利于学球。
  13 年前,他公派到荷兰,在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的旅游管理学院上学,就读酒店管理专业。边境城市的最大优点就是安静、人口少,不过周云松最不适应的也是当地的休假制度,本来周一至周五上课,周末才可以放松的学生们,真正到了周末所有电影院、商场却都关门。次年,荷兰人克拉吉赛克拿到了温网冠军,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网球场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周云松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但他也把自己列入受害者的名单。
  “周末没什么地方去,有一次路过网球场,看到别人打球,觉得很有意思,也很符合我的性格,喜欢跑动性大的运动。不过,在荷兰打球不规律,只是瞎抡,零零碎碎每个月只打2、3 次,虽然喜欢上了网球,但姿势不标准,动作一旦形成,很难改。”
  为了纠正动作,回国后,周云松除了进行多球练习,还特意买了DV 录下自己打球的过程,训练结束拿给教练看,然后回家整理,每晚都会认真地在电脑前分析“慢动作”。上帝总会把机会送给有准备的人,认真的周云松每个月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这种感觉让他更加喜欢沉溺在网球的世界里。
  有了网球,Paul 也有了充分的理由不去应酬,下了班回家做饭,吃完饭拎着球拍就和邻居奔向小区的网球场,这样的生活他很享受,除了可以尽情打球,找到相投的对手也可以让他兴奋一段时间。每年春节前一周,他都会去三亚度假,让自己放松,除了接近大海,最让他向往的还是在三亚和煦的阳光下,大汗淋漓地打一场球。去年,他独自一人去三亚,没约到朋友,只能练习发球,找了两个矿泉水瓶当靶子,虽然如此,却也练得津津有味。今年,情况大变,他说约到了朋友一起去,准备生打七天,然后回家过年,过年对他来说也是回味网球的时刻,打球的时光美好而难忘。
  


  中网公开赛的“造型师”
  
  除了喜欢打网球,周云松的工作也与网球联系紧密,这让他很自豪,可以把兴趣和工作完美结合起来。他的头衔很特别,我们称作是中网公开赛的“造型师”,此话怎讲?听他娓娓道来。
  “我在皇冠假日酒店做餐饮总监,一干就是10 年,2000 年以后我到了新东家IDG公司,负责展览和活动推广。2003 年的时候,香港一家公司找到我,我们约在东方广场见面,对方表示要在北京办一个网球赛叫China Open。一听到这个,我马上想到了在荷兰整天看比赛的满足感,国内那时候还很少直播比赛,当时心里就琢磨,如果中国有了自己的网球赛,那会让很多网球迷圆梦。”
  谁也没想到,那次东方广场的约见,就促成了中网公开赛的举行。周云松负责中网的设计和规划,包括场内场外的广告,一句话,凡是需要设计的工作都归他负责。
  如今,中网公开赛已经走过了4 年的风风雨雨,几年中,球迷看到的是比赛的风光举办,而每一届背后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Paul 坦言自己是中网的受益者,但在我们看来他也是中网不可或缺的人物。回首公开赛,前两届比赛让他印象深刻,第一届的没有经验和第二届时遭遇人生低谷。
  “第一届的时候,比赛前两周,场馆都没完工,没做过这个级别的比赛,特别紧张,那两个星期自己根本没怎么睡过觉,要考虑的地方太多太多,很琐碎。累了就躺在按摩床上,睡两小时,然后马上起来干活,不敢多睡,生怕出错。女子比赛的第一天,场地差不多六级风,为了防止背景板掉下来,只能让员工在后面拉着。”
  那次的比赛,周云松最大的感受就是累,而接下来的第二届,虽然经验积累了一些,但母亲的离去让他措手不及,当天是中网一切准备就绪,准备进场的日子。此后的三天,他都没有去过场馆,“身心疲惫,即使想参与也拿不出精力,”周云松说那届比赛是他最不愿回忆的,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泄劲,完全没有斗志,不过那届比赛他们公司完成的十分出色,这让他很欣慰。“那届比赛,我没有特别安排员工做什么,结果也做得很好,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相信员工,每件事我不一定要亲历亲为。”
  作为工作人员,周云松觉得累,但是如果做回球迷,又觉得那是最幸福的事。虽然不能像其他球迷一样,哪怕只完整地看完一场比赛,他也觉得幸福,因为在球员休息室遇到了萨芬,那个和他很像的男人。
  “一直很喜欢萨芬,喜欢他的反叛,有个性,不高兴就是不高兴,不会隐藏,这点我和他很像。那次他一个人在休息室,在沙发上一躺,腿一翘,骨子里的那种傲气,俄罗斯人的开放在他身上表现得很明显,但人很随和。”到现场看过第一届中网女单决赛的朋友可能还对小威的那把“烂拍”念念不忘。它在哪里?答曰:周家周云松说当时正在小威后面作协调工作,因为之前有过接触,小威很愉快地把打折的拍子送给了他。
  “小威和库兹涅佐娃打到第一盘最后一局的时候,小威的拍子折了,就放在椅子旁边,当时现场很多人盯上了那把拍子。最后小威反败为胜,准备颁奖的时候,我正好站在她后面,就问‘Seara,can ugive me your racket?’她冲我一笑,说了声ok。”Paul 说当时拿着拍子就兴奋地跑开了,因为是第一届,觉得拍子很有意义,另外的原因就是球迷的追星心态。
  
  魔力大厨
  
  一个男人的魅力源自哪里?有人说厨房。驾驭美味的能力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精细的刀工加上创新的制作,下厨的男人绝对是懂得生活、值得信任的。周云松便如此,他不仅喜欢下厨,也善于下厨。在荷兰留学时,他和另外四名同是皇冠假日酒店公派出去的同事一起吃饭,五个人的分工合理而实际。
  “我们几个人按照在酒店的职位分工,有特长的就要把活揽下来:前台经理负责去超市采购,客房部经理负责闷米饭,另外两个人负责切菜和刷碗,我当时是餐饮部经理负责炒菜,大家直观地认为我的厨艺不会差到哪里,把技术性最强的活交给我。”
  虽然饱受油烟之苦,周云松还是乐于在厨房活动,他认为这是技术性的手艺,可以轻松地抬高自己的地位。据说在荷兰的时候,另外四个人都不敢轻易得罪他,只有他可以控制菜的口味,为了填饱肚子大家也只有忍了。
  说炒菜是技术性的活,还不完全准确,Paul 还可以“变味”。他的那道“吃起来是螃蟹味,原料是鸡蛋和洋葱”的菜远近闻名,大家如果想吃螃蟹了,却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会让他变出这道“假螃蟹”简单安慰自己的舌头。
  不过说起下厨,Paul 却认为自己与做饭结缘,并不是因为自己当了十年的餐饮总监,早在自己8 岁的时候,就显示出足够的天赋了。他说:“父母都是双职工,下班回家都很晚,有一次,在家等他们的时候,突发奇想要给父母做饭,就试着炒了一个酱爆柿子椒,父亲一进门就尝了一口,直说好吃。”
  被父亲表扬的周云松,对做饭有了兴趣,此后便经常下厨。三十几年过去了,如今他最擅长的菜是咖喱牛肉、意大利面和牛排。听周大厨的建议,广大男性也开始走进厨房吧!
其他文献
2000年的夏天,我刚进大学,那时候没有网络,也没有很黄很暴力的陈冠希,无聊的日子全靠电视打发。宿舍4个人,每人凑了200块,买了一台21寸彩电,因为是超市打折的样机,不管送货,为了节省运费,我们四个女生像收获战利品一样连拖带拽地把彩电运回宿舍。至今我还记得电视接上之后,我们看的第一个节目是,2000年的法网决赛。  当时学打网球运动正在我们宿舍开展得如火如荼,每个一知半解的人都把自己当成专家。我
期刊
夺冠后的莎拉波娃很激动,全世界网球迷都在看她趴在地上泪流满面。也许是异性相吸的缘故,我对这个白裙飘飘的女孩有了几分好感,没想到爱屋及乌就决定打网球。    有人把高尔夫比喻成“绿色鸦片”,其实网球亦是如此。  有人把网球拍看成身体的一部分,看成是武器,看成是另一个女友,我却把球拍看成一杆大烟枪。其实网球以及关于其运动衍生的所有东西,无外乎提供的是一种心理满足。  把球拍比喻成大烟枪,既摆脱了那种严
期刊
如果一个普通人的结婚纪念日要在飞机上和人堆里度过,很难想象他的妻子会是一种怎样失落的神情,还好柳比西奇的太太不是那个“野蛮女友”……
期刊
1924 中国首次派队参加戴维斯杯,三名运动员吴仕光、韦荣洛和徐恒自费远赴澳大利亚参加比赛。  1927 在第八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首次在国际性网球比赛中获得金牌。林宝华获得男单冠军,他和邱飞海合作还问鼎男双桂冠。他们均为旅居海外的华侨,本届比赛之后定居上海。  1935 旧中国最著名的网球运动员是许承基,他曾是印尼一家进口体育器材商店的职员,后来当地华侨捐资送他去瑞士深造。1935年,他和郑兆佳
期刊
躺在柔软的沙滩上,金色的阳光洒满全身,俊男美女不停穿梭,仿佛,这一刻时间停滞。迈阿密被称作“上帝等候室”,到处是漂亮的公寓,清澈的游泳池,还有悠闲的行人。    魔术之城    这里是退休者的避风港,温润的气候,连绵的海滩,还有南佛罗里达州甜甜的阳光。演艺圈、时尚界的名流们也乐于在此安家,迈阿密可以是宁静的港湾,也有最时髦的派对。满街的拉丁面孔,请不必惊讶,拉丁裔占总人口的60%还多。一年四季,每
期刊
提普萨勒维奇(Janko Tipsarevic)  国籍:塞尔维亚  生日:1984 年6 月22 日  身高:180 cm  体重:80 kg  出生地&居住地:贝尔格莱德  握拍:右手  绰号:Tipsy、网坛加图索  转入职业网坛:2002 年  现ATP冠军排名:39(2 月18 日公布)  荣誉:2007 年克里姆林杯四强,2007 年温网16 强、法网32 强,2008 年澳网32 强
期刊
墨尔本公园,炎热依旧,惊艳远胜从前,两场半决赛,清一色的东欧美女。  站在女子网坛最前沿的,不是这个“娃”,就是那个“维奇”。  美国人、西欧人、澳洲人,醒醒吧,猛女时代已走向末路,  东欧美女时代正绚烂登场。    温网是什么?    正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东欧美女统治网坛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从无到有,从零到无极限,从荣耀国家的工具到制造美钞的机器,网球在东欧的土地上缓慢成长,然后,瞬间爆发。
期刊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动。  我们本以为秩序才刚刚确立,却没想到,忽如一夜,春风便扑面而来。开赛之前,澳网就先革了自己的命,用彻头彻尾的蓝调取代了原先的一片“绿野仙踪”。于是在这片炫目的蓝色中,我们认识了特松加、目睹了凌晨4 点的比赛、见证了德约捧起大满贯、还有孙甜甜带来的惊艳,澳网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而在这动荡的蓝色中,倒掉的名字更令人目瞪口呆:费德勒、纳达尔、海宁、威廉姆斯姐妹……
期刊
示范/Erak Simsson( 英国草地网协注册教练,具有22 年的体能训练经验。) 编译/Shawn    职业选手,追求更高的体能,但业余水平的玩家与其说是锻炼体能来打网球,还不如说是借打网球来锻炼身体。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因为受其体能条件的限制而往往不能在打球时发挥出全部的潜力。    Erak Simsson教练自己研究了一套网球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the Tennis Work
期刊
文/Bonnie D. Ford 编译/ 史卉    你已经习惯了正襟危坐看名记们笔下的“观察”吧?  来,这一次让我们放松心情  随着ESPN的Bonnie D. Ford 云游墨尔本公园  看看那14 天里有哪些令我们捧腹不已的趣闻吧    在和主裁伊马利约瑟夫长时间的争执之后,罗迪克甚至质问他是否是一个退学生,然后转向看台大声说:“待在学校里吧,孩子们,否则你终将只能做一个裁判。”    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