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何时发掘?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咱们这一代人做得了的事,一定要做,不做对不起祖先。做不了的事,不能硬做,做了对不起子孙后代。”
  ——李瑞环
  “挖皇帝陵”是个早有的话题。远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陕西就有发掘乾陵的动议,而周恩来总理没有给予批准。1974年,秦兵马俑发现之后,随着始皇陵园考古成果接连面世,特别是接近陵墓的从葬坑里发掘出精美绝伦、稀世罕有的铜车马,就大大刺激了某些人兴奋的神经,追求效益的某些人就产生了挖秦始皇陵的种种设想。得不到获准的情况下,极力鼓噪的温度这才降了下来。近日,随着对秦陵地宫的进一步勘测,又有人产生开掘秦陵的设想。
  任何考古发掘起码的要求是:必须用自己的发掘成果,能够恢复原来的存在。那么,极力主张发掘秦始皇陵的人是否考虑过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用当前最先进的保护技术,能否保持文物的完整性,做到万无一失?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秦始皇陵墓内的描述可说是绘声绘色的。他写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在这里,虽然已经涉及到墓圹、棺椁、宫殿、衙署、随葬品……等等。其陈设布置的内容,从天上的星空世界到地面的自然景观,无所不包,甚至连防盗的措施也都齐备无遗。但是,司马迁所言,只是就陵墓的主要内容作了粗略的分类,并没有“文物清单”,也没有“位置图”。当我们在“未知”的情况下动手开挖时,就得要具体化。那么,它们究竟指的都是些什么?谁能说清?
  我们对文物无可争辩的认识,凝结到一点,这就是:帝王陵墓是当时物质财富精品之所在。但我们又不可预料的是,始皇陵墓中的“奇器珍怪”究竟为何物。当兵马俑刚刚面世时,一些对雕塑研究有素的老学者还发出是“明清之物”的疑问。陵园陆续出现的铜车马、大铜鼎、铜仙鹤、石铠甲、珍禽异兽……等等,谁有先见之明?既然出土了,你自然知道了。你也可以说:包括兵马俑在内的这些东西,在陵墓里都会有。但除此之外呢?说不清了吧!你总不能以“已知”概括“未知”吧。那么,对“已知”的文物保护得怎么样?不是对颜色、防锈、老化、光照、腐蚀等世界性的难题还在“攻关”吗!既然对“已知”还在“经久”的试验着,你对“未知”又有几份把握?总不能老停留在对丝绸、简牍、纸张保护的夸耀之上吧。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古人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载体。但在地下遭受岁月与不利因素的折磨,尽管存在状态相对脆弱,但毕竟适应其所处的环境,达到了自然恒定的状态。如果发掘出来,突然改变了它原来的条件,一旦保护不下来,往往就形成不可弥补的遗憾。而这些并非危言耸听的话,还只是指有形的“遗物”说的。
  随考古学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认识视野的扩大,发掘中收集资料的范围越发广阔,工作越发细致。过去的所谓“遗迹”,今日早已扩展到“现象”。石器打磨、灰烬炉渣、芦席和棺椁朽迹、居所的加工与修饰痕迹等等,固然是收集与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但现在通过科学观测仪器对“印痕”的研究,竟独立为一支新的“微痕学”。人们对犯罪分子留下的脚手印痕作为公安破案的线索,已不足为奇。考古学借此,难道不会揭示出古代更多的秘密?那么,对发掘偌大的一座秦始皇陵墓,谁有提取与保护的把握?
  第二,用什么方法挖?谁敢保证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秦始皇陵的外形,像是三个由四棱台体堆起的大土山,现存底边345×350米、高52米。我在《秦始皇陵研究》一书中,估算土方量至少在640万立方米左右。至于墓室的结构、布局等情况,可暂不涉及。怎么挖,方法大概不外乎有两种:
  一个是按照考古规程发掘:定座标、划探方、层层清理。作好绘图、照相、录像、文字记录。工作次序是先挖封土,后清理墓室。那么,待到完工之日,所花用的时间恐怕就不是三年五载了。100年,50年,25年……你等得及吗?急于一睹秦始皇风采、看看陵墓中“宝贝”的人,如若须眉皓白还未能如愿岂不遗憾!急于收取旅游效益(钱)的人,耐得了这份长期的“折磨”!或者换成现在流行“边发掘、边参观”的模式,但在不能用“大兵团作战”的发掘现场,还有观众的容身之地吗?
  假若考古的挖法太麻烦又费时,当代人急不可待,那就只有在始皇陵上“打洞掏挖”一途了。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你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恐怕不可掩饰的真实用意就是:为了“取宝”,就是为了旅游赚钱。但你不要忘记:“打洞掏挖”、取金银财宝,那可是盗墓贼的干法。你不耻为之吧?
  两种挖法,都会有“收获”。但前一种的结果是:一个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上都可以看见其雄姿的秦始皇陵,却在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中国古代人创造的这一奇迹、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这一历史文化财富,就这么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而后一种固然保留了秦始皇陵的“外壳”,得到了什么?同整个陵墓比较,不仅微乎其微,而且还落个千古骂名。如此,你无论采取那种挖法,恐怕都难脱离“罪人”的干系!这才真的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起子孙后代。
  第三,你现在的手段即使最先进,能超过后世的科学吗?
  考古学在发展,考古技术在进步,为了取得资料而田野的考古发掘是万万少不了的。由于基本建设与自然原因,“抢救性发掘”可以说是伴随而存在的。尽管我们泱泱大国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但古代帝王陵墓却是有限的。还有各地发生的盗墓不止、走私常在,毁灭性盗挖。当今时代,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种现实,就是:不可再生的古遗址、古墓葬的数量日趋减少的速度,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如果不严加控制,让遍地开花地发掘帝王陵墓,要不了多长时间,不仅无“古”可“考”,恐怕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不知“考古”为何物了。“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增长、生活富有,必然带来对文化的需求。当我们的后代在研究历史文化时,面对一片“沙漠”,那该是何等的悲哀!
  说实话,只要是考古发掘,就会有得有失。对“得”和“失”的权衡,当时人固然有首选的标准。但这种选择,实际是深深打了时代烙印的。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史,任何先进的科学手段与成就都是相对前代而言,但对后代就成了过时之物。后人视今人,有如今人看古人。过去要检测铜器的元素构成,是要取样作化学定量分析的。后来,由光谱定性分析、激光定性分析、激光显微光谱、x光萤光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由“取样”到“无损”,就是进步,表明了后胜于前的道理。
  近年对秦始皇陵“地宫”探测,除过大面上用一般性的高光谱、红外摄影、地物波谱、卫星图象等遥感技术外,了解结构则选取了物理探测的手段。通过弹性波、磁法、电法等8大类计22种方法,增进了我们对墓室的了解。虽不尽完善,但毕竟比过去进步。虽然待回答的问题还多得很,这就有赖于掌握更先进技术手段的后人“无损探测”了。
  任何一件古物,从理论上讲其本身都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实际上,大到遗址、墓葬,甚至包括其所处的环境,我们不可能知道它蕴涵着多少古人生存、生活的信息密码!而对它的破译与解读,只能依赖于高科技的手段与知识。在这里,考古学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认识与实践中也是由浮浅而深入的。回头反思,过去的发掘工作中不知丢失了多少信息密码!
  为了遏制地面文物与地下文物毁损的势头,加强文物保护。留下更多的文物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掌握着更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后人不用我们的办法去发掘,做到无损考古,岂不更好!如果靠现在的技术,硬要挖秦始皇陵,有关秦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多种密码就被破坏,破坏信息源的责任谁来负?
  请不要拍着胸脯说:“技术上没问题。”要知道,破解古代文化密码,高科技重要,而当前对这一严肃问题的认识高度更为重要。认识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在这里,我们是否再咀嚼一下李瑞环过去说的一番话?1992年,他在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会议上说:“咱们这一代人做得了的事,一定要做,不做对不起祖先。做不了的事,不能硬做,做了对不起子孙后代。”
  挖秦始皇陵、破坏信息密码的事,绝对不要硬做!
  (作者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考古队原队长)
其他文献
在我国民法通则中,对事业单位规定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可以取得法人资格,从而确立了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事业单位会计是指对事业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进行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