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放飞300“星”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901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24日到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了23天的月球采样返回之旅,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巧合的是,嫦娥五号探测器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300个航天器。

  1970年4月2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第一颗航天器东方红一号卫星,作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我国走向太空时代的第一步。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飞船、第一颗导航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一艘货运飞船……细数300“星”,第一个“百星”用了41年时间,第二个“百星”用了6年时间,而达成第三个“百星”,只用了3年时间。
  50年放飞300“星”,不仅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众多第一,也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光辉历程。

嫦娥五号——真正推开了探月工程目标中“回”的大门


  “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相比,嫦娥五号面对的不确定性更多,真正推开了探月工程目标中‘回’的大门。”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师张洪华说。
  从立项到发射,嫦娥五号经历了10年的艰辛奋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团队在充分继承载人航天交会对接、地外天体无人着陆器与返回等技术的基础上,联合参研单位集中最强阵容攻克难关,先后突破了月表采样任务所涉及的20余项关键技术。
  研制之初,前所未有的一个环节——月面点火起飞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并随之带来轨道设计、起飞测控、发动机控制等一系列难题。为了尽可能模拟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将面临的情况,张洪华和团队在试验场反复做试验,与一台高110米的塔架相伴3个月。为了解决落地姿势不理想的问题,他们设计了数不清的预案。
  按照嫦娥五号任务的工程安排,短短一周内要完成月面着陆、采样、点火起飞以及月轨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环节,这是对嫦娥五号研制团队的巨大考验。
  从探测器发射前一个月进入发射场开始,研制团队进行了6次演练。
  “控制大厅里所有人睁大双眼,不放过任何一次数据的跳动,心提到嗓子眼上,感觉再跳快一点儿都能蹦出来。时间非常紧迫,所有人都是‘跑着走’。”张洪华说。一个月的磨合演练也让团队对嫦娥五号发射过程了然于胸。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与20世纪进行的月球采样相比,我们的自主避障软着陆和智能自适应上升方面已然达到一个新水准。”张洪华自豪地说。

东方红一号——实现进入太空的梦想


  时光回溯到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梦想。
  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于一个特殊时期,那时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国际友人惊叹:“你们在这样的条件下研制出了卫星,真的很了不起!”
  铆接,是卫星制造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卫星初样研制过程和试验阶段,在没有铆枪和固定工件的桁架条件下,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人员就靠一把小锤和几个自制的铆模,将铆钉一个又一个地敲上去。从卫星的外形选择到结构形式制定,从卫星热控措施到热真空模拟试验等繁杂的技术和工艺难关,都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攻克的。
  要让卫星在太空奏响《东方红》乐曲,这在当时也具有很高难度。研制人员以高稳定度的6个音源振荡器代替“音键”,用程控线路产生的节拍来控制发音,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确保东方红一号奏出了《东方红》。
  “我们在地面上直接听不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放的乐曲,需要通过卫星的天线发送、地面站的接收,再由电台转播。”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成员胡其正提及,为了让普通收音机接收到卫星传来的乐曲,大家提出了这个“接力”的办法。
  还有一道技术难关就是要“看得见”。想用肉眼就能看到太空中运行的卫星,它的亮度必须要从七等星上升到四等星。而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直径仅有1米,也让“看得见”更加困难。最终,研制人员从折叠伞收缩打开的特点中找到灵感,决定在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上安装一个由高反光亮度的材料制成、可以在太空中撑开的“观测体”。由于这个“观测体”体积巨大,反光亮度极高,人们在地面上就可以直接观察到卫星。

北斗——成为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自主可控是北斗的特色,但从无到有,困难重重,北斗研制在摸索中起步。
  国产化从北斗一号的太阳能帆板做起。之后的国产化攻关更为艰苦,不论是东方红三号平台的横空出世,还是影响卫星寿命的三大关键部件,凭借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科研人员逐一攻克,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我们是以跑百米的速度在跑马拉松。”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如此形容北斗的研制节奏。
  很多北斗人至今还清晰记得2007年首颗北斗二號卫星研制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则,频率资源是有时限的,过期作废。时间不等人,争分夺秒完成了前期所有研制,参试人员进驻发射场后没有片刻的喘息,紧接着就是200小时不间断的加电测试。院士、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和一线技术人员一起排班,共同扛住种种考验。2007年4月16日,卫星成功发射两天后,试验星发来清晰信号,此时距离空间频率失效仅有不到4个小时。也正是保护我国卫星导航系统频率资源的这次“壮举”,拉开了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的序幕。   严慎细实的作风一代一代被继承。在北斗三号首组卫星的研制中,出现了一个蓄电池电压微小误差的小插曲。按照设计,电压差增加到一定限额,蓄电池也会自动进行调整,不会影响运行。
  “换!不能带着任何疑点上天。”北斗团队没放过这个隐患。重新打开太阳翼,卸下舱板,换下有隐患的蓄电池组。最终,按照原计划完成了全部工作,让卫星又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第九颗北斗三号卫星某关键单机测试中,主任设计师刘家兴发现了一个关键指标超标。但超标小于一纳秒,也就是小于十亿分之一秒,短到用“刹那”“瞬间”都难以形容。而进一步排查会平添很多工作量,还不一定能查出结果。但不查出原因,刘家兴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关。最终,大家一起分析、查找问题,让指标恢复了正常。

神舟五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里程碑


  1992年,党中央正式批复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随后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从事过导弹、运载火箭和卫星研究的戚发轫,接到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任务时,已经59岁了,他原本准备再过一年就退休。接到任务之初,戚发轫坦言,“内心确实比较纠结,觉得压力很大。”更重要的原因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戚发轫深感责任太重。
  当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确立研制飞船,但究竟选用两舱方案还是三舱方案?这道选择题摆在了团队面前。
  “当时,国际上两舱和三舱方案都有,而且都成功了。中国到底用两舱方案,还是三舱方案?争论很大。最后,我们决定用三舱方案。”在戚发轫看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案,这就是创新。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且飞船着陆处离预定地点只有10公里。
  回忆起从事航天数十年来最难忘的瞬间,张柏楠毫不犹豫地提到了神舟五号。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里程碑,首次实现了中国人飞天的梦想。
  当时,身为神舟五号飞船副总设计师的张柏楠,在飞船出厂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遇到了很大的考验。
  神舟五号是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许多专家对航天员所用座椅缓冲器性能的稳定性提出了质疑。“座椅缓冲器”,顾名思义是保障航天员安全、舒适的一个重要工具。“座椅”不舒服,在太空复杂环境中以及返回落地时,航天员的安全就无法保证。
  本着“航天员的事,無小事”的信念,张柏楠临危受命,在其他人员都已经进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利用两个月时间集智攻关,最终设计制造出了安全稳定可靠的座椅缓冲器并通过验证,在火箭发射前顺利安装到了神舟五号返回舱上。
其他文献
1934年,利維生于新加坡,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英国血统。小时候,她家在荷属东印度群岛(如今的印度尼西亚)生活。她父亲在一家商业银行工作,收入颇丰,家里雇了两个佣人、一个厨子、一个保姆照料她和姐姐。  6岁时,她父亲听说荷兰战败、向德国投降的消息,就十万火急地安排妻子和两个女儿去了加拿大。她自己则被关在日本侵略者的战俘集中营里很多年。二战结束后,她才得以到温哥华与家人团聚,那时她已一文不名,而且患
期刊
寒冬时节,难挡火热干劲儿。1月13日,在益智鹏宝沃特生态陶瓷透水砖的生产车间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着。  “咱们这个透水砖项目一期工程,2020年8月底就已经投产了,时间不长但产品已经在省内外初步打开了局面,现在生产的这批产品就是来自河南林州的订单。”看着流水线上一块块逐渐成型的产品,宝沃特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郝晓明脸上满是笑意。  益智鹏宝沃特生态陶瓷透水砖项目位于阳泉市平定经济技术开发区,
期刊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郭浩、李健明著,中信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如今,瀚如煙海的中国传统色已失落于典籍之中,如何将它们打捞出来,重现其精微幽深,借以重塑和提升国人的审美力?《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的两位作者,做足考据功夫,挖掘和梳理庞杂的典籍,从具象和意象两个角度出发,结合24节气、72物候,重新编写中国传统色谱,确定其出处,界定其色名和色值,勾画出中国人流光溢彩、古朴典
期刊
创新融合提升办刊能力 促进科技期刊跨越发展1、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归集优势资源 夯实科技期刊发展基石  中国科技期刊有4900多种,30%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山西占的比例相对较少。我个人的想法是,山西在建设一流科技期刊过程中,一定要坚定“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理念,要有全球市场视野。  在全国期刊阵营中,山西报刊事业发展持续向好,但总体而言,山西还未从具体措施上聚焦一流期刊建设目标落实
期刊
“离家139天,我仍在奔火旅程中,目前一切均好,勿念。”  2020年12月9日,“天问一号”给“嫦娥五号”发来了第一封“家书”。如今,“嫦娥五号”已顺利带回了来自月球的馈赠,“天问一号”也在自己的征途中稳健前行。这对“兄妹”作为中国太空探路者中最年轻的代表,注定将一起走进全体中国人2020年的共同记忆。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的“科技大年”。在这个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的世界里,科
期刊
近日,长治市潞州区残疾人科技双创园正式开园。省残联副理事长李俊温,市政府副市长郜双庆,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石东风,市残联理事长牛恩毅,区委副书记、区长崔云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卫华,区政府副区长侯敏,区政协副主席焦明珍等领导出席。   潞州区残疾人科技双创园于2019年9月正式注册成立,位于长治市英雄北路230号,建筑面積约5000m2。其中,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和残疾人科技楼建筑面积2700
期刊
《月球移民指南》,[德]弗洛里安·M.内贝尔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移民月球真的可行吗?如果月球可以移民了,你愿意去月球上居住吗?在月球上居住会遇到哪些问题?移民月球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本书从探讨为什么移民月球開始,向读者介绍了一整套可以逐步实现月球基地项目的方案,之前你或许觉得移民月球是异想天开,但是打开本书,你会发现,移民月球也许真的不是梦!
期刊
科学导报讯 1月15日,从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山西省预防和制止餐饮浪费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规定》共26条,制定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明确了餐饮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义务,建立了预防制止餐饮浪费的长效机制,并将宣传教育引导贯穿全过程。   菜单上不提示菜量规格、点的菜超量了、商家不提醒甚至故意误导消费者,作为预防和制止餐饮浪费
期刊
最近,市场上出现声称可以抑制甚至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牙膏。多家网购平台显示在售,每支牙膏价格从十几元至上百元不等。有商家称,该款牙膏对消除口腔和胃内的幽门螺旋杆菌均有作用,一支就可见效。   果真有如此奇效的牙膏吗?对此,有专家直言,口腔内从未培养出过幽门螺旋杆菌,胃才是最适合幽门螺旋杆菌居住的地方,通过刷牙治疗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可能性不大。可见,这又是一款收割消费者“智商税”的伪产品。   “抗幽
期刊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山西以项目建设新高潮迈好新年第一步、开启“十四五”新征程。1月1日,山西省开发区2021年第一期项目集中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三个一批”活动在各市同步举行。共签约项目413个、总投资2800亿元,开工项目268个、总投资1288.6亿元,投产项目245个、总投资556.7亿元。   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要把创新放在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抓住不放、久久為功,目标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