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编码RNAs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肿瘤防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erg454h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亚型.虽然通过甲状腺切除术、微波消融术、放射性碘和激素替代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能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仍然无法有效地降低其发病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因此,寻求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提供有效的早期诊断、精确的治疗以及较好的长期预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总结非编码RNAs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的分子调控机制,以期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生物标志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的标准操作流程(SOP)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一病区行超声定位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PDT的5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以SOP实施时间为节点将其分为SOP实施前组(19例,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和SOP实施后组(37例,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主要诊断、脑肿瘤比例、脑血管病比例、人工气道类型、人工气道留置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超声科就诊的疑似T2DM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236例,患者均行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DS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下肢动脉病变组(n=195)和无下肢动脉病变组(n=41).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严重程度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超声检出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1级狭窄超声检出率最低,为75.3
目的 了解危重孕产妇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入住ICU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136例危重孕产妇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入住ICU分为未入住ICU组(60例)和入住ICU组(76例).收集包括年龄、学历、居住地、外院转诊、是否经产妇、是否规律产检、孕前体质量指数(BMI)、瘢痕子宫、分娩方式、分娩孕龄、24 h产后出血量、首要致病因素及主要致病因素等临床特征,并对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危重孕产妇前3位首要致病因素为产后出血(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