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重大疫情应对促进大学生成才的路径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才面临的新境遇,分析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才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才的路径:创新传播载体,把价值体现与重大疫情应对成效相结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获得感相结合;改变教育策略,把情感认同与重大疫情应对大众话语相结合。
  【关键词】重大疫情 大学生 成才 应对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3-0039-02
  突然而至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打响了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2020年1月25日,共青团中央发布全团行动令,号召广大青年更加有序有为地投入到抗疫防疫攻坚战中。2月3日,教育部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呼吁大学生肩负时代使命和责任,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为夺取抗击疫情斗争胜利作出应有贡献。中国青年一代成为打赢这场战役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这让我们深刻感悟,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中华民族,都有青年奋发担当、不畏艰险的身影。当前与疫情防控并行正是高校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应有之义。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重要课题。
  一、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才面临的新境遇
  (一)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成才面临的新思想和新要求。在重大疫情面前,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必须风雨同舟,携手共进,共同面对、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承担,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保持积极的心态共同完成好这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规则教育、感恩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在抗击疫情的战役中,需要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从容不迫的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真正地与祖国一起成长。
  危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困难应对,难题解决,需要弘扬斗争精神和培育缜密思维;另一方面也要用好危机应对的生动素材。比如,疫情防控中有太多鲜活生动的案例,充分彰显了党领导的中流砥柱作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改革开放积累的强大实力和底气等,大学生要善于从具体的、身边的实例着手,思考为什么抗击疫情能够取得重大胜利,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修炼好自己的内功。
  (二)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成才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这次疫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又一次考验。大学生要勇敢面对,独立思考,承担“匹夫有责”的使命,传承慷慨赴国难肝胆两相照的侠义豪情,理性看待疫情应对中的人与事,用自觉的行动把自己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青年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易于接触新鲜事物,同时也存在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不稳定等特点。但凡重大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事件发生,也是社交媒体舆论炒作酝酿乃至谣言多发期。疫情防控期间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导,是高校开展好思政教育的重要一课。要教育引导学生服从所在地区的政策要求,敬畏生命,遵纪守法,遇到问题科学冷静地应对。
  二、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才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当今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要挺身而出,积极主动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相关部门的文件通知、疫情状况和防护知识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身边亲朋好友。要注意解释现象,如解释“确诊病例数字为何一日激增”等;要进行辟谣,如辟谣各城市版本“飞机喷洒消毒药水”和“新型冠状病毒是SARS病毒的进化”等;要传递信心,如传递全国各省市关于确诊病例治愈的好消息、关于疫苗研发的好消息等;要当好表率,如以身作则响应政府部门和学校的号召、配合检查、协助信息采集等;要结合专业,如用所学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服务社会;要制止传谣,如制止身边人发表不实言论或虚假信息等,提高政治站位。
  (二)有利于大学生理性思考人生追求。纷繁信息背后需要大学生理性思考人生的追求。疫情当前,大学生需重新思考个人得失。大学生要沉淀下来,仔细回顾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过往,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否定,在否定中纠正,最终达到对自己的肯定。疫情当前,大学生需重新认识读书的价值。疫情面前,大到病毒防控,小到如何洗手如何戴口罩,都需要科学知识。李兰娟院士说: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轻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留给保卫国的军警战士,不要让年轻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因此,钟南山这样的科学家应成为青年大学生追求的偶像。
  (三)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整体利益的意识。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冲在最前线的是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们,他们用英勇无畏地连续奋战诠释着什么是爱国主义。对新时代的青年大學生而言,爱国主义是现实的、具体的。新时代的征程中,青年一代要传承、守护、延续好五千年延绵不断的爱国主义,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个人的成长奋斗中,在平凡的努力中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步步实现。
  三、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才的路径
  (一)创新传播载体,把价值体现与重大疫情应对成效相结合。在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用微信、微博、直播软件、抖音等网络新媒体推送预防疫情的相关防范知识,创作出高质量的网文、漫画、视频、音频等,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辅导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播微课堂等平台,分享防范知识学习心得,宣传正面素材与优秀榜样等,激励大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坚定必胜信心。辅导员可采用网络知识问答、漫画宣传、微视频论坛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融入人文思想,引导学生对未来和当下的生存状况进行思考。在重大疫情应对中,应引导大学生关怀与关爱他人、亲人;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安全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规划,养成良好作息、自护自理的习惯,鼓励学生参与“好书相伴”等网络学习、网上听课等活动,分享网上优课与学习心得等,积极调整心态;开展主题班会,把问题讲清、讲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性分析,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励学生树立“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理想信念,主动融入国家、民族发展大局,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担当践行。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获得感相结合。在重大疫情应对中,由于长时间处于封闭场所,部分学生受网络空间中负面消息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心理压力和问题,出现相应的心理应激反应。因此,应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疫情,消除或缓解因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在重大疫情应对中,要强化心理疏导,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的关注,防止他们因生活困难、心理危机、适应不良、学业压力等产生“次生灾害”,加剧心理压力和生活困难,可通过申请专项经费、深入谈心谈话等途径,争取资源和协助。辅导员要借机补齐短板,针对学业困难学生,组织“学习先修营”;针对心理问题学生,设计网络歌会等情绪宣泄游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营造和衷共济的家庭文化,深化同学情感。特别是要做好医疗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通过推介网络资源、开启网络热线、采用视频直播互动等形式,加强知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主动化解学生不良情绪,坚定必胜信心,温暖同行,共克时艰。
  (三)改变教育策略,把情感认同与重大疫情应对大众话语相结合。在重大疫情应对中,新时代大学生要关注主流媒体,认识到中华民族一定会攻坚克难,相信党和政府,不传谣不造谣不信谣。对青年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学习与开发线上工具,将自身创造力与防控工作相融合,进行多元化表达,丰富疫情防控工作形式,当一个文化作品的创作者;另一方面向先进典型榜样靠拢,做一个正能量的传播者,积极发现与传播所见所知的先进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美好生活依然在,因为我们身边尽是可爱人。在重大疫情应对中,更需要大家静下心来真正地认识自己所站立的地方—— 中国,真正地认识经历了无数磨难后仍然能够意气风发屹立在东方的中华民族,真正地认识为了中国拼搏的这群人,真正地认识什么是爱国。从“小”字着眼,精准教育不断线。线上朋辈教育、线上主题班会、线上第二课堂都在做实精准教育,在引导学生共同战“疫”中起着关键作用。要教育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尽己所能,唱响主旋律,弘扬战“疫”正能量。
  在重大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政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重大突发事件考验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公民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表现和观点表达则反映着价值观念。面对疫情,高校思政教育要重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特别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同时,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利用社交媒体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引导学生面对疫情理性表达,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引导广大大学生通过知识的力量、理性的力量、行动的力量,在重大疫情应对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成为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优秀青年。
  【参考文献】
  [1]邓君焕.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8(12).
  [2]邓斌,杨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教育全过程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
  【作者簡介】林燚宁(1983— ),男,广西陆川人,汉族,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教育与管理。
  (责编 王 一)
其他文献
在当今万物互联的时代下,地域主义所坚守的地域身份随着不同地区地域差异的消除而逐渐消失,地域主义正走向衰败的未来。文章从地域概念的构建和对建筑学本质的审视出发,以后
探究了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反向教学设计和讨论课教学,构建了新型课程评价体系。在一学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反馈。实践证明,解决课堂教学问题需要从成果导向、反
本文基于文言文的特点,建议教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并注重语文教材的前后联系,紧扣单元目标,引领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美,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
一、背景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于2019年8月5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落实2018年11月党中央全面深
针对公路工程监理成本控制现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并简单介绍加强公路项目监理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例如提升工程监理资金成本的合理性与规范性、提升监理单位的整体效益等,提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作为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92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依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实行单一的宫腔镜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仙灵骨葆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折端骨微结构的影响及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信号调控机制。方法从48只Sprague-Dawley雌鼠中随机挑出40只切除
目的分析异丙酚对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90例缺血性脑损伤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