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底清风

来源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E10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还记得这样的情景:小时候没有空调,夏夜就躺在室外竹床上纳凉,数夜空里的星星,奶奶摇着扇子说着久远的故事。扇子是中国人喜欢的东西,在酷暑之时,一扇在手,取风纳凉,因此扇子被称为“摇风、凉风”,在古代又有“凉友”的美称。“文不离扇,武不离刀。”文人士大夫喜欢持扇指点江山,谈古论今,更添几分儒雅气息,诸葛亮、周瑜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形象深入人心。
  扇子大体起源于商代,最初的扇子是用羽毛制的,后来使用了绢绸、竹骨、檀香木、芭蕉叶等作为原料。一般认为纸扇是在西晋时问世的。不久,由于东晋孝武帝、安帝两度禁止用绢制扇,纸扇才多了起来。在出现折扇前,主要是那些椭圆甚至略圆形状的有柄有框的扇子,称为团扇。纨扇多用在宫中,又称“宫扇”,“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宫扇是宫女消遣的重要道具。
  中国文人有处处留墨的雅好,扇子一经文人和书画家之手便多与书画结下不解之缘。《晋书·王羲之传》记述:在蕺(jí)山(今浙江绍兴市境内)见一姥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以至“人竞买之”。可见扇上写字至少在东晋就有了。团扇的书画创作以宋代为顶峰,这与宋徽宗赵佶的倡导分不开。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在宋代文人中比较普及,喜欢书画的有心人会随身携带一把素扇,寻机请名人题写。
  折扇相传是在北宋时期从日本和朝鲜半岛传入中国的。折扇能折叠,携带方便,有“怀袖雅物”的别号。折扇的扇面,最常用的材料为纸或绢,其中纸的扇面占绝大部分。纸扇面分有色扇面和白色素面。白色素面一直是扇面中的主要产品,扇面的质量好坏不仅是选材,制作工艺相当关键。同样是白色素面扇,其高下迥然不同,真是判若云泥。除白面外,有色扇面中,以金面最讲究,最显华丽富贵。在历史上,大多數著名书画家都有专门为自己加工扇面的扇庄。
  折扇扇面呈半圆弧形,上宽下窄向四处呈辐射状,在构图章法、笔墨形象上都别具风韵,明代以来的文化人都喜欢在扇上舞文弄墨,“吴门四大才子”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清初四王”“金陵八大家”“扬州八怪”等,使扇面书画艺术大放异彩。
  再说册页。前文提及,册页实为“经折装”,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制的一种。唐以前书籍较流行卷轴装,因不方便阅览查检,就将原先写好的长卷均匀折叠,称为经折装。这种形式在后来的书籍印刷中被线装等其他形式所取代,却在书画艺术中得以发展。宋以后,它作为书画艺术的重要幅式而流行开来,并为古代法书、碑帖拓本制作所采用,今天保存于各大博物馆的法书、碑帖除卷轴装外,多数为册页形式。因其做工考究,深得书画家青睐,一经书画而成的册页,更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且便于阅览和收藏。册页制作均取偶数,有八幅一册的,也有十幅、十六幅成册的。册页尽管幅小,同样适应于各种书体的表现。
其他文献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意思是: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这句话总结了第二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与第一段朋友聚会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段话中的“人、大、矣”都有捺画,但是捺画姿态各异。  “人”捺画舒展, “大”捺画收敛, “矣”捺变化成点,收笔出锋,显活泼。  仔细观察王羲之写的捺,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捺脚都写得含蓄、短促。(如之前的“是、会、林”等)这是为什
期刊
核材料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核电站反应堆的发展,核工程材料是建设反应堆的材料,是核材料的一种。反应堆工程材料除了应具有一般工程材料所具有的性能外,还应有良好的核物理性能,抗辐照性能和化学相容性。由于奥氏体不锈钢不仅具有优良的工程性能,还在大气环境下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因而被应用作为建设反应堆包壳材料的核工程材料。奥氏体不锈钢在反应堆中子辐照和回路水高温高压的腐蚀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因此基于材料学科的研究,需要对奥氏体不锈钢的辐照与腐蚀行为做出研究。
  本文基于正电子湮没谱学技术,选取了工程性能优良的304
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学校 王利
期刊
前面我们陆续介绍过纸的原料、纸的生产流程、纸的加工方法、纸的品种等等,这些和中国书画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是大家所关心的。对于从事书画的人而言,什么纸最适合写字、画画?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我们学习书画的历代经典作品说起。  著名书法家孙晓云老师曾经说过大意这样的话,临摹经典作品,需搞清临习对象的创作年代、时代背景、文化习惯、审美倾向,特别是与之相适应的使用书写
期刊
小作者所书内容为南宋文学家、诗人范成大的《晚春田园杂兴》诗。此作品取法王羲之行书《集字圣教序》的风韵,古朴高雅。通篇在字的大小、轻重、宽窄等方面处理的意识很好,结构多姿,用笔细腻,在相同笔画上处理也较为丰富,如“入、菜、客、家、来”等字中的捺画。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汉字书写的规范性(笔画的增减)。如“飞”“吠”,款字中“范城大”应为“范成大”等。2.通篇作品的书写性。过分强调单个字笔法、结构的书
期刊
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刷屏的时代,盯着电脑,望着手机,一遍一遍地刷新着屏幕,大把大把的时光从指间流失……这似乎成了多数人的一种常态,曾几何时,我也是这样。  2002年秋,我异走他乡,从陕南到关中,身处异地举目无亲,费尽周折终于在一所高中谋了个美术教师的职位。白天与学生打打交道、画画油画倒也惬意充实,一天时光便很快打发了。每当夜幕降临,望着太阳西下,便不知如何安排晚上的时间。  一日晚上
期刊
汉字王国里住着许多蚂蚁。红蚂蚁是其中一种,它们把“同字框”看作自己的图腾,崇尚同心协力。为了表示对“同字框”的崇敬,每次出去觅食,它们总要网开一面,让一部分猎物逃走。
期刊
清朝名臣林则徐,是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他虎门销烟的故事家喻户晓。
期刊
济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山东省会,南枕泰山,北依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地缘文化源远流长。济南不仅兼具前面介绍过的临沂的厚重、曲阜的渊博、泰山的高伟,更以面目独具的城市名片著称于世。 济南有几多:泉多,名士多,散布在湖光山色间的名人书法碑刻亦多。我大概前后五次到访济南,多数来去匆匆。印象最深的唯一从容的一次,大约是十多年前一个初冬的下午,冒着温润的小雪,吟着关于济南的古今美文名句,
期刊
①金文的“辨”字,左右部件都是“辛”,“辛”的字形好像装在木柄上端的刺刀 ,表示有罪之人。所以“辨”字中的两个“辛”,就表示涉及案件的双方,即原告与被告。中间的“人”指法官,表示升堂后原告、被告分立两侧,法官坐在中堂,听取双方的陈述,根据事实作出判断。  ②篆文“辨”承续了金文字形,但却误将中间的“人”写成弯柄形的“刀”。 所以《说文解字》中这样注解:“辨,判也。从刀辡(biàn)声。”  ③④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