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动我心》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wlao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只是一个单身母亲,我需要这份工作”,这个听上去普普通通的理由却恰恰是电影的女主角罗伯塔成为一名教师的初衷,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热爱这份工作。作为一个没有编制的临时教师,她坚持了十年,在毫不重视音乐教育的薄弱学校培养了1400多名学生。她用自己的坚持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改变了家长和社会对音乐教育的态度。
  影片的情节没有太多的惊喜,像大部分电影一样,主人公经历了种种困难,经过努力最终得到完美的结局。看上去老套的情节,却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当然也包括我。这种感动不是惊天动地、扑面而来的震撼,而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沁人心脾。这种感动源于直达心灵的音乐,源于对教育事业的坚守,源于轻抚孩子的手和拥抱孩子的双臂。同为教师的我,也经历着同样的困难,也面对着同样的孩子。
  叛逆的对抗与爱的包容
  叛逆是教育电影的主旋律,德肖恩就是这样的角色。罗伯塔老师的第一节课就受到了德肖恩的挑战。当罗伯塔罚完一个学生后问道,“还有谁想出去,还有谁想出去反省一下?”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只有德肖恩满脸不屑地举起了手。
  “我不想学这个傻玩意。”
  “小提琴是给没用的傻瓜学的。”
  德肖恩在挑战老师的权威,眼神中充满了不屑。试想,如果罗伯塔被激怒,给予权威的压制,结果是什么?然而,没有叛逆与强硬的对抗。
  罗伯塔老师出乎其意料地回应,“德肖恩,你的理由不充分,所以你得留下来。”德肖恩肯定没想到他投出去的石子,激起的不是往常的非难,而是美丽的涟漪。他脸上的不屑少了,增加了一丝疑惑,还夹杂着一份继续下去的兴趣。
  爱的包容,慢慢融化了叛逆的对抗。德肖恩渐渐表现出他善良可爱的一面:不经意间为有残疾的同学拿来一把椅子,支持罗伯塔老师个性的教学方法,毕业多年后参加老师的重要演出。本来叛逆的孩子找回他原有的可爱,展现出他隐藏的光芒。当德肖恩对罗伯塔说,“我们已经有温和的老师了,我们喜欢你原来的样子”,叛逆消失了,代替的是可爱的拥护。对于老师来说,这是多么宝贵的回馈。
  几乎每个老师都会遇到一个“德肖恩”,当我们在自己的教室遇到时,我们会怎么做呢?面对他们的叛逆和挑战,缺乏耐心和缺乏方法都会让老师失去把控。当孩子没有整齐划一,而是表现出他小小的个性时,缺乏耐心只会让我们试图削平那尖尖的角,不适感会让孩子逐渐远离我们,进而包裹自己。就算你是个耐心的老师,允许孩子的叛逆,包容他的个性,但当他一次次挑战你的时候,缺乏方法会让他慢慢迷失自己。用爱去包容,用心去引导,耐心地等待,才会看到充满可爱笑容的“德肖恩”。
  站得稳源自内心的坚定
  瓜达罗佩是一个腿有残疾的小女孩,勤奋善良却不自信。当她独自一人在教室练习却总也拉不好时,她气馁地将琴交给了罗伯塔老师,她与老师的对话打动了我:
  “我以后不能来了,这太难学了。”
  “每个人都觉得这个难。”
  “可是他们拉得都比我好,我总是——比别人差。”
  当罗伯塔告诉他一个著名的残疾小提琴家也坐着拉琴时,她依然不自信。
  “可是我站不稳。”
  “站得稳不仅仅意味着用你的双腿,你可以发自内心地让自己站稳。”
  站得稳源自坚定的内心,罗伯塔老师的这句话很平实。但人生的真谛往往就蕴藏在不起眼的平实中。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让瓜达罗佩重拾信心,拾起琴也拾起了自信,用心地练习、用心地感悟。我想瓜达罗佩在拉出优美旋律的时候,她的内心一定是充满美好的,她的眼睛看到的一定是稳稳地屹立于舞台上的自己。
  在我看来瓜达罗佩代表了一大批缺少自信的孩子,这些孩子的不自信有的源于身体的残疾,有的源于心灵的缺失。这些先天或后天的不足,让“瓜达罗佩们”裹足不前,宁愿躲在角落里犹豫、失落,而不愿推开心窗直面不足。如果不是罗伯塔老师在发现瓜达罗佩腿部残疾时悄无声息的关怀,她可能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而大部分不自信的孩子与老师的交流则止步于此。如果不是罗伯塔老师在倾听瓜达罗佩心声时充满爱意的鼓励,她可能难以克服自我,走出自卑的角落。
  面对孩子的不足,教师需要给予足够的尊重,这种尊重不应该是大张旗鼓的同情,更不应该是刻意的挖苦讽刺,而应该是大庭广众下的“视而不见”和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关心。尊重孩子,是教育的起点。只有感受到尊重,孩子才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才愿意坦露自己的心声。
  然而,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止步于尊重和关心,还应该有智慧去带领孩子走出自卑,建立自信。“站得稳源自内心的坚定”,面对孩子的诉说和寻求,让他感受到自己站稳的动力,看到能够站稳的舞台,从而坚定地走下去,这种智慧需要我们不断去修炼。
  浪费天赋一点都不酷
  卡洛斯,一个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却不知如何安放自己的天赋。为了耍酷,从不拿琴,对于老师的练习任务,也懒于理会,即使这样他仍然能够很好地拉出规定曲目。但罗伯塔老师深知,天赋异禀仍要落地,任意挥霍终会枯竭。所以她对卡洛斯说:“浪费天赋,一点都不酷。”这句话是对卡洛斯的最好回应。因为老师既看到了他的优点,也指出了他的不足。面对学生的天赋,这是应有的态度。
  卡洛斯在电影中的篇幅很少,没有过多地描述他的天赋,这与电影的角色定位有关,但这也正好符合现实生活。天赋学生难得,作为老师,遇到有才华的学生是多么幸运。正如柏拉图遇到了亚里士多德,杨昌济遇到了毛润之,“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教师之乐止于此。但不敢想象的是,如果这些英才遇到庸师,结果又当如何。
  我们的教室未必会出现天才,但一定不缺少卡洛斯这样的聪明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欣赏优点与直指不足同样重要。忽略优点会拉远你们的距离,无视不足会消耗他的天赋。作为老师,碰到有天赋的孩子是幸运的,我们要学会发现、欣赏天赋,也要学会为有天赋的孩子搭起前进的阶梯。
  德肖恩、瓜达罗佩和卡洛斯,代表着不同类型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必然会遇到不同的孩子,优秀的老师应该用爱去滋养每一个孩子,用智慧去引领跑偏和掉队的孩子,耐心等待他们静静地蜕变。
  罗伯塔老师们
  罗伯塔老师是平凡的,没有怀揣改变人类、拯救黑人的崇高理想,也没有丰富漂亮的教育履历,甚至多年家庭主妇的生活让她不会隐藏自己的脾气,难以像传统教师那样温和谦逊。她的教育生涯一开始困难重重:孩子们毫无进展,甚至想弃学;家长们不认同,有的干脆退课。在重重压力下,罗伯塔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份工作。
  平凡与优秀的距离有多远,在于热爱的程度有多深,坚持的韧性有多强。罗伯塔没有选择向困难低头,孩子们没有进展就找方法,她用爱唤醒了他们的心灵,用专业实力带领他们走进音乐的世界;家长们不认同就去沟通,她用坚持赢得了他们的肯定,用孩子们出色的演出改变了他们的偏见。最终她成为了孩子们和家长最喜欢和信任的老师。
  电影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罗伯塔老师经历了大部分老师都会经历的问题:职业角色的茫然,令人头疼的学生和各种体制的制约。面对这些问题,罗伯塔用坚守和爱找到了她的答案。而我们的答案呢?我们是否能够成为“罗伯塔老师”?这是所有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卡内基音乐厅激动人心的掌声,预示着罗伯塔的小提琴课得以继续开设下去。温暖的教室里,罗伯塔坐在中央,孩子们围绕在她周围。罗伯塔手中拿着她心爱的小提琴,看上去依然朴实,脸上却有从容的笑容,透露着她对教育的热爱。孩子们摸着琴弓,扑闪着渴求学习的眼睛,猜测每一个零件的功能,想象着这些奇妙的零件如何奏出动听的乐曲。拨动琴弦,美妙的音符在周围跳动,美妙的音乐感动着每一个心灵。电影的主题曲缓缓地流淌……
  “你无私的爱,就是我心灵的音乐。”
其他文献
从古自今,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但是在孩子的生活中“母爱”总是更多地被提及,更多地被我们用作教育主题,其实“父爱”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主题。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爸爸们由于工作、生活、观念等原因,与孩子的交流很少。孩子不太了解自己的爸爸,爸爸到底是干什么的?爸爸有什么本领?爸爸的许多许多在孩子心中都是个谜。正好有这么一本书可以作为父子爱的桥梁,虽然故事简单,但是很贴合当下爸爸们的形象。如果您想给孩子一
期刊
设计意图: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受此教育理念的启发,在我园秋游活动中,我们尝试进行一种体验式活动,以“互动体验”代替“单一观赏”,对以往纯游览式的秋游活动做了改变。旨在从幼儿兴趣和能力出发,提供其与大自然互动的机会,鼓励他们去看、去听、去做、去感受,从而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活动目标:  1.亲近大自然,初步认识一些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要珍惜生活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我园在《指南》背景的引领下,结合幼儿园实际,开展了以“美美乐园”为主题的一系列社会性自主游戏,旨在通过不同年龄阶段的相互交流、合作、游戏,促进孩子的自然交往与互动,体验游戏的快乐,真正发挥混龄游戏的效应。开展混龄游戏一年多来,我们惊喜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用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那么幼儿绘画时是否需要范画?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应该一棒子打死,而应该进行全面的分析。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指南》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期刊
自身的缺点是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人要在不断克服自身缺点的过程中进步。每个幼儿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各种缺点,克服缺点的过程就是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作为幼儿成长的“引路人”——教师需要像“啄木鸟”一样帮助幼儿去除身上的缺点,使其拥有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品格。这项任务说说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成效并不显著,例如,常用的个别谈话法、正面激励法、奖励表扬法等等,总是治标不治本。自然界万物生长都遵循时令节气,园丁
期刊
一、案例回放  案例发生在一次公开展示的中班体育游戏“踩高跷”活动中。紧张的踩高跷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小运动员们自由分组、选赛道、拉终点线,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比赛开始,此时站在第一赛道的小馨忽然发出了慌张的叫声:“啊!我不要参加比赛了,会摔倒的,我害怕。”教师听到小馨的呼喊,便走了过去,安慰道:“小馨,不怕,老师来帮助你。”教师走到小馨身边扶着她站在了高跷上,鼓励道:“小馨,试着往前走。”可是小馨还
期刊
记忆中的小丸子是个喜欢赖床、不爱做作业、上课会迟到瞌睡、一天到晚总爱胡思乱想、成绩虽然不好,却总是充满了正能量和吸引力的小女孩。在我的眼里,其实她似乎总能在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她总是充满了好奇,也有着一些可爱的执着。重温一个个故事时,她也带给了我一些思考,正如第九集《扁身蛇投资公司》,让我对她和小伙伴们有了新的看法——如何正确看待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故事情节
期刊
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甚至与明天的孩子相比,都只能是一样的,而不会有什么根本性质的区别。  ——题记  一直很喜欢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记不得看过多少遍了。以前只是单纯的喜欢作者笔下那个年代淳朴的风土人情,虽然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却倒也符合象牙塔里即将毕业的基调。可是后来角色转变,再读《草房子》时,似乎才真正看懂草房子宛若钢筋混凝土般的坚韧。假如我生活在草房子里...... 
期刊
电影《霍兰先生的乐章》(Mr. Holland's Opus)的大致情节如下:1964年的秋天,美国俄勒冈州满怀作曲家梦想的格兰·霍兰由于生活所迫,在一所中学谋到了一份音乐教师的工作,以为既可挣钱,又有更多的时间作曲。实际上事与愿违,上课的第一天,音乐基础极差的学生们便使霍兰的信心遭到了打击,女校长杰克布也向他提出善意的批评和建议。他虽然有放弃的想法,但还是得到了妻子和同事的帮助,于是他开始思考、
期刊
很早以前就看过《派往明天的教师》这本书,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对一切学习型的书籍都求知若渴。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九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工作渐渐被送教活动、赛课活动、教研活动、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文章发表、学习培训、环境创设、大型活动等等围绕,我渐渐远离了孩子。我有多久没有在孩子面前开怀地笑过,有多久没好好抱抱他们、亲亲他们,和他们好好地玩一玩、聊一聊……这已违背了我的教育初衷。  因为种种原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