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兵”三个字改变了我人生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能如愿走进军营,多少沾了点“文化”的光。
  1973年冬,我正在老家河南省襄城县读高中二年级,得知第二炮兵某部来接兵的消息,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东打听西打听,找到接兵的班长,整天缠着他积极表现。写决心书、写诗歌、写散文、给他表演豫剧,总之,我竭尽所能,拼命表现“文化”特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执着打动了接兵的班长,他找到驻在乡里的副教导员说:“这样的文化兵我们一定要接。”后来就是“文化兵”三个字改变了我的人生,同样看了我全套材料的副教导员和乡里武装部据理力争,硬是把唯一的指标给了我。就这样,不到17岁的我凭着一腔热血走进军营。激动、惶恐,当然更多的还是欣喜。清楚记得当年新兵上火车之前,负责河南片接兵的申团长大着嗓门让副教导员去找我:“让我看看,哪个是你们接来的文化兵?”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了某工兵团特务连,因为经常给连队军营广播投稿、出黑板报,连长、指导员选我担任了兼职文书,使我有了更多读书看报和学习的机会。1975年冬,我还得到一次训练新兵的机会,当时的新兵团郭团长是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高材生,他见我喜欢读书看报,就送我一本厚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第一次见到那么大部头的著作,我有一种肃穆庄严的神圣感,当然也就更加全身心投入学习。整整三个月时间,新兵训练结束了,我也读完了那本引我步入“哲学之门”的大部头,除了记住黑格尔、康德、尼采等大师的名字,还记了满满一本子的学习笔记和观点提要。郭团长对我进行了面对面的考核,充分肯定我的学习成效。同时又教给我如何用辩证法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现实中的一连串问题,并且传授了许多学习要领。从此,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开始扎下了理论的根基。
  随着工作岗位的拓展,文化的积淀使我更多地受到了领导的信任。1975年,我虽已当上班长,却整天干着文书的角色,连长让我讲条令条例,指导员让我上理论辅导课,副连长让我帮忙准备民兵训练的讲稿,这之外,我还是连里的理论学习组长、新闻报道组长、学雷锋小组组长、团支部副书记。即使每天连轴转,我仍然始终如一保持着读书看报、记日记、写读书笔记等提高能力素质的良好习惯。在认真学习积累知识的同时,我注重运用手中的知识改进工作和训练方法,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977年,我在团里共同课目军事技术比武中获得单杠、双杠、木马、手枪射击、冲锋枪分解结合5个项目的第一和冲锋枪射击第二的成绩,为连队争得了荣誉,荣立了三等功。次年,我荣幸地成为全团当年唯一提干的战士。
  提干后我仍旧在特务连任警卫排长,因为离机关近,经常领受些抄材料、写材料的“课外作业”,几个月下来,几乎到政治处每个股都帮过忙,一名股长戏称我是“编外干事”。半年后,我被挑选到了基地保卫处当干事。在保卫处的时候,我喜欢琢磨事,陪首长参加完开工典礼,我会连夜写篇新闻稿投给报社;一起涉军案件告破,我会马不停蹄写出建议性的政研文章;同时还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政治、历史、地理、文学方面的书籍,记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充实了大脑、更新了知识,使自己的文化储备始终紧跟岗位需要、使命需求。
  1980年,我被抽到基地“落实政策办公室”,和另一名借调的同志一起走访落实政策对象,在几个月时间到了河南、山西、黑龙江等16个点位,每到一处都宣传政策规定、促膝谈话、聆听想法要求,力争把工作做实做细。于我而言,首长的肯定值得高兴,但更是我干好工作新的起点,后来的工作中,我时时这样激励自己、要求自己。在39年的军旅生涯里,我一直坚持潜心学习、深入研讨,先后在各种报纸刊物发表心得体会和言论文章近百篇。每到一个岗位,我都坚持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特点规律,注重梳理工作思路。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用文化的力量感召部属、凝聚官兵,推动了单位建设科学发展。如果问我从士兵到将军的成长秘诀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有文化才能有作为,有作为才会有地位。”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同样,一个没有文化的军人也是难以大有作为的军人。
  【将军名片】
  张普庆,河南襄城人,1973年12月入伍,历任战士、排长、保卫干事、党委秘书、团政委、第二炮兵某部政委,某基地政治部主任,现为第二炮兵某基地政委。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