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利:克隆的祭礼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e_willi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前的2月14日,克隆羊多利安然辞世。选择在情人节这天给多利执行安乐死,显然具有象征意义——她是无性生殖的产物。
  嫁接等无性生殖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首次动物克隆直到1964年才完成,戈登把蝌蚪肠壁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去核的蛙卵细胞中,成功培育出成年蛙。这个实验奠定了核转移克隆技术的基础,多利就是这种技术的产物。
  多利的诞生源于商业公司的野心。苏格兰PPL公司希望通过转基因动物生产特殊蛋白质,他们与罗斯林研究所合作,尝试克隆动物,延续亲代乳牛的生产能力。1991年,坎贝尔加入罗斯林研究所,在威尔穆特的指挥下开展克隆羊的技术探索。基于胚胎细胞核转移克隆技术,他们于1996年克隆了世界上首批克隆羊;但体细胞克隆技术才是他们的真正目标。
  先从怀孕的六岁多赛特母羊(白脸)乳腺细胞中获得细胞核,再转移到苏格兰绵羊(黑脸)的去核卵细胞中,共获得277个重建细胞,其中只有29个发育为胚胎。将这些胚胎植入代理母羊子宫内,只有编号为6LL3的小绵羊最终成活:白脸——和她的基因母亲一样。
  
  这一天是2006年7月5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诞生。研究员们知道她必将成为大明星,给她起名多利,同名女歌手名声显赫,而且有着大胸脯——这里包含了对多利的另一个期望。虽然多利的世界第一头衔拥有众多限定词,但威尔穆特明白其轰动性,论文中他成了第一作者,这意味着他将是“多利之父”,直到十年之后他才承认大部分功劳应该归于坎贝尔。
  次年2月,多利被介绍给公众,掀起克隆旋风。医药大厂、动物保育者和不治之症患者也从中看到了希望,虽然多利的成功率低到令人起疑。
  克隆技术犹如重磅炸弹,激起了人们对生殖前景的担忧,既然羊只能以体细胞为蓝本无性克隆,人类岂非也可以孤雌生子?紧张情绪迅速蔓延,以致于在1997年底,WHO要求禁止人类克隆,这是一个糟糕草率的科学决议,但在政治上完全顺理成章。
  当科学家忙于验证、公众们热衷激辩之时,多利则在苏格兰的室内羊圈中接受膜拜。女王般的(多利确是苏格兰反君主主义者心中的女王)生活固然尊贵,却没有自由。所幸的是,1998年,她与一只威尔士山羊喜结连理;不多久爱情结晶邦尼出世,次年又再产三子。多利终于不负期望,以行动证明了名字的正确性。
  这两年是多利最幸福的年份,她以常规婚配回应人们对克隆动物的担忧。科学家们也有了大进展,小鼠、山羊、猪相继克隆成功。核转移克隆技术沿着乐观主义者设定的路线高歌猛进。2001年成功克隆濒危的野牛,甚至有人以死亡样本的细胞核成功克隆欧洲盘羊。
  接下来的两年,克隆技术持续成为科技记者的追逐热点。疯狂科学家和邪教组织相继宣布克隆人计划,引起国际政治界的激烈反弹,法国和德国甚至建议联合国签署禁止繁殖性克隆的条约(后被放弃)。
  政治的吸引力显然不如多利本身,让人牵肠挂肚的是多利的关节炎,对于正处于青年期的多利来说,患上典型的老年疾病,这可不是好迹象。人们对多利早衰的担心有分子生物学证据,她的染色体端粒比正常绵羊短20%,而端粒和细胞寿命密切相关。后来,另一项老年性疾病“进行性肺炎”开始袭击多利,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痛苦,研究所决定对多利实施安乐死。这是2003年,多利享年6岁,是正常绵羊寿命的一半。同年,PPL公司也陷入困境。
  缅怀多利的低落情绪,很快被对克隆技术的反思所取代。再三克隆动物成体所形成的伦理学困境;早衰、非完美复制、低成功率的技术短板;以及大量花费之后显现的黯淡前景……让很多人丧失了对核转移克隆技术的耐心,转而关注干细胞技术。
  干细胞技术规避了上述难题,2007年,科学家成功地将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不需要卵细胞、不需要核转移、不需要胚胎、不制造成体。虽然仍不断有克隆成果问世,但干细胞技术似乎更有前途,甚至连威尔穆特也改弦易辙,他宣布放弃核转移克隆技术,转向成体干细胞领域。如果不考虑其中的感情因素,很可能他是对的。最起码,两种技术的互相融合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作为生命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动物明星之一,多利并非技术标杆;她的持久贡献,在于给我们提供了反思技术与生命的契机。安置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的多利标本,将时刻提醒我们审视技术与社会,她应该被我们铭记。
其他文献
江西省靖安县李洲坳古墓,从2007年1月6日开始发掘,到2008年1月14日,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专家们认定,该墓葬时间为距今约2500—2600年的春秋晚期,一坑47具棺木,这种一坑多棺葬俗全国首次发现。  据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洲坳古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徐长青研究员介绍,在主棺上出土一件金箔饰物,印有族徽和雷云纹,十分精致漂亮,是我国出土的金制文物中时间最早、面积最大的金饰物。  北京故宫
期刊
1998年,一个台湾大学生在网络上为自己的小说写下了开头——“如果我有一千万……”后来的几个月,这部叫《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小说在网上迅速蹿红,讲的是一个E时代的爱情邂逅。  这一年的7月8日,中国的因特网用户有了一个颇具传统特色的称呼——“网民”。 那时网是个新事物,民却在中国是个老概念,从来都与君和官对称。网和民放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一个传统又现代的虚拟社会。用当时一位院士的话说,网民即公民
期刊
■口述/丁玉隽记录整理/关昕  他不停地写,不停地上书,一直到写不动还在写,也不管他的右派身份。他说,我只管写,听不听、采纳不采纳是领导人的事。他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一贯的。  黄万里:原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因反对三门峡工程成为清华大学三大右派之一,后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标本。  丁玉隽: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小女儿,黄万里的妻子,早年留学日本,后就职于清华大学。  我的丈夫黄万里1911年生
期刊
1968年8月20日,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开进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占领了捷共党中央大厦,扣押了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捷共第一书记亚·杜布切克、国民议会主席斯姆尔科夫斯基;政府总理切尔尼克也在政府所在地被捕。“布拉格之春”因此而结束。  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1月5日开始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特殊意义在于:首先,它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期刊
有一种动物,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历史并与自己的同类一道不断探索并改进共处的规则。这种动物就是人。而这种规则演化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文明、远离野蛮的历史。   无数个世纪以来,为建立这些规则,人类不知付出了多少鲜血和泪水。有史以来最为悲惨的事件可以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共有二十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伤亡达五千五百万左右,其中平民约占一半。痛定思痛,从炮火和废墟走出来的人们走到一起,经过两年的酝
期刊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我之喜欢苏曼殊,先是因为“行云流水一孤僧”那些清新的诗句,以后看到他感怀身世的小说,在新旧文学的交汇点上,他那哀怨动人的伤感文字,他悲剧的故事,处处都吸引并影响过我的少年时光。他的诗和小说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优美如画,也不是革命的高歌猛进、慷慨激昂,他的调子常常是忧郁的,仿佛有着无尽的惆怅,我把它们看成农业文明走向衰落时的挽歌
期刊
在天下观里,大清朝是“中国”。  可在世界观里,地球是圆的,“中国”在哪里?  《大清一统志》里的“天下”,在世界地图上,被经纬度瓜分了,“中国”不再居天下中央,而是同世界各国一样,被限定在经纬度里。  在经纬度的世界里,产生了地缘政治,国与国之间的边界,不是大喝一声“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就能确定的,要坐下来算。  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  在天下观里自慰的清王朝,
期刊
《太阳照常升起》  导演:姜文  主演:姜文 黄秋生 周韵   陈冲 房祖名     姜文用了一个在旁人看来难以整合的演员阵容,加上久石让的雄壮音乐,混以自己与生俱来的堪称波澜壮阔的想像力,生出了一部令人只能钦佩不敢奢望能超越的姜文式电影。他的超人胆识、作风,全部展现在这部四段式电影里,其天才度甚至可以跟神经质相媲美,共同点在于旁人达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长,就足以让观者明白,伟大是怎样诞生的。   
期刊
1838年9月28日,为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达尔文随手拿起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这一次不经意的阅读,却改变了整个世界。   《人口论》不过是一本被马克思评价为“小学生般肤浅的和牧师般拿腔做调的剽窃”的人口学著作,但当达尔文读到下面几行文字时,他顿觉醍醐灌顶。  “自然,用最浪费最自由的手,在动物界、植物界撒布种子。但是育成这种生命种子所必要的场所和营养,它却给得比较吝啬。这地上还含有的生命的芽,如
期刊
1928年2月5日 《晨报》  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自中央改委杨杰充任校长后(杨系前十八军代理军长,前任校长为刘士毅。刘后奉令为中央独立第七师师长,乃委杨继任),校中教职员及全体学生,均表示不满。第因杨系政府任命,亦不硬表示反对。杨奉令后,即于阳历年底到校视事,并与刘办理交代。该校经费颇形竭蹶,教职员薪金及学生津贴,已数月未发。  蒋介石到宁,学生方面即派代表谒蒋,请予维持。蒋于七日到该校训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