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y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和相关的预防对策。
  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350例外科手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切口感染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相关因素。
  结果:共监测手术患者32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5例,感染率为7.2%。年龄≥60岁、肥胖、有糖尿病、手术时间≥2h、手术切口≥10.0cm类的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非肥胖、无糖尿病、手术时间<2h、手术切口<10.0cm类患者。
  结论:年龄≥60岁、肥胖、有糖尿病、手术时间≥2h、手术切口≥10.0cm均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强化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的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外科手术感染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184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19-01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常见医院感染之一。一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不仅会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加重经济负担,还会令患者痛苦不堪,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即使在无菌操作技术以及抗菌药物十分发达的今天,手术部位感染仍然无法完全避免。如何有效降低和预防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成为广大临床医师们关注的重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350例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65例。
  1.2诊断标准。临床中对于手术部位感染主要依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的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1.3方法。采用回顾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有糖尿病、是否肥胖、切口分类与长度、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等因素。
  1.4统计学处理。本组的数据资料均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并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采用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相关的危险因素。
  3.1.1年龄,高龄患者术后易发生感染,主要原因为机体老化全身免疫防御功能下降。
  3.1.2性别,多数研究认为SSI与性别无关。
  3.1.3肥胖,肥胖患者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有实验表面脂肪组织可以影响免疫功能。由于脂肪组织的血流量和血容量均较低,血供少的组织易于发生感染。脂肪组织还影响手术操作和暴露、延长手术时间及难以完全消灭脂肪层的死腔等均使术后易于发生感染。
  3.1.4糖尿病,Karim等人研究10年中3000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证实在外科患者中糖尿病是独立的危险因素(P=0.005)。在Malone等的研究中,糖尿病患者发生SSI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致病机理可能是糖尿病降低纤维母细胞和肉芽形成能力,影响切口愈合,高血糖环境利用细菌生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外周血供减少,组织水肿,均易导致切口的裂开和感染。
  3.1.5切口长度及类型,切口类型及长度不同,感染率明显不同,正如表1所示。
  3.1.6手术时间,据研究表明,外科切口感染率随手术时间的延长而直线上升,每延长手术1分钟,切口感染率增加0.1%,清洁切口手术时间延长1小时,感染率约增加1倍。其机理可能是:①手术时间越长,手术野暴露的时间越长,污染的机会增加。②长时间的暴露干燥、牵拉、摸弄而损伤了组织。试验表明,压迫切口边缘30分钟,虽然肉眼还未能看出组织活力有什么特殊改变,但是局部感染的发生率可能明显增加。③因手术疲劳而疏于无菌手术原则,增加感染机会。
  3.2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3.2.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术后的住院时间。
  3.2.2手术中减少手术室人员流动,并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灭菌,同时加强手术室的空气及环境消毒。应根据不同的切口类型和不同的手术部位选择相应级别的手术室。
  3.2.3手术前加强患者的营养,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对患者全身性疾病者术前给予对症治疗,减轻症状,提高机体防御能力。
  3.2.4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尽量缩短手术的时间。
  3.2.5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手术的无菌守则。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多,临床强化对外科手术患者的监测,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尽可能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钟世良.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高危因素监测及分析[J].海南医学.2011(14)
  [2]马德华;张素香.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在放疗期间身体的营养状况,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方法:选取某医院接受肿瘤放疗的患者,借助24小时回顾法对患者进行连续3天的饮食调查,分析患者在放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和生化指标。具体研究时将随机选取的肿瘤放疗患者按照性别、年龄的不同进行分组,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探讨。  结果:性别组上,男性患者在放疗期间更容易产生营养不良;在年龄组上,小于50岁的患者的营养不良率比大于或等于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我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高血压慢病干预后效果。  方法:选择我社区慢病管理高血压现症患者20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社区综合健康管理手段,包括医患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进行高血压社区健康宣教,戒烟、限酒、低盐饮食、心理疏导、控制体重和服药依从性等。对照组:只接受随机的门诊治疗不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及健康教育。比较建档前后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建档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  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对27例输卵管妊娠患者进行子宫动脉造影,经导管向患侧子宫动脉内灌注化疗MTX(1例加注5-Fu),并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术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血β-hCG、盆腔包块变化情况及腹腔积液吸收情况。  结果:27例子宫动脉插管均成功,26例治愈,1例无效,治愈率96.3%,无
期刊
摘要:本文就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做如下报告。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177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115-01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SOM)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问题。  方法:顾性分析38例采用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个月,2例克氏针松动,1例钢丝断裂,2例畸形愈合,1例骨不连(主要为粉碎性骨折)。肩关节功能:优36例,良1例,可0例,差1例。  结论:克氏针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疗效可
期刊
摘要:目的:为探究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病患的临床特点,有效提升对病患的认知与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56例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病患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措施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病患大多不存在明显症状,首发多以基础性疾病症状加重。因原有疾病且缺乏典型的气胸体征而极易被漏诊或误诊,这就需要通过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作用。  方法:围绕ICU气管插管病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高存在的问题,分析查找原因,成立CQI小组,制定改进措施,实施效果评价。  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较改进前显著降低(P<0.05)。  结论:CQI的应用明显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从而保证了护理安全。  关键词: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持续质量改进  Do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外耳道异物的临床诊疗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名2009年7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外耳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采用外耳道冲洗法、直接夹取法、负压吸引法、黏合剂粘取法以及静电吸附法取出外耳道异物。  结果:通过以上诊疗措施,所选取的100名患者外耳道异物均被成功取出,没有发生鼓膜穿孔、外耳道损伤以及听力下降等情况。95名患者成功在门诊治疗室取出异物,另有5名小儿患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内镜在胃肠早期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接受腹腔镜手术并应用内镜检查的患者4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消化内镜在胃肠早期肿瘤腹腔镜手术中的诊治应用价值。  结果:所有应用消化内镜诊断患者中,指征为定位病变的患者有32例,31例患者找到病变;指征为评价吻合口的患者有6例,手术治疗后均无发现吻合口狭窄状况;1例患者术中出血,
期刊
摘要:目的:对补骨脂注射液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白癜风疗效进行探讨。  方法:2012年4-2013年4在我院就诊的120位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补骨脂注射液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NB-UVB治疗,两个月后进行治疗结果比较。  结果:两组的治疗效果分别是:治疗组有效率是63.33%,对照组是33.33%,数据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