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创新实践漫谈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haizi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普通的乡村语文教师,一直为写作教学感到困惑。乡村孩子生活环境单一,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很少。许多孩子长到十四五岁了,还从未踏出过乡村,他们眼里的世界只有家、学校。而我们这里的语文教师们也是遵循老一套的作文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生毫无兴趣,提到写作文就唉声叹气。
  后来,我尝试了一些课堂作文教学的新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不妨把这些招数比作一朵朵鲜花吧!
  一朵:老师当学生。教师改变方式、改变角色,下水写作。让教师自己也当学生,以学生的身份进行写作训练。这要求教师既能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又能以孩子的笔调写作。以命题作文《我们的校园》为例:当一篇教师的下水作文诞生后,即用匿名的方式打印分发给学生。从学生习作中挑选一篇优秀习作,亦用匿名的方式打印分发给学生。学生拿到两篇习作后,再上一堂让学生自己主宰的作文讲评课。前面35分钟,小主持人(事先选定)上台主持,同学交流看法,点评习作。马上就有学生争相站起来进行修改,课堂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教师则坐在学生中间静静地听,或颔首,或微笑,或鼓掌,或默许,偶而也举手说上一两句,此时的教师,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生。
  接下来的10分钟,教师出现在讲台上,表扬学生们的大胆与积极,并让学生对两篇习作进行比较、评分。问:如果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老师写的,同学们猜猜,是哪一篇?学生们一脸的惊讶!醒悟后(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其中一篇是老师的文章)马上兴奋地猜测起来。教室里马上沸腾了,大家的脸上有兴奋,有激动,有惊喜,有自信,更多的是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他们活跃起来了,行动起来了,兴趣之灯被点燃了……因为他们发现,老师与他们同在;因为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真棒!
  二朵:学生当老师。就是让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来评改同学的作文。
  首先,我认真地批改了两篇中等水平的习作,评语以第二人称“你”的形式出现,不写“这篇作文……”,而写“你的作文……”以第二人称“你”的方式评改,让学生效仿,他们之间的作文互评活动首先就处于平等、友好的氛围中了。
  接着,我在班上向同学讲明了这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并把这次作文互评活动称为“我的作文大家评”。引导学生从题目、词语、句子、结构、语言、构思、中心、主题、书写等方面入手。之后,我就把事先写好的两段评语出示给学生看(连同作文),让学生的心里有个底。
  瞧,平时一提到作文就头痛的学生,这会儿不知哪来的劲,个个神采飞扬。一会儿,作文本上印上了一段段鲜红的同学们自己写的评语,许多评语都写得像模像样,其中充溢的热情与诚恳,是身为人师的我难以做到的。
  三朵:扬亮点。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人,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关键在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地看待他。我们难道不希望学生们个个都能写出美文佳作来吗?那么,就把他们个个都当作未来的文学天才来看待吧!对于语文功底不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辅导,特别是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亮点。对此,我在教室里的墙壁上开辟了一个以“青青世界,文采飞扬”为题的作文张贴栏,专栏那精美的设计、略带诗意的标题,对学生来说是一大诱惑。然后我把它分成四个小专栏:新星角,锦句集,好名秀,憧憬星。在“新新角”里张贴创新作文,在“锦句集”里展示同学们收集的美言佳句,在“好名秀”里表彰拟得好的标题,在“憧憬星”里推荐有进步的习作。尽量让每一位孩子都有“上镜”的机会。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和写作兴趣,让其有了“成就名人”的感觉。
  四朵:重发散。即注重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不定式思维。平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求异性、创造性、联想性。反对雷同与千篇一律,引导学生敢于、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题目作好全方位、深层次的发掘。
  在写作训练时,我做过这样的比较试验:有这么一则题为“天堂地狱之别”的材料,讲的是天堂与地狱的人用长筷子吃饭的事,要求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作文。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一个班我没有强调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只是布置题目后让学生当堂写作,学生们的立意与选材几乎是大同小异:合作,社会生活离不开合作。几乎百分之七十的同学都引用了八年级政治课本中“野牛观战”和“蚂蚁滚火球”的例子。而在另一个班,我要求学生在动笔前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地谈读了材料后的感受,再鼓励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往深处、往广处挖掘材料的信息和蕴涵。结果,学生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个班同学对此次材料作文进行了多达十来种构思。不能说学生的立意角度如何全面、如何开阔,但有一点,我们看到了发散性思维让两个班学生的思维和构思有了天壤之别。
  古人在谈如何写好诗时常说:“功夫在诗外”,其实,我认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功夫却在“诗”中。因为只有积极大胆地探索实践,只有辛勤地去耕耘劳作,才能脱离“山重水复”的窘境,渐入桃源,采摘硕果。
其他文献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来研究流域水循环、气候变化过程等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2010年~2012年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收集的地表水样品稳定同位素测定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