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大家:路由器中的八个城市空间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路上,自由,机器……
其他文献
能不能关上听觉,单凭视觉,了解世界?或者相反,只依靠聆听,分辨所有的一切?普通人一定觉得荒谬和可笑,想想盲人和聋子,他们从小就习惯单一的路径,然而并不影响内心的丰富,更不缺乏体会万物的感知,形而上的意念,也许是最终领悟美,且能够打通障碍的钥匙。  如何打破耳听和眼见的障碍,让原本只熟悉音乐者,有机会理解绘画,是本次展览的一个思考。在这个展览之中,蒋志、梁远苇、蔡磊以及何岸四个当代艺术家分别用摄影,
期刊
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位以建筑载体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应天齐今年(2015年6月13日)在今日美术馆展示了其三十年延用安徽的本土资源(芜湖古城、徽派民居等素材)进行的创作。展览汇集了大量极具艺术家个性的代表性作品,多件体量巨大、以建筑材料、古城砖为媒介的作品,与同样场域开阔的今日美术馆形成了某种传统与当代在“建筑”修辞上的默契对话、互为辉映。而展览还特别邀请了国内著名建筑师付志强和胡石博士与艺术家和展
期刊
当今中国,拍场上的“挥金如土”屡见不鲜,动辄成千过亿的单品成交让人们麻木,“亿元俱乐部”也变得越来越臃肿。不过,这样显赫的成就却没能救起“屡振不兴”的“文化消费”,这个总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鸡肋同行,让各方伤透了脑筋……  6月15日,“印象派之父”莫奈特展在上海落下了帷幕,此次展览是中国大陆首次呈现以莫奈为主的专题展览。截止到目前,该展观展人数已经超过40余万之众,而“莫奈热”的气息也早已被各大
期刊
阿培×东方艺术大家:城市“空间接力”
期刊
进入21世纪的中国艺术,后现代主义占居了艺术舞台中央,昔日的英雄形象好似没落了,“英雄远去”。但艺术的真谛并没有消失,艺术本真的内核永远存在。人们厌倦的是“高大全”、“红光亮”式虚假的“全能神”,更加渴求真实、亲近的形象。即便是小人物、微形象,极具真实和善良,那他也可以成为今日艺术舞台上最棒的主角。上海“后海派水墨”新锐画家宗锡涛,和其创作的水墨画——“小丑系列”,正是如此成为了引起中国南北画坛关
期刊
千篇一律的常见之景,依赖那些踟蹰在地理和意识的盲区,才能获得一些有关空间的“确凿”提示。我们的生活实在是满当当的,甚至已经没有用于“发现”的位置。  —王宗亮 城市“空间接力”  什么是“城市”?  各式各样的人,建筑,生活方式,不同的想法,工作,编织城市,从细节中体验城市的韵味。不同的城市感触多少不一样。我喜欢到每一个城市之后,夜晚走近老百姓的生活区,去感受当地的氛围,看看他们都在做什么,路灯柔
期刊
我希望在这个极速改变中寻找恒定的界面,也许废弃的景观能让我直面永恒,钢铁生锈的气味,支离破碎的道路,可以将我与整个世界隔离开,在荒芜中生根发芽,这使我体验到存在的可能与不被淹没的希望,在城市移动的脚步中停留在终点的那一刻。光影与物象的质感是我热衷的画面,而黑白更能表现我内心更加简单与真实的世界,不需要多余的色彩与琐碎的细节,在流动的时间中寻找到特定的一瞬间,既是记录周遭,也是记录自己,更是一种探索
期刊
城市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地方。它既是我们的养料又是我们的囚牢。它既是母亲又是父亲,既是兄弟姐妹又是强奸犯、杀人犯、法官。它包罗了一切。它是众多故事的集合体,它是故事的故事,无始无终。城市既是扁平的,又是纵深的,同时还是螺旋形的,而这取决于你所处何处。  它如同海绵,可坚可软,可吸可放。它是动态的,它是活的。  装置《尘封的故事》(Hidden Story)借助可见可触的雕塑的相互作用来探索城市动态,每
期刊
“城市计划”是一个持续的纸上展览项目,从2014年7月刊开始《东方艺术·大家》将以每月一个单元主题的形式,逐步呈现出一连串与城市有关的结构、记忆、风景和猜想等等。  本月“城市计划”的开篇主题是“空间路由器”。  空间作为城市的基础构成方式,它本身也是一种不断扩充和交互着的动态结构,其中包含着私人的或公共的、心理的或外在的等等不同因素。就像在后面呈现出的几件不同的作品一样,虚构的星球或复刻的空间等
期刊
巨型蓝鸟儿嬉戏空中,百啭千鸣。它们怀着积极探索的渴望,飞向各方诱使我们跟随。  阳光下,它们交头接耳,畅所欲言。它们满怀敬意为大地万物歌唱。它们歌颂极端恶劣环境下的自由。它们是友好的,它们是真实的,因为我们见证了它们在墙上逐渐强大的过程。  在埃及,街头艺术并非前所未有,它在2011年埃及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上,政治变革已让位于艺术变革。《涂鸦其间》是亚历山大和歌德学院联合策划,由瑞士文化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