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领导臭骂有面子”折射迷茫心态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xiao7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向来讲面子,形成了很多关于面子的言论和观念,而且面子文化还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面子文化的变迁折射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中国人在历史上就是好面子
  中国人好面子,关于面子的典故,历史上不乏一些经典描述。如《孟子》记载的“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中,那个“齐人”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好面子的典型。
  讲究面子,本是人向善趋好的自然表露,不但无可厚非,正向的面子文化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心理学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同,并期望有良好的社会交往结果,所以有意无意地都讲究面子。比如,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对什么人说什么话,通过表情更好地表达自己等,都是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让人觉得自己有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一个人能成功地获得别人的赞同,就是“有面子”;反之,形象不佳就是“丢面子”。“给面子”、“有面子”、“面子不小”、“好大的面子”,“这是面子的事儿”,“可别丢了面子”,“你得设法挽回面子”,“这人死要面子”,“千万给他留点面子”,“这小子一点面子也不讲”……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关于面子的俗语。可见,在中国人的意识里,讲究面子多么司空见惯。如何有面子,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流行什么样的面子文化,不但关乎个人的形象,更能折射出时代的价值取向。
  面子事小,里子事大
  谈面子自然离不开里子,面子和里子都要合适才好。所谓面子是指事情或道理的外表,也指个体或团体的外在形象;所谓里子是比喻事物的本质,也指个体或团体的某种价值诉求。《老残游记》第九回:“凡道总分两层:一个叫道面子,一个叫道里子……道面子有分别,道里子实是一样的。”大千世界,面子和里子并非总是匹配和统一,只有当面子和里子相统一,才能显现出正面的价值取向。
  爱面子,源自人内心的一种羞耻感,但凡人的羞耻心越重,就越看重面子。如果人没了羞耻心,他的面子也就荡然无存。鲁迅在《“要面子”与“不要脸”》的杂文中说,“要面子”与“不要脸”实在也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例如一个绅士,叫他四大人,有钱有势,人们都以能和他攀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自己的叫花子,有一天突然高兴地对大家说:“四大人和我说过话了!”大家既惊奇,又很羡慕,问他:“说了什么呢?”叫花子回答说:“我站在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在这里,自以为要面子的人,实际上是“不要脸”。
  可见,不能为了所谓“面子”,而失了“里子”。面子是自己挣的,其前提是要有里子,这样才不会迷失。面子的背后是自尊和尊重他人,学会给别人留面子,就是让自己有里子。爱面子本是好事,说明懂得自尊自爱。但因太爱面子,而不顾及里子,往往会让自己很受累,俗语叫“死要面子活受罪”。因此,面子事小,里子事大。生活中很多时候暂时得了面子但失了里子,最终会因失了里子连面子也难保住。因此,不要只看外表,更要洞察本质。透过面子文化的流行,我们会发现:正向的面子文化因其契合社会主流价值,颇能弘扬时代精神;反向的面子文化因充斥“杂音”和“噪音”,而消解、混淆和颠覆主流价值观,使人的思想愈加迷茫。
  面子文化变迁折射出大众价值取向的混乱
  当前,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在物质生活上有了极大的改善,随着经济的富裕,社会结构开始分化,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观念相互激荡,价值取向愈发多元。作为社会文化、心理或者大众心态折射的面子文化也发生了变迁。譬如:“过去当众受到领导表扬是有面子,现在当众受到领导臭骂才是有面子;过去陪领导加班是有面子,现在陪领导休闲才是有面子。过去欠私人钱是有面子,现在能欠公家钱是有面子;过去让媳妇想是有面子,现在有情人想是有面子;过去有地耕种是有面子,现在能买卖土地是有面子;过去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有面子,现在一对夫妇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孩子才是有面子。”这些让人捧腹又令人有所思的面子文化,形象地展示了非主流的社会心态。
  这些流行的面子文化表征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所带来的价值多元取向,以及因社会上缺乏对主流价值观的祈向,而导致各种怪论层出不穷和价值诉求的混乱,展示了社会转型期和价值观重构期的社会乱象。面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折射了社会和群体的某种价值取向,面子文化的变迁既显示价值取向的多元,也揭示了主流文化引导力的弱化和社会核心价值感召力的不强。
  人们常说:文化是制度之母、政策之魂。就是说主导文化的浸润和培育可以有意或无意地养成一个社会成员的习惯,使其自觉地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主导原则。左右大众日常生活行为取向的价值观会以各种形式、方式显现出来,其中,面子就是民间大众日常生活自然流露出的价值取向的表现。面子文化的变迁所折射的价值观混乱,说到底是当前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不同步和不匹配的后果——一种物质至上的畸形消费观演化出的价值观。
  当下,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再注重实用价值,而是凸显其象征功能的符号价值。商品消费要能体现出社会等级、社会阶层,表征一定的身份、在生活中有面子。社会转型期,信仰的真空和对金钱的追逐、渴望推动了过度消费,各种畸形的消费观轮番登场。这种拜物教的人生异化状态,自然扭曲了大众的社会价值取向。加上缺乏文化根基的夯实,大众在文化价值观上的摇摆与迷茫,助长了“三俗”之风的蔓延,即使讲面子,也会颠覆混淆主流价值观,而随波逐流,“俗化”社会风气。
  纠正过度消费观,树立正确价值观,必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回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上。 在注重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些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会导致社会成员普遍关注物质利益,而忽视提高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结果,很可能是经济越发展,社会矛盾越尖锐,人们的幸福感越差,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越流行。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未必带来更高的幸福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现阶段,既要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要着眼于促进人的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提高,积极构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不要忘记发展不单是经济的取向,发展需要文化来界定,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而文化说到底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缺失文化和文化价值的教化,导致社会怪象、乱象迭出。面子的变迁就是这种社会现象的折射,它显现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混乱和诉求的模糊,是一种大众心态的病态展示。所以,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求在全社会贯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责编/张潇爽 美编/石玉
其他文献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列并举,宣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不仅是一种新的提法、一种新的表述,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成熟与完善。这种成熟、完善的治国理念,必将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和谐幸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所谓新的文明形态,是因为这种文明形态有别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和
通过对中国梦进行历史透视可以发现,"文化自觉"是对自身发展及其缘由的深刻反思,是支撑、促进社会进步精神力量的觉醒、传播与壮大,是贯穿"中国梦"演进的一条主线。"中国梦"
泰安抽水蓄能电站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工程总投资43.26亿元,位于泰山风景名胜区总规划的二级保护区及外围保护区内.地形为中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
一个地方是否该建地铁,须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政府公共财政能力、地质条件等来确定,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只为了政绩 Whether a place should be built according to the scal
官员频陷疑似“艳照门”事件,反映出了存在当今官场中部分官员的一种“竟相比烂”的寡廉鲜耻思维走向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官员道德滑坡困境
所谓“美国梦”包含了几个要素: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平等产生效率,人们在崇尚平等、追求平等的文化氛围里,多了些努力和自信    “草根”一词直译自英文的grassroots,一般是指在社会阶层中的平民百姓、群众,象征着社会底层。  毋庸质疑,一个开放的社会应该为草根阶层提供一个最大限度的基于个人能力竞争,而不是靠社会关系资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河北蠡县曲堤乡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农村自治建设作为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措施,积极探索推进农
“主义”是现代学术思想的灵魂,是它的发动机、指南针和价值尺度,也是近现代社会变迁方向的指示器    从近现代世界史看,大国崛起普遍伴有思想方面的世界历史性的贡献。中国是超大型国家,所以更应能在崛起过程中做出世界历史性的这种贡献。但我们首先应当想明白:如果我们厌弃主义、只究问题,这种贡献究竟还有多大可能?  本文认为,“主义”是人文社会思想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近现代社会变迁方向的指示
经验简介:  中共江苏省洪泽县委组织部秦广青:江苏省洪泽县不断探索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新方法、新途径,通过“三推三考”,即个人自荐、民主推荐、组织推荐以及综合测试、心理测试、实践考验的方式,层层筛选、逐级淘汰,公开选拔了60名后备干部,探索了一条以竞争为主线,集选拔、培养和使用为一体的后备干部工作新模式,向探索科学的后备干部选培机制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主要做法:  突破身份
当前,世情、国情深刻变化,国内外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如伺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屹立潮头,引领方向,这需要政论、理论期刊提供深厚的思想支撑。2010年,人民论坛立足时代前沿,引领、推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