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桑西移”话蚕茧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2010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丝绸的发源地,昔日的鼎盛依旧可以想象。随着“东桑西移”的实施,文明的传承将另写辉煌。目前,我国茧丝绸产业基地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广西地区、四川地区、江苏地区,打破了“苏杭丝绸甲天下”的格局。
  重走江苏 再现辉煌
  每年的6月初,是春茧收购最繁忙的日子。然而2011年6月的江苏省如东县马塘镇潮桥蚕茧收购站,排队出售蚕茧的蚕农却稀稀落落,只有五六个人。“蚕养不起来了!”蚕农们七嘴八舌,不断发出叹气声。
  “从来没碰到过像今年这样糟糕的情况。”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养蚕的马塘镇潮北村七组村民高国军说,往年一张纸能产110~120斤鲜茧,2011年,他养了3张纸,只得茧180斤。令蚕农们揪心和无奈的是,2011年春茧收购价每公斤在46~52元间,虽比往年每公斤高出10多元,但因天气干燥等因素导致茧质下降,产量只有往年的3~6成,最后还是赔钱赚吆喝。2011年,江苏省蚕茧产量65597(吨),同比2010年下降达到14.86%。
  造成2011年江苏蚕茧减产的一部分原因是气候、环境等因素,但是分散的小蚕养殖户缺乏规范管理,也是江苏省的一大通病。事实上,早在1996年,江苏省蚕桑、茧丝绸业经历一次较大幅度的滑坡后,苏南传统蚕区就开始迅速萎缩,只有苏中苏北等新兴蚕区实现了恢复性发展,但整体下降严重。据统计,2010、2011两年,江苏省蚕茧收烘站减少281家,缫丝企业减少41家,全省蚕茧收烘和缫丝能力分别减少了30%和21%。桑园面积由2007年为142万亩,2011年春季投产桑只有85万亩;一些历史上有名的“万担县”正快速退出蚕桑生产,蚕桑机构撤并,技术骨干改行,相配套的茧丝加工流通企业也大量转产关闭。
  与此同时,随着农村轻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种桑养蚕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蚕桑规模化生产技术的滞后,“一家一户、几亩田”的传统蚕桑生产方式,已不复存在,“东桑西移”给江苏带来了很大“压力”。特别是近年来,茧丝市场大幅波动频繁,蚕茧价格难以稳定,蚕农收益难以预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江苏省作为传统蚕桑主产区,优质茧丝绸生产和出口大省的地位。
  看来,只有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基地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形成,才是江苏蚕茧振兴的开始。推行桑田套种养模式,提高养蚕综合效益,培育养蚕大户,实施专业化养殖,苏中苏北蚕区开始了“绝地反击”。今年茧丝的价格比去年上涨了25%,江苏的蚕茧产量也有了明显提升。南通、盐城两市“择优发展、依桑扩桑”连片栽植、重点县、乡、村集中拓展,区域适度规模生产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特色乡镇、专业村组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了蚕桑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水平。如东台市以8个桑园万亩镇,86个千亩村,3万多养蚕大户为基础,带动21个镇、320个村、7.5万农户从事蚕桑生产,15.2万亩桑园,年养蚕50万张,产茧2万吨,亩产茧130公斤,农民养蚕年收入近10亿元,孕育了富安、民星两大茧丝龙头企业,加工年产值20亿元,利税近2亿元。蚕桑专业化、基地化生产,孕育壮大了茧丝龙头企业,促进了蚕区特色经济的发展。
  通过探索蚕桑产业化经营之路,江苏省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龙头带动、专业合作,以工辅农、以商促农”的蚕桑产业化经营特色。全省有国家级茧丝绸龙头企业3家,省级茧丝绸农业龙头企业12家。以富安茧丝绸集团、鑫缘集团以及吴江平望梅堰农民蚕业合作社、铜山棠张刘塘农产品营销协会、射阳特庸镇王村蚕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一批集生产、加工、经营密切联系的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经济合作典型,辐射带动全省80%以上的蚕桑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基地、统一服务、合同售茧、二次分配”的所谓“富安模式”,成为茧丝绸、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标杆”,江苏蚕桑产业化再现辉煌。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桑园面积将保持100万亩左右,全年生产和发放蚕种200万张以上,年产茧8万吨左右,优质茧丝生产比例达到80%以上。继续抓桑园布局优化调整,推进区域规模化体色经济;抓典型示范推广,完善生产技术服务,促高产高效;抓产业化经营,发展蚕农专业经济合作,提高综合竞争力;抓产业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扩大蚕桑综合利用、复合经营面积,力争大部分地区亩桑纯收益4000元以上,農户户均蚕桑收入万元以上,蚕桑经济收益较“十一五”期间翻一番。
  发展特色 重庆有“彩”
  近日,重庆铜梁县大庙镇石院村5社,养蚕大户李义芳将自家养的蚕茧卖到收购站,与很多白色的蚕茧不同的是,李义芳家的茧是金灿灿的黄色。“铜梁县推广彩色蚕茧,让很多蚕农增加了收入。今年我养了6张‘橙黄1号’彩茧,共产茧200多公斤。”李义芳介绍,彩茧收购价格达到40元/公斤,比普通的蚕茧价格贵6、7元钱,算下来,一张彩茧比普通蚕茧多收入300元左右。


  铜梁是重庆市养蚕大县,全县有6万亩良种桑园,全县养蚕最多的年份发种量达到8万多张,农民养蚕收入上亿元。李义芳是铜梁县第一批“吃螃蟹”的养蚕户。“2010年,我们在西南大学蚕丝学院的支持下,引进了彩色茧这一科技新成果,以实现蚕桑业的升级换代。”铜梁县蚕桑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孙贤菊介绍说。
  彩蚕养殖跟普通蚕养殖在技术上差不多,但彩蚕的抗病性比较强,即使天气有些变化它也能适应。而用彩茧制成天然彩色蚕丝被,更深受消费者欢迎。去年,铜梁县蚕业部门又在西南大学蚕学重点实验室的指导下,扩大了该项目的科研试养与推广实验,在围龙镇、少云镇和石鱼镇部分养蚕大户中推广,共发放浅黄、橙黄、锈色三个蚕品种28张,生产各色彩色蚕茧1100多公斤,成为当地一大特色。
  “十一五”期间,重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历史机遇,极大地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在“十一五”末期,全市建成国家级优质蚕茧原料基地县11个、万担镇3个、千担村79个、百担社557个、十担户1478个,覆盖全市26个区县,实现年产鲜茧近2万吨,蚕茧单产34公斤/张,蚕农蚕桑收入5.3亿元,形成了涪陵、黔江、云阳、铜梁、合川等一批骨干蚕桑生产基地县,实现了“巩固渝西,提升两翼”的蚕业布局。   但是,由于受地域特点的影响,重庆80%以上的地区,均为传统的养蚕方式,蚕桑生产分布广,零星分散,户均养蚕规模较小,蚕业集中度低,科学化养蚕水平不高,养蚕技术比较落后、品种更新换代慢,桑蚕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相对滞后,使得重庆蚕茧单产较低、质量较差,蚕丝只能面向低价市场,行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为了追求更高的附加值,一改常态,铜梁县开始了艰难的蚕基因变异的探索。
  最终通过转变蚕的基因让蚕吐出多种颜色的彩丝橙色、粉红、浅黄、浅绿、锈色。而利用这种纯天然的彩丝做成纺织品,像天然彩棉一样环保且不脱色,省去了印染工序,减轻了丝绸印染的污染,可以避免织物加工处理中各种化学残留物对人体的危害,产品备受国内外高端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根据实践,一张彩蚕可以让农户增收200~300元。2012年,铜梁总结了成功试养的经验后,选定在养蚕基础条件好的围龙镇和少云镇,发种30张,实行订单收购。围龙镇村民罗印书养了2张彩茧蚕,采摘茧子80多公斤,卖了3500元。“我这两年养彩色蚕尝到了甜头,今年第二季还要继续养彩色蚕。”
  彩茧成了加工企业的“香馍馍”。“去年,公司对少云、围龙两个镇的彩茧全部实行订单保护价收购,蚕农一个电话,我们就派专人上门收购,当场支付现金。”铜梁安居丝绸公司一位负责收购的经理介绍,公司用彩茧蚕丝为原料,丝的长度、韧性显著好于普通白色蚕茧,在市场上销售特别抢手,并且价格比普通茧丝高出20%。公司用彩絲织了一批彩色丝棉被,在市场上每床2公斤的彩色丝棉被,价格即使高达1000元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产品目前主要供应高端市场客户需要,他们看重的是彩色蚕丝具有色泽柔和艳丽的优点,又有良好的抑菌、抗菌以及有较好的抗氧化和阻挡紫外线的性能,让重庆传统丝绸产品走上了创新路。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示范养殖,让更多的蚕农养殖彩色茧增收。”铜梁县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孙贤菊介绍说。
  通过特色发展,重庆在“东桑西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实现了跨越发展。
  广西:让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又是一年收茧季,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八塘镇苏岗村大村屯3队的吴序寿家出售的第二批蚕茧,刚刚收入4000多元。这次,由于蚕茧价格每公斤达39元,比上批每公斤上涨了3元,他家的第二批蚕茧比第一批销售收入多1000元,夫妇俩人心里像开了花似的。
  吴序寿的两个儿子都在广东打工,夫妇俩人在家种少量的田,其中大部分的田地都用来种桑养蚕。据他介绍,苏岗村的村民种桑养蚕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家家户户养蚕。今年,吴序寿家第一批养了小蚕3万条,一般20到25天可以摘茧出售。一年可以养10批,扣除成本,每批蚕茧纯收入有3000到4000元,一年下来,养蚕收入也有三四万元,收益可观。
  在苏岗村,只见家家户户红砖楼房里都睡着白花花的蚕宝宝。据村民们介绍,苏岗村养蚕最多的是吴建弟家,一次养蚕6万条。到蚕吃大叶时,需要请3至4名工人来帮忙摘桑叶,全家养蚕一年收入十多万元。
  而苏岗村妇女主任高桂娟更是个养蚕高手,她自己在家种了3亩桑田,第一批就养了2万条小蚕。今年第一批收茧136斤;第二批收茧143斤,收入非常可观。据她介绍,她养蚕最高一次一批收茧180斤/张。“这几年,蚕茧价格年年涨,村民们养蚕的积极性很高,哪家收茧多,村民们就到他家取经,互相提高养蚕的质量。”高桂娟介绍,苏岗村人养了几十年的蚕,村民们不断汲取养蚕经验,学习新的养蚕新技术,提高蚕茧养殖质量。上级农技部门也经常来到村里指导蚕农,免费送来方格簇给蚕农养殖,使大家养出了白花花的蚕茧,在养蚕中得到了快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广西,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劳动力充足,用工成本相对较低;且养蚕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基础。所以在承接“东桑西移”的基础上,广西把种桑养蚕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帮助农民实现增收的一项新兴产业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法律法规,形成了上下齐抓蚕桑生产的氛围。通过因势利导,自主选育出一系列适合广西气候条件的高抗、高产、优质蚕桑品种。如重点培育和推广适合于本区域性气候的“两广二号”蚕品种及“桂桑优”、“桑特优”系列桑品种;积极推广和采用多批次滚动养蚕的养殖技术和方格蔟上蔟方式提高蚕茧质量,大大提升了蚕茧的质量和附加值。
  与此同时,广西还坚持科学规划,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规模生产,发展精深加工,充分利用蚕桑资源进行桑枝造纸、培育食用菌,蚕沙生产有机肥、提取叶绿素、蚕蛹食品,桑叶茶、果桑等综合开发,全面提升蚕业的综合利用水平,农民收入大增,区域经济实现了特色发展。
其他文献
为了深入了解煤炭产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工作特点及其对服装的功能性需求,为煤炭产业工人设计研发具有实用性、安全性、舒适性、时尚性强的高品质职业服装,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4月22日,由中国职业装产业协会会长王耀珉带领的职业装调研组,对北京京煤集团所属北京昊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木城涧煤矿、河北开滦股份范矿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得到国家安监总局、煤监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当天,国家劳动安全健康协会原理事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十三五"规划,让生态文明建设在纺织工业落地生根,树立标杆示范典型,带动并影响更多的纺织企业坚持绿色发展,助力行业转型升级。11月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
7月8日,深圳蛇口希尔顿南海酒店,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开幕式首秀——“自信相随·NAERSI 20周年时尚盛典”闪耀启幕。
近年来,随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开展,印染企业可谓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物力,用以转型升级,但“薄利”的局面依旧没得到有效改变。而持续疯涨的染料,无疑把这个行业
化纤和产业用这样一组上下游的纺织子领域,其双方之间所存在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在今天的时代节点上已经变得更加紧密。联合国关于未来纤维增长有两组这样的数据,第一组:预测到20
2011年4月,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将要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及上海世贸商城拉开帏幕,面积约3万平方米。作为本次活动的协办方,浙江省海宁市家纺协会如今准备如何?对展
第十六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ShanghaiTex 2013)已于2013年6月13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落下帷幕。  作为2013年度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机械展览会之一,本届展会以“云集全球顶尖纺织机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紧贴纺织服装行业及市场发展新需求,全面展示国内外纺织行业的机械设备以及新技术和新工艺。10万平方米的总展出总面积中,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千家纺机行业优质企业参
江苏(盛泽)首届纺织品博览会将于10月16~18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博览会由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为主办单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
泰山作证,山东岱银纺织服装集团董事长赵焕臣凭着一种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以梦想为纱,以激情为梭,将一个小型棉纺厂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现代纺织服装集团,并将胸怀天下诠释为“岱立世
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的品牌建设,第十六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将于2014年9月12日-14日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至今江苏国际服装节已连续成功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