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评析与反思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348386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现代数学教学理念,我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数学学习置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为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创设条件。因此,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方式;活动空间由“室外—课堂—课外”,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创造者。
  为达到上述目标,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课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表象
  
  1.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的能力。
  2.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认识,自由地找角、折角、画角、摆角,这样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后开放,发挥想象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为此,我设计了把所学知识带出课堂,带向生活这一环节。我把练习八的习题穿插在整堂课中,而且在课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带出课堂,延伸到课外,这样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可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知识的价值,又可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的: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画角
  教具:
  多媒体课件、投影、纸、活动角(扇子)
  学具:
  直尺或三角板、长方形纸、不规则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上学歌”、教学楼、足球场,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并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评析:教师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动画的形式,播放“上学歌”,做到绘形绘声,既激起了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带着教材走向生活,巧妙地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找角
  ①课件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找到实物中的角,并抽象出角。
  ②学生找出身边哪些物体上有角。
  ③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2)折角
  ①教师演示折角过程。
  ②以小组为单位折角,并分组展示作品,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3)画角
  ①电脑重复演示规范地画一个角。
  ②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③学生独立画角,并展示出来。
  (4)摆角
  ①用2根小棒摆一个角。
  ②用3根小棒摆3个角,有几种摆法。
  (5)课中轻松欣赏《角的歌》
  [评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选取材料,进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3.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角爷爷过生日”,判断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
  (2)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①先猜测,后验证。
  ②用活动角演示、证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③脑筋急转弯:一个长方形,切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④出示创作画,引导同学欣赏,并布置学生课外完成一幅角的创作画。
  [评析:精心设计作业。练习形式多样,有坡度,有趣味性。课堂教学结束时,老师布置学生课外完成一幅角的创作画,这样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感受成就与成功。而且使课内知识自然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愫。]
  4.全课总结,提高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想问老师吗?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