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指向 追因溯果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unwo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新材料作文的供料,大致有“故事类”“言论类”“新闻报道类”“文艺类”“图画类”这么几种。其中的“故事类”又包括“生活故事”“寓言故事”这样一些小类。纵观近些年高考作文,“生活故事类”是占有重要席位的,我们应当高度重视。
  【技法指导】
  “生活故事类”新材料作文一般有以下特点:①材料讲述的故事相对完整,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往往齐备;②材料对故事没有一個明显的观点句,一般讲述完故事的结尾就结束了;③材料中通常有多个人物。该类作文题审题的重点在于读懂故事,明确故事内涵,从内涵出发精准地确定立意。具体应注意如下两点:
  一、弄清题意,把握指向
  面对“生活故事类”新材料作文题,务必通读供料,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准确领会“故事”内涵——尽管角度可以自选,但立意必须在材料所涉及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命题人在选择“故事”材料时,总是有所预设的,命题人的意图与倾向是审题时一定要“审”出来的。例如下面这段材料: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五天,待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材料主体是“游客”与“老人”处理玻璃碎片方式有别,其深层含意则指向“方式”背后为人处世的不同态度与理念。具体说来,游客是“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而老人是一“进屋”“就问:‘玻璃碎片呢?’”,然后“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甚至因对方处置碎片不当,而“脸色凝重”地表示“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这样一组对比,显然是材料关键所在,也是考生审题立意时应瞄准的核心。据此,最佳立意当确定为“心中应有他人”“做一个有公德意识和责任感的公民”“让原则铭记心中,将关爱化作行动”等(也可深入探讨此种“差距”背后的原因)。当然,老人身上这种“利他”精神,还有其他表现,如“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再作决定”,比如“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的安慰等,处处透露出为他人着想以及宽以待人的品德。试辨析几种立意:
  1.由老人“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的劝告出发,认为这种提议体现了为他人考虑的人文情怀,也表现出一种关爱从点滴开始的素养,更蕴含了消费时代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阐发成篇——符合题意。
  2.由老人“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这一宽慰性的话语出发,认为这样做不仅抚慰了游客的心,也展示了自身的善良品性,指出这个世界上善良的情怀会让人永远铭记——符合题意,但不算最佳立意,因其未能扣住“对碎玻璃的处置”问题。
  3.由“待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生发开来,就着“意外”做文章,比如提出“因微小的不经意的错误而引发失败的例子不计其数”“犯下错误后应妥善处理”等——貌似有依据,实则偏离了题目整体意蕴。
  4.由“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写“细节体现素养(教养)”——符合题意,但对“素养(教养)”不能泛化,具体论述时还应紧密地贴合材料(假如从“游客”出发,写“细节决定成败”,相当勉强;写“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请重视细节的力量”,也不够妥当)。
  二、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因果分析
  因果联系是事件内部的必然联系,不管什么现象,其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社会中的任何现象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因此分析故事中的因果联系,探明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不失为快速寻找、选择写作角度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材料中存在几个引出结果的原因,往往就有几个下笔角度。例如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是: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材料中的“由此”“从而”,提醒我们这里存在两组因果关系:因为“倾听不同”(体现“开放”的态度),“接触异域音调”(指向“开放”的过程、方式),所以“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是第一组因果关系;同时,因为“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所以“更有意识地去寻找”——这是第二组因果关系。由此出发,可将题意转化为“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确立论题时要注意“中国味”的内涵丰富,选材面广:可写音乐,也可写本民族的美食、绘画、书法、建筑、文学、曲艺、民俗乃至体育运动等,从文化特色到人格个性以及生活特性,都可以为“味”所涵盖。当然,不宜泛谈“中国味”,而要紧扣“有意识地去寻找”,突出展现认识上的转变与情感上的深化。
  事实上,这里还有着第三组因果关系——因为上面“这段话”蕴含着科学认识事物的道理,所以确定立意时,完全可以从“中国味”中挣脱出来,由认识的对象、视角、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展开自主性思考(如认识哪些事物、事物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认识等,均在可写之列)。具体说来,材料中一系列动词给出了“如何去认识”的答案:首先是“倾听”,即“细心听取”;其次是“接触”,即“接近并发生交往”,通过接近、交往与对比,了解、理解事物;再次是“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由于相互往来,进一步深刻“感受”事物;最后才“有意识地去寻找”,“寻找”是主动的行为,“有意识”更说明了这一点,目的性、积极性更为明显。认识“音乐”是这样,认识其他事物也是如此: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用心体悟与比较鉴别、反观内视,还要有主动性。   【误区警示】
  1.不明材料感情倾向,褒贬不分。对主要人物的感情倾向,材料中一定会用一些关键词,或明示或暗示,或贬或褒或中立,考生必须在其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立意行文。
  2.找错主人公,立意较偏。试题材料一般由多人或多物构成,考生必须找准哪些人或事是材料核心,切不可將“配角”当成“主角”。
  3.认识机械,立意较浅。此类材料作文有时是借此喻彼,把深奥的道理借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所以必须联系人生与社会,写出材料的现实意义,切不可就事论事。
  【自主演练】
  题目1 永远难忘的一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罗斯·佩罗是全球最大计算机服务公司EDS的创办者。佩罗小时候,恰逢美国经济大萧条。在小佩罗的记忆里,流浪汉敲门向他们索要食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感到很奇怪,怎么有那么多人刚巧就敲了他家的门呢?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了敲门的秘密:原来他家屋外的篱笆上被刻上了一个标记,那是流浪汉们的暗语,代表这家人好说话。佩罗立刻跑去跟妈妈说了。而妈妈似乎早已知道这件事,只是平静地告诉他,做人一定要做有担当的人,施舍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这成为佩罗永远难忘的一课。后来佩罗回忆自己之所以能得到许多人不可企及的东西,就是因为周围人的心灵和精神是他耳濡目染的力量源泉;相对而言,书本上的知识反倒显得不是那么重要。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材料核心句为“就是因为周围人的心灵和精神是他耳濡目染的力量源泉”,而非“做人一定要做有担当的人,施舍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其中的“书本上的知识反倒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并不是说书本上的知识可以不学,而是说我们生命中最伟大的老师往往不是那些拿着教鞭的人,而是我们的父母、朋友、亲戚……总而言之,是我们周围的人。不同于职业教师的机械灌输,他们对我们施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能渗透到我们的灵魂里。同时要记得,自己也是伟大老师中的一员:一方面,你是自己的老师,你用自己的想法指导着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你也是你周围人的老师,你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影响着这个世界。我与他(或她)彼此学习,共同进步;我们的进步过程也在推动着世界进步。
  题目2 果戈理焚毁剧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果戈理在自己的作品发表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过了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理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辨析】
  请你辨别下列几种作文立意,将它们归为三类。
  1.严格要求出精品。
  2.直面自身的缺陷。
  3.要敢于“推倒重来”。
  4.影响的力量是巨大的(老诗人影响了果戈理)。
  5.对自己创造的成果应取审慎态度。
  6.相信自己。
  7.别被表象迷惑了双眼,要去了解真相。
  8.别让习惯(针对“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而言)成为一种破坏。
  9.学会尊重他人(老诗人没有尊重果戈理)。
  10.勿急,徐图之。
  11.虚心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条件。
  12.别让误解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优等立意:
  中等立意:
  劣等立意:
  提示:
  优等立意有:5、7、8。(说明:最佳立意可表述为“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听取意见固然可取,但相关行动不能莽撞”“了解真相之后再行动,不能凭主观臆断行事”。)
  中等立意有:1、2、3、12。(说明:12的“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不够贴切。若写“严格要求出精品”等,摘引供料时应强调“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意味着作品确实不够优秀。)
  劣等立意有:4、6、9、10、11。(说明:像10,写着写着就可能偏了。)
其他文献
在幼儿园时候,爸妈一得空,就会带我去乡下姥姥家。对于我这个城里孩子来说,乡下的新奇东西真是太多了,尤其是圈养的小鸡小鸭,对它们可是情有独钟。  这天中午,妈妈吃过饭回房间睡午觉,我蹑手蹑脚地轻轻走开,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门外。  哈!我自由了!我哼着调儿,刚要踏上乡间小路。突然看见姥姥家的两只鸡正在院落中啄食,我的脑袋里灵光一闪,眼前一亮,一条恶作剧就此诞生……我转身回家,找来两根皮套绳
满坡的麦浪  映着金色的阳光,  向天边汹涌  一浪 连着一浪  麦浪上面的布谷鸟  不停地鸣唱  布谷 布谷  包容着多少欢畅  拿着旱烟袋的老爷爷  划破金色的麦浪  摩挲着鼓胀的麦穗  把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  (指导教师:孟莎莎)
在我家附近的老街上,长着一排足有合抱粗的法国梧桐。  春天,梧桐树枝上新长的叶子代替了那些熬过残冬的枯叶,在梧桐树上添加了一抹亮丽的绿色。树干上也生了一些绿色的小枝,就像一个孩子缠着老人撒娇。暖暖的春风吹过,新生的小枝小叶“飒飒”地歌唱,让这些古老的梧桐少了些古板,多了些可爱。这时,适合骑着一辆单车从这里经过,听听树叶的歌唱,望望那些鲜亮的绿色,你就会感到心旷神怡,一天的烦恼、忧愁,也会消失殆尽。
夏日,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大海边。我们站在海边的礁石上,欣赏着壮观而迷人的大海。  远望,水天相接,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近看,蓝色的海水,不停地涌动着,卷起一层层的浪花,扑向礁石。  我低头看脚下的一块礁石,上面已经坑坑洼洼,散布着无数大小不一的小洞,仿佛被什么东西咬过似的。我问爸爸:“这些礁石如此坚硬,怎么上面有这么多的小洞啊?”爸爸漫不经心地说:“被东西咬的。”我很惊讶,“什么动物的牙齿这
话说白雪公主因为皇后妒忌而遭到追杀,匆忙中一路逃亡,来到了七个小矮人的家里。公主在小矮人的家里安顿好了以后,便飞鸽传书,请我去她那玩儿。  于是,我骑上飞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去与公主见面。  到了小矮人的家,只见公主正在屋外唱着小谦谦的《丑八怪》。我飞快地跑过去与白雪公主拥抱,興奋地说:“白雪,怎么有空叫我来玩儿,你不是一直都很忙的吗?”白雪公主叹了一口气,说:“唉,我母后要杀我,所以我从皇
从一年级起,我就开始学习笛子了。一路上,我遇到了困难,获得过肯定,遇到到过失落,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  刚开始,老师教我们怎样吹响笛子。我不停地练习,可不知为什么,一个月过去了,我还是吹不响。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吹响笛子,我越来越着急,甚至怀疑自己根本不适合学笛子。为了吹响笛子,我每天练习几个小时。老师也不停地鼓励我,一遍一遍示范给我看,耐心地讲解吹响笛子的窍门:要吹响笛子,得放松嘴形,将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八十高龄的贺知章已经五十多年没回家了。望着天上的明月,他的心早已飞回故乡萧山了。  贺知章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家越来越近了。  傍晚时分,贺知章和仆人终于来到村口,一群孩子的笛声、笑声传入他的耳中,抬头望去,只见两个孩子坐在牛背上,神情是那样悠闲自在!不远处,四五个孩子正在树下捉迷藏。眼前的情景让贺知章再次沉醉儿时的回忆中。那树、那山都没变,只是眼前这些嬉戏的孩子
大家好,我是一头活泼聪颖的小鲸鱼,我的名字叫鲸鲸。  因为我们生活在大海里,所以人类常常把我们误解为鱼类,其实我们并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是因为地球的环境变化,我们的祖先才不得不跑到海洋里去生活。原本我们的祖先是像牛羊一样有着四肢,可到了海洋里前两肢渐渐变成鳍,而后肢与尾巴渐渐也变成了鱼尾巴。  其实啊,我们的演变过程,还总是有人不相信呢!我再告诉你们吧,我们鲸,是胎生的,是靠吃鲸妈妈的母奶长大
一年四季中有银装素裹的冬天,有丰收满园的秋天,有烈日炎炎的夏天,但我最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  春天,小草探出了小脑袋,东瞧瞧,西望望,仿佛在观看着这个世界的美好。大樹伴随着春风的节奏,长出嫩绿的叶子,也赶着凑热闹。小河上的一层冰也被春风吹化了,河水“哗哗”地流淌,那声音如此美妙。  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春耕、抢种,虽然他们累得汗如雨下,但仍然满脸笑意,不停地劳作,因为他们对丰收充满了希望。  花园
爸爸,您为了生计,去遥远的上海打工了。我盼星星盼月亮,可总盼不到您回来。  真的好想您呀!那天,情急的我拨打了您的手机,可您却一直不接电话。在我的连续拨打中,直到第六次时,您才接了电话,可您却说:“这几天总是开会,我现在忙,等会儿我给你回电话。”说完,您就挂断了电话。  我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您回电话。我急得不行,又打电话给您,可您依旧不接。三个小时过去了,您才打来电话。我激动得哭起来,可您却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