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银和他的“绿色长城”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opicalpalmet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紧跟党走,对党忠诚;
  他治沙造林,创造了治理毛乌素的奇迹;
  他创新模式,带领沙区群众脱贫致富;
  他是林业战线上一面耀眼的旗帜!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治沙英雄石光银荣获“七一勋章”的消息让人振奋。这位坚守在毛乌素沙漠南部治沙一线的英雄,创造了治沙奇迹,使这里的人们告别了风沙和贫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生在沙漠边
  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边,浩瀚的毛乌素沙漠给周边乡亲带来了贫困和苦难。因风沙入侵,童年时代的石光银随父母搬了9次家。在他的小伙伴被沙尘暴卷走后,石光银下定决心,要治住沙子,与沙漠战斗到底。
  造林治沙的榜样就在身边。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小滩子村的李守林因造林治沙成功,20世纪60年代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石光银以李守林为榜样,暗暗给自己鼓劲。
  石光银的能力逐渐得到党组织和群众的认可,担任了同心干大队党支部书记兼大队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植树治沙。当时班子不同意、群众有意见,石光银反复做工作。他的赤诚之心打动了群众,开始带领群众大规模造林治沙。3年造林1.4万亩,创造了当时定边县海子梁乡唯一一块沙漠绿洲。
  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治理荒沙荒山。国家扶持政策让石光银吃下了“定心丸”,他与海子梁乡政府签订了合同,承包治理该乡农场的3000亩荒沙,成为当时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
  为了治沙,石光银辞去海子梁乡农场场长职务,举家从北搬到南,搬到了荒沙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这一举动成为海子梁乡的爆炸性新闻,全乡议论纷纷。家人的担心、亲朋好友的劝阻,都没有动摇石光银治沙的决心,他说:“我们祖祖辈辈受风沙害,咱住这地方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治住沙,我是共产党员,我决心已定。”石光银的治沙决心也感动了乡亲,“我们没有说服你,你反倒把我们说服了,为了过上好日子,是死是活,我们都和你绑在一块干。”就这样,石光银带领7户人家联合治沙。
  荒沙地栽树,仅种苗款就要10万元,7户人家拿出全部积蓄,总共才750元。为筹措资金,石光银咬咬牙,顾不上妻女的哀求,把家里赖以生存的84只羊、1头骡子赶走卖了。其他被说动一同治沙的乡亲们也纷纷变卖家畜,石光银又向亲友、信用社借贷,才凑够了买种苗的钱。
  这年春秋两季,石光银带领7户人家男女老少,在3000亩荒沙地上全部栽上旱柳、沙柳、杨树。这年雨水好,树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治沙首战告捷。
  三戰狼窝沙
  1985年春,石光银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上介绍治沙经验,发言得到肯定,这进一步坚定了他的治沙决心。从省城回来后,石光银与长茂滩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8万亩荒沙的合同,并在海子梁乡政府门口贴出了“招贤榜”,追随他治沙的百姓增加到127户。
  5.8万亩荒沙中,有大小沙梁上千座,其中难度最大的特大沙梁狼窝沙处在风口上,大沙梁高10多米,80%以上是沙丘,地表温度夏季高达60多摄氏度、冬季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要在这里把树栽活,难度可想而知。为激发大家的治沙积极性,石光银成立了新兴林牧场,把股份制引入治沙中,户户有股、按股分红,投劳折钱顶股。
  1986年春季,石光银带领100多人,一头扎进狼窝沙,拉开了“大战狼窝沙”的序幕。种苗全靠人一捆一捆背进沙窝,石光银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那些日子,大家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的玉米馍,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冷凉水,住的是柳条和塑料布搭的小庵子。风吹、日晒、沙烤,这些治沙人不停地干,嘴上起火泡、裂血口,脸被晒得黢黑,眼里布满血丝,但谁也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然而,这年六级以上大风刮了10多次,风蚀沙埋,栽上的树苗90%被毁,苦就这样白受了,钱就这样白花了,力就这样白出了。
  看着那惨淡的场景,大伙低着头,没有言语,还有一些人的脸颊被泪水打湿。石光银一个劲地抽闷烟,好久才对大伙说:“把眼泪擦干,振作起来,我就不信没办法!”石光银的妻子高生芳理解丈夫的初心,她对石光银说:“你可要扛住,你一倒全完了。治沙的事,哪有个好做的,做不好重做嘛。”简短的几句话让石光银感到无比欣慰。他振作精神,挨门逐户做工作,并给大家承诺:你们只出劳力,剩下的事都由我来想办法。
  1987年,石光银带领大伙又干了一个春天,但是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两战两败的巨大打击并没有击垮他,吸取教训,石光银决定寻求科学造林的办法。在请教定边县林业局林业技术员后,他带上几个人到横山、榆林等地学习治沙经验,为治沙再备战。
  1988年春,石光银带领群众再战狼窝沙,采用学来的障蔽治沙法,即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在沙丘涧地栽植杨柳树。采用这种治沙法,工作量比前两次大得多,每亩要搭沙障40丈,石光银带领群众在6000亩荒沙上共搭设了800多公里防沙屏障。
  一连几十天在沙窝,即使病了也坚守在治沙阵地上,这一战结束后,石光银掉了一身肉,脸变黑了,两眼布满血丝,满嘴燎泡,头发胡须长得像野人,仿佛苍老了十几岁。这一战,石光银胜利了,树的成活率在80%左右。1998年,榆林市、定边县林业局抽调技术人员实地核查狼窝沙治理情况,植被覆盖率达92.5%。
  此后,石光银还带领群众绿化了海子梁乡同心干村4.5万亩盐碱滩、长城林场4.55万亩沙地、盐化厂湖区7.5万亩盐碱地等,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营造了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实现了沙退人进,为当地农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扶贫又济困
  为沙区人民谋幸福是石光银身为共产党员的初心。石光银把治沙与致富结合起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共帮扶1000多人脱贫,海子梁乡也被榆林市命名为“小康乡”。
  海子梁乡团结村的王志岗是个残疾人,家有6口人,住两间破土房,生活很困难。石光银把他招收到治沙公司,给他承包了千亩荒沙,担保贷款1000元、借给1000元,还给他20亩水地,打了井,供给树苗,让他栽了树,饲养了几十只羊。在石光银的帮助下,王志岗很快走出了贫困。
  海子梁乡的孤儿常维国,无依无靠,靠讨饭、小偷小摸过流浪生活,石光银把他招进林场,教育他走正道,帮他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常维国逢人便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盖房子娶老婆不忘石光银。”石光银先后为3个像常维国这样的穷孩子,安排了适当的工作,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在治沙公司周边,居住着10多个村庄2万多人口。造林治沙成功后,这些村庄的畜牧业得到发展,农副产品品种多、质量好,但因不通公路,车辆进不来,产品难以外运。为此,石光银垫资500多万元,修建了35公里砂石公路,被乡亲们称为“致富路”。
  在扶贫帮困过程中,石光银意识到治贫要先治愚。为了让定边沙区的农民子弟能就近上学,在承包治沙的20年间,他先后办了两所学校。
  20世纪80年代,因沙漠阻隔,长茂滩的30个适龄儿童没上学,石光银果断决定在这里建一所学校。沙窝里住的百姓知道后,说不出有多高兴,特别是那些孩子们蹦蹦跳跳,在沙窝里高喊:“石爷爷给我们盖学校了,我们就要念书了。”学校开学那天,沙窝里20多户人家全部到校庆祝。2002年,石光银划出18亩水地,投资110万元,又建了光银希望小学,为十里沙及周边村的农民子弟就近上学提供了便利。
  数十年来,石光银在造林治沙、扶贫帮困方面办了许多实事、大事,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他获得了中央、省、市的60多项荣誉,2002年被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其他文献
【目的】龟纹瓢虫是农田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明确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卵子发生和滤泡上皮细胞发育规律对于解决人工扩繁龟纹瓢虫的难题至关重要。【方法】对龟纹瓢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相关参数进行了测定,并通过细胞核和细胞骨架染色对龟纹瓢虫卵巢小管和滤泡上皮细胞形态进行系统观察。【结果】(1)龟纹瓢虫1龄、2龄、3龄、4龄幼虫、蛹、雌成虫、雄成虫平均历期分别为1.13 d±0.09 d、1.48 d±0.11 d、1.34 d±0.08 d、2.34 d±0.06 d、2.81 d±0.08 d、51.08 d±1.13
今天,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发展,各行各业方兴未艾,在经济飞速腾飞的背景下也带来了确实严重的环境问题。为此,人们也逐渐提高了环保意识,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国家、社会乃至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人类文明离不开森林生态系统的支撑,树木的生长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一定会对现代社会的建设和人们的生活形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国家、社会、企业和人民要正确树立起生态文明发展观,为当地林业发展提供助力,最终为社会进步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的重要性,旨在可以为有关人士提供参
土地资源是城乡发展和农户生计最根本的要素资源,但农民如何利用土地以及支配权力的边界界定尚存在较大的模糊性,以至于土地资源在城乡和农民手中的利用方式呈现出单一、低效和失衡的局面。尽管城乡存在着大量的土地资源等集体性资产,但其利用大多属于祖祖辈辈的自然延续,普遍存在前期规划不足等问题。当前,城乡集体土地利用规划普遍存在资质和能力欠缺等问题,且土地规划门槛较高、成本较大。
为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前郭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建设的决策部署,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节粮食草型畜牧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肉牛全产业链建设,坚持以“红白花”西门塔尔肉牛为重点,量质并重,全力推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盛夏长白,远山含黛,百鸟鸣唱,处处皆景,步步入画.rn碧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藏于大山深处的十八道沟村,静静掩映在浓荫之中,矗立于潺潺溪畔.rn背倚青山不“靠山”,近年来,这个
期刊
【目的】研究陆地棉DEAD-box RNA解旋酶基因GhRH39在叶片发育中的功能。【方法】借助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GhRH39的基因结构和进化关系,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分析该基因在棉花不同组织和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对该基因进行沉默。观察阳性植株表型,检测其光合色素含量变化,对阳性
乡村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林业产业在乡村绿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能为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带来发展契机。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很多林业资源得以全面利用,同时林业产业具备较高的经济产业带动性和拓展性,具备一定的经济活力。乡村开发林业产业必然要做好绿色发展理念宣传,充分结合林业特色,提升林业产业绿色发展的核心技术水平,建立互联网经济模式,完善乡村林业产业链,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林业产业的市场价值,提升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前景。
【目的】脱叶率是评价机采棉脱叶催熟效果的重要依据。以无人机RGB图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从RGB图像中提取14种可见光植被指数,建立快速、准确监测棉花脱叶率的模型,为机采棉适时采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设置不同棉花品种,通过采集不同脱叶剂浓度及喷施时间处理下的棉花脱叶率数据,并利用无人机采集冠层RGB图像,提取可见光植被指数,分析其与棉花脱叶率的相关关系,进而采用一元线性回归(Simple linear regression,SLR)、多元线性回归(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
智能监测全程守候、精准防控准备就绪、飞防作业高效起航、生物防治严阵以待……一张张绿色防控网在广袤的田野上接连展开,这既是长春市防控病虫危害保丰收的重要举措,更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特点。今年,长春市粮食作物计划播种面积为2393.68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2043.87万亩,水稻播种面积为284.9万亩。如何既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能持续推进农药使用总体减量化?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抓手,农业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了提升乡村振兴的水平,应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措施。作者通过调查阐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乡村振兴基本情况,分析乡村振兴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使乡村振兴的目标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