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词义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nem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中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浅易的古代诗歌”是指唐诗、宋词、元曲中那些具有生命力,高中生读来能体味出诗情画意的篇章,一般来说篇幅都较短小,以写景、记事诗为主。古诗阅读鉴赏自2002年以来从第1卷放到了第11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这无疑增加了答题的难度。要准确地把握诗意,读懂古诗,首先要确切了解古诗的词义,因为词是构建古诗大厦的语言材料。古诗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一般意义上有其继承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就不能很好地读懂古诗。下面我就古诗教学词义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古义和今义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表达上的需要等原因,词义往往发生变化,使古今词义有了明显的差异,这就是今古异义的现象。这种现象也反映在诗里,不要用现代汉语一个词的意义来代替古义,否则就会对原义产生误解。
  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古义是指财物,诗中是指嫁妆,现在则是指用财物买通别人或指用来买通别人的财物。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辞》)“走”古义是“跑”的意思。《释名·释姿容》“徐行日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今义为步行的通称。“春眠不觉晓”(孟浩然《春晓》)诗中的“眠”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睡眠”的“眠”。古时“眠”是指闭上眼睛,没有睡着,而“寐”则是指和衣睡着了的意思,所以古人有“眠而不寐”的话。如果把“眠”解释为“睡着了”,就与诗中的第三句“夜来风雨声”不相照应,甚至矛盾。“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诗中的“干”是指冲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则为干燥之意。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诗中的“令”是善、美好之意,而现在一般作命令讲。
  
  二、单音词与双音词
  
  古代诗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字即一词往往占多数,双音词虽然为数不多,却值得特别注意。这里谈两种情况。
  1.词义发展到后代,因为同义或者其它原因而把两个这样的词组成一个复合词,因此不能把诗中复合双音词当作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理解。如:“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诗中的“妻子”指妻子和儿女,而不是指现代汉语中的“妻子”,今指男人的配偶。“昨日去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诗中的“城市”是两个词,“城”指城里,“市”为动词,是做买卖的意思,“入城市”即是到城里作买卖之意。现代汉语中的“城市”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诗中的“交通”指相互挨连,“交”:相互;“通”:挨连。今义则是指各种运输与邮电事业的总称。
  2.古诗文中有部分双音词,不能拆开来理解,也不能把它理解为与现代汉语相同的那个词的意思。如: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诗中的“无赖”是指活泼可爱,不能拆开来理解,而现代汉语则是指品行不端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根据语境,词中的“风流”是指繁华的景象,或英雄从物,而现代汉语则指风流韵事。
  
  三、合义与偏义
  
  有些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类的语素构成,两个语素并重,叫合义词。有些复合词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语素组成,两个语素中,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思,而另一意义被偏废,叫偏义词。两种复合词在诗中都有出现。不要把偏义词作合义词来理解。如:“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白居易《长恨歌》),诗中的“睡觉"是合义词,则刚刚睡醒之意。现代汉语讲“睡觉”则是指睡眠之意。“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诗中的“作息”不应理解为劳作和休息,而是偏指“劳作”是个偏义词。
  
  四、虚词与实词
  
  有些词,古代常用作实词,而现代则是虚词;有些词古代用来作虚词,现代则为实词。故需要细心辨析。如:“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诗中的“坐”字,古代作虚词,有“因为,为了”的意思。乐府诗《陌上桑》中有这么两句“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意思是说:回来的人们都埋怨耽搁了劳动时间,是因为看美人罗敷的时间太久,“坐”则为虚词,解释为“因为”。而现代汉语中的“坐”则是实词。“手把文书口称敕”(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把”是“拿”的意思,古用作实词,现在一般作虚词用。
  
  五、虚数和实数
  
  古诗中有些数词或数量词,并不象现代汉语的数词或数量词都是实指;一般泛指多数,这是古诗中常用的夸张手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十二卷”并不是指十二道征兵文书;“轻舟已过万重山”,“万”并非指一万座山,而是说过了许多座山,让人想象长江奔流在崇山峻岭之中的情形;“桃花潭水深千尺”,“千尺”不是实指一千尺深,而是形容很深;“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三岁”不是指三年,而是指很久以来。这一点与现代汉语中数词或数量词的实指有区别。
  以上从五个方面简介了古诗词义问题,当然古诗词义问题远不止这些,还有不少特殊情况,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去梳理、归纳、积累。
其他文献
学习离不开读书。古人称一切做学问的人为“读书人”,可见,读书对学习多么的重要。读书是获取信息,增长智能和培养个性品德的重要途径。学习不限于读书,但读书是学习的基础,要获取知识,就离不开读书。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在其代表作品《谈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
期刊
差生是客观存在的。差生不是天生就差,往往是因为别的孩子轻而易举能学会的东西,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我们老师没有等到或没有创造机会让这些孩子付出自己的努力时就给他们下了定论——他是差生。实际上,这些孩子是最需要爱和帮助的。  后进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非观念模糊  后进生容易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无知、是非不分。如有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情况说成是“告密”,
期刊
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详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讲解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  鉴于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正确而流畅的朗读和悦耳动听的吟诵艺术相结合,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    一、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叶圣陶先生在总结传统语文教学时,曾强调过朗读的
期刊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
期刊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神州文明,这是对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更是对古国文明的发扬光大,对语文学习更是大有裨益。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一、诵读经典的意义    1.造成气氛,激发兴趣。课前1
期刊
在高考考场上,如何打造高分作文呢?方法有很多,依据我的教学经验,提出“五个一工程”,把写作当成一件工程来对待,一个好的工程,能让人一眼就看得出来,写作也是这样,一篇成功的作品,也能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所以特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一”,有一个好标题。什么样的标题才算得上一个好标题呢?高考考场上一般写议论文,议论文的标题要明确,除了命题作文以外,虽然有时候要求自定题目,但这题目一定要明
期刊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容的学科。它的工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又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基础。     一、寻找问题的结症    从我目前所任高二两个班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只是停留于消遣的表面上,只有少数学生“想通过阅读学一点知识”,对课外阅读比较感兴趣。毫无疑问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学生。很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作文训练中,形成了一个没兴趣——不想写——写不好的恶性循环。要走出作文的低谷,必须首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实践。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写作兴
期刊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关背景,创设研习情境,师生合作交往,学生互相感悟,最终获得情感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关注阅读对象对文本内涵的心理感受、言语形式的读解把握,要求阅读对象通过个体独特体验来领悟言语、生成情感、调整心境、丰富个性、完善人格。为此笔者尝试体验式教学模式,结合文本内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个人人生经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智慧,
期刊
《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作为师生心灵的诗意栖息地,优良的语文素养是人生幸福的基础。但随着高考的压力增大,很多老师的目光已经被分数锁定,导致语文的课堂整体评价庸俗化,培养出了一大批“考场杀手——生活低能”的应试型学生。分数上去了,但没有人在乎语文素养的提高了。课堂成了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死气沉沉。语文教学如果继续走这种模式,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如何改善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