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发紧张。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传统。作为宋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仁学思想就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意蕴。朱熹的生态仁学思想以“天地以生物为心”为核心原则,由“以生言仁”确立“物”的伦理地位。进而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体系。朱熹的仁学生态思想对当代生态问题的解决有着诸多启示。进一步探求朱熹仁学思想与生态文化相关联的深厚意蕴,能够为现代中国与世
摘 要:在中国,舆论的实际主体在不同时期并不完全相同。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以来,中国的舆论主体呈现出从无形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多元的特征:清末及五四运动时期,“国民”是舆论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时,李大钊等人将“平民”作为舆论的主体,并关注到舆论主体中多数人与少数人权力的统一;新时期以来,舆论主体的构成进一步复杂化,管理型研究取向将“人民”作为舆论的主体;批判性研究取
将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教养置于阶层、流动和既往经历反思等多重脉络中,通过对流动人口家庭进行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考查这一群体的教养实践及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并非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其教养实践存在诸多内部分化和差异。处于或接近中产阶层的群体,有更为明显的阶层意识,在子女教养中,无论是密集准备和规划还是无规划的规划,都流露出更强的自信与笃定。劳工家庭则体现出顺其自然或被动滞后回应的模式。处于二者中间的群体,即中间阶层则表现出一种中间属性:一方面“早作打算”、规划性强,表现出参照城市“范本”、积极反思和调动潜
大观念来源于对英文“big idea”的翻译,大观念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一个优质的大观念需在数量、地位、概念本体、表述形式、内容深度、结构上满足相应的条件。以大观念为中心的教学具备激发深层认知、利于迁移应用的素养价值与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路径的实践价值。以大观念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路径包括解析观念目标、确定评估证据、编写基本问题、设计学习活动四个主要步骤(BE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