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用优良品种
高油大豆品种要求粗脂肪含量在22%以上,兼顾蛋白质含量。
除脂肪含量外,还需要考虑下列规律:
1. 结荚习性
①在无霜期较长、土壤肥力高、雨量充沛的地区,宜选用有限结荚习性或秆强、耐肥的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②中上等的土壤肥力和雨水条件,大面积机械化生产,以选用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为主,可部分种植秆强抗倒的无限结荚习性品种;③在无霜期较短、土壤和降雨条件中等以下或有轻度盐碱的地区,适合种植植株高大繁茂、分枝较多的无限结荚习性品种;④对于创造大豆超高产来说,亚有限性结荚习性品种好于有限结荚习性品种。
2. 籽粒大小
①一般大粒品种(百粒重20克以上)对土壤肥力和降雨条件要求较高,一般粒越大对水肥条件要求越严格;②小粒品种(百粒重15克以下)一般具有抗旱、耐瘠、耐盐碱、稳产性好的特性;③中粒品种(百粒重15~20克)生态适应性介于大、小粒品种之间。
中等以上水肥条件,可选百粒重在18~22克的品种。
3. 叶形
①肥水充足的条件下可选用丰产潜力较大的长叶、小叶品种;②土壤瘠薄、干旱的条件下一般选用比较稳产的圆叶品种;③中上等肥水条件的大面积生产田,一般选用叶片大小中等的品种。
长叶品种多4粒荚,还有少量5粒荚,田间群体透光性好,有利于密植高产;圆叶品种则以2~3粒荚为主。荚粒数受品种的遗传控制,相当稳定,生产上的外界因素对其影响很小,但每荚粒数不是高产的决定因素,所以选择品种时要优先考虑株高、节数、荚数,在此基础上再参考每荚粒数。
4. 地力
①条件优越、管理水平高的地块应选用熟期稍长、株高中等(≥91厘米为高秆、61~80厘米为中秆、≤40厘米为矮秆)、主茎粗壮、耐肥抗倒、籽粒大、叶片透光性好的品种;②排水良好的河套地、二洼地要选用耐肥水、秆强的高产品种。
5. 光照
大豆在我国分布很广,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但大豆对光照长短的反应非常敏感,具体到每一个品种的适种范围却很窄,这点在引种时要引起足够重视,一般同一品种南北引种纬度不宜超过1度。
6. 机械化
大面积机械化生产,应选用株高中等、主茎发达、分枝少、抗倒伏、不易炸荚、籽粒不易破碎、结荚高度10厘米以上的品种。
7. 生育期
要改变大豆产量与生育期呈正相关的观念。早熟品种适当加大密度,采用标准化的栽培技术措施,其产量并不亚于晚熟品种。
总之,秆强、节间短、荚密、小叶、少分枝且适于密植的品种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切高产的措施,基本上都是高油大豆优质的措施。
二、地块和茬口安排
1. 地块选择
大豆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各种土壤均可栽培,还可作为新垦荒地的先锋作物种植。但大豆对土壤酸碱度较为敏感,适宜的土壤pH值为6~8;耐盐度中等;不耐涝,种植田块须排水通畅。
2. 轮作倒茬
高油大豆对前作要求不严格。但以玉米茬最好,有助于提高油分;其次是谷子、马铃薯、水稻、小麦和高粱;甜菜、荞麦较差。为预防菌核病,切忌在向日葵茬种大豆。
大豆是最典型的忌重迎茬作物。迎茬危害相对轻于重茬。所以实在倒不开茬口时,尽量种迎茬,不种重茬。土壤肥沃的平川地或二洼地可以重茬一二年,但风砂干旱地、岗坡地和胞囊线虫病发生重的地块应杜绝重茬种植。
解决重迎茬危害的根本办法就是轮作换茬;控制其危害最经济、简便和安全的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特别是抗根部病害的品种,如抗胞囊线虫病、抗根腐病。
三、耕整地
最好在秋季及早进行深松或深耕翻,耕翻深度20~22厘米,深松深度25~35厘米,但土壤水分较少的易旱地、旱岗地和跑风地不宜深耕(松),耕层浅或墒情不好的不宜一次过深,以免起大块,土壤架空。耕前铺施农家肥,每公顷用量20吨以上。深松和旋耕结合,然后做垄、镇压(压后垄高18厘米),达到待播状态。或用联合耕播机垄底深松、深施化肥、打垄、镇压秋季一次完成,垄底深松深度达耕层以下8~12厘米,深松带宽度8~10厘米为宜,不能太宽。
四、种子处理
1. 机械精选种子
用精选机精选,然后过6毫米和8毫米孔径两遍筛子,选留中间粒。病斑粒较多的要人工手选,要求病斑粒<2%。
2. 发芽试验
浸泡3~5小时后,保持20℃进行催芽,发芽率要求≥95%。
3. 晒种
一般晒2~3天即可,防止中午强光晒爆种皮,晒后降温装袋。
4. 包衣或拌种
①防治豆根蛇潜蝇、二条叶甲、蒙古灰象甲、黑绒金龟甲、地下害虫、根腐病、灰斑病和胞囊线虫病:用35%多·克·福种衣剂(克百威含量必须达到10%)包衣。
②根瘤菌接种:多年不种大豆的地块,需接种根瘤菌剂。混配菌种比单一菌种适用的品种范围广、接种效果好。
拌种在播种的前一天或当天进行,尽快播完。不论拌种还是播种过程都要做遮光处理。豆种接种根瘤菌剂后,不能再拌杀菌或杀虫剂。
五、播种技术
1. 播种时间的掌握
适期早种,当土壤表层5厘米深地温稳定通过7~8℃时即可播种,吉林省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
2. 足墒下种
大豆发芽出苗需水较多,对土壤墒情要求十分严格,最适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5%。要抓住地温回升的有利时机抢墒播种。
3. 分层施肥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大面积生产田,底肥一般可参照N∶P2O5∶K2O=1∶(1.2~1.5) ∶(0.5~0.8)的比例施用,每公顷底肥施用量225~300千克,配施硼砂、硫酸锌、硫酸锰等,每公顷施用量分别为8~10千克、15~20千克、20~30千克。 化肥分两层施在每垄两行苗的中间线上,两行苗共用一条施肥带。第一层施在种下4~5厘米部位,占肥量的30%~40%;第二层施于种下10~15厘米部位(深松33厘米以上的高额丰产田,可施于种下18~20厘米),占肥量的60%~70%。如果肥量较少,第二层施在种下8~10厘米部位即可。
4. 播种技术
垄上双条精播、分层施肥、覆土、镇压由联合播种机一次完成,行距12厘米,覆土厚度以镇压后3~5厘米为宜,按计划密度的10%增量下种。
六、合理密植
大豆是自身发育调节能力较强的作物,适宜种植的密度弹性较大,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大豆产量相当稳定,大体处在同一个产量水平上。一般分枝性强的品种适宜密度范围宽,分枝性弱的则较窄,生育期长的品种适宜密度范围也大于生育期短的品种。但一般生产上取适宜密度范围的中间值比较稳妥,上下极值存在风险。
确定合理密度的原则:无霜期长、水肥条件好的地区和生育期长的植株高大繁茂、分枝型的品种宜稀,土壤肥力低、生育期短、株型紧凑(植株较矮、分枝收敛、主茎型、叶片窄小)的品种宜密;肥水条件好而光照条件差的宜稀。机械收获宜适当加大密度,以减少分枝,抬高底荚高度。
东北地区从北到南,大豆生育期逐渐增长,个体生长量逐渐增大,每公顷适宜的密度分别为:黑龙江省30万~40万株,部分品种可达60万株;吉林省18万~22万株;辽宁省15万~18万株。
七、播后化学除草
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不能晚于大豆出苗前7天施药,否则易产生药害。
八、田间管理
大豆幼苗对低温的抗性较强。子叶期遇霜冻,只要心叶没冻死,子叶节上还能发出新芽,但大豆真叶出现后抗寒力即减弱。
1. 中耕
真叶展平至第二复叶出现前进行垄沟深松,即第一次中耕,深度一般为20~25厘米(耕层以下10~15厘米),深松带宽度8~10厘米,不得起大块;第二次中耕在分枝期进行,趟碰头土盖住苗眼杂草;第三次中耕在初花期(“插墒”前)结合追肥进行培土,以防止后期倒伏,培土厚度4~5厘米,低于第一复叶节,标准垄高16~18厘米,不要培成尖垄。
2. 追肥
一般在开花初期结合中耕培土每公顷追施尿素40~75千克,施肥量视植株长势而异。高肥力或施肥较多的地块不宜追施氮肥,以免引起倒伏。大豆开花初期追施氮肥是国内外公认的增产措施。
3. 灌溉
大豆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
大豆幼苗期:较耐旱、需水量很少,应适当蹲苗,促进根系下扎。
分枝期:花芽开始分化,需水量开始增加,可适量浇小水,土壤水分宜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70%。
结荚、鼓粒期:缺水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盛花结荚和鼓粒初期是大豆灌溉的最关键时期,盛花后灌溉又比盛花前灌溉重要,鼓粒期缺水比花期缺水影响更严重。
大豆的需水临界期长达两个多月,所以大豆从开花、结荚到鼓粒中期土壤水分应持续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5%。正午叶柄下垂,傍晚能恢复正常时表示缺水,需要灌溉,且不要等植株萎蔫时再浇救命水。每次灌水量为30~40毫米(300~400吨/公顷),灌溉深度至少要达到40厘米深,采用喷灌时,喷灌强度应小于土壤入渗速度。虽然鼓粒中期以后需水量渐减,但却对水分反应更加敏感,此时东北大豆主产区一般处于降雨高峰期之后的8月中旬~9月上旬,往往出现“秋吊”(秋旱),因此要注意适时适量灌溉,可隔沟或轮沟灌溉;大豆叶片开始变黄趋于成熟时,要求土壤水分不高,但也不能过于干旱,否则易早衰,此时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左右。
大豆的耐涝性不强,强调灌溉的同时,雨季还应注意排涝。
4. 叶面喷肥
①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每公顷用尿素10千克 磷酸二氢钾2.5千克,对水500~750千克喷施,并根据缺素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加入微肥:钼酸铵浓度0.03%~0.05%、硫酸亚铁浓度0.4%~0.6%、硼砂浓度0.1%~0.2%、硫酸锌浓度0.2%~0.3%、硫酸镁浓度0.05%~0.08%。喷施时期:初花期已经追施过尿素的,宜在盛花期至终花期喷施第一次,鼓粒期再喷一次;初花期未追施尿素的,从初花期开始喷第一次,盛花期和鼓粒期再喷两次。喷肥要求空气湿润,在傍晚进行,以防灼伤叶片,可结合喷施农药一起进行,但磷酸二氢钾不宜与酸性农药混用。
②7月中旬,发现有徒长趋势的,可喷施浓度为0.125%~0.25%(浓度超过0.25%会出现药害)矮壮素矮壮茎秆,不能与碱性农药、肥料混合,喷后6小时遇雨需减半浓度重喷。
九、病、虫、草害防治
防治措施主要有:选用抗病虫或耐病虫的品种、与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和化学防治。其中的根本措施是选用抗病虫品种,下面仅介绍化学防治方法。
1. 真菌病害
①根腐病。a.种衣剂包衣:100千克种子用10%咯菌腈悬浮种衣剂50~100毫升包衣;b.苗期发病初期,用10%氰霜唑悬浮剂1000~2000倍液喷施,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
②菌核病。a.发病初期,每公顷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1.5千克对水喷施;b.大豆2~3片复叶期,每公顷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千克 米醋1.5升对水喷施;c.不与向日葵连茬或邻种。
③灰斑病。a.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4%加适量水调成药液进行拌种;b.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要求盛花至结荚初期必喷1次。
④霜霉病、紫斑病。a.用35%甲霜灵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3%加适量水调成药液进行拌种;b.发病初期,可选用58%甲霜·锰锌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喷施。 2. 细菌病害
细菌性斑点病:a.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4%加适量水调成药液进行拌种;b.发病初期,可选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施。
3. 病毒病害
大豆花叶病毒病:一般用药剂防治不经济且效果差,根本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的无毒良种。
4. 线虫病害
大豆胞囊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a.种衣剂包衣;b.每公顷用10%苯线磷颗粒剂30~60千克,播种时随化肥施入。
5. 蛀荚害虫
大豆食心虫:a.长势一般的田块,在成虫盛发期,每公顷用5.7%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0~600毫升对水喷施;b.长势好、封行好的田块(如果封行不好,则敌敌畏易挥发,效果不好),在8月初成虫盛发期(成虫盛发期表现为,下午4时后,豆田大量蛾子交尾打团飞翔,尤以日落前1小时活动最盛)用敌敌畏熏蒸成虫,具体方法是,每公顷用80%敌敌畏原液2千克浸泡600~750根(块)去皮的玉米秸或玉米穗轴,均匀插入田间,高度约为豆株高度的1/3,晴天高温时该法效果较好。高粱对敌敌畏的气味很敏感,高粱田附近不宜使用;c.食心虫产卵高峰期(8月上旬)释放赤眼蜂,每公顷放蜂30万~45万头。
6. 吸汁害虫
大豆蚜虫、红蜘蛛:每公顷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0毫升对水喷施,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300克对水喷施,或40%乐果乳油10倍液超低量喷施。
7. 食叶害虫
①鳞翅目害虫——大豆卷叶螟、草地螟:喷药防治同大豆食心虫。
②鞘翅目害虫——二条叶甲、蒙古灰象甲、黑绒金龟甲:a.折取杨、柳、榆树的鲜嫩枝条,每公顷需225~300枝,均匀插入田间诱集害虫,待害虫集聚后,用喷雾器往树枝叶和虫体上喷洒辛硫磷或敌敌畏的较浓溶液集中消灭,枝条需1~2天更换1次;b.可选用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喷施防治成虫。
8. 根部害虫
豆根蛇潜蝇:a.种衣剂包衣或拌种;b.在成虫盛发期,用10%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每公顷用1.8%阿维菌素乳油450~900毫升对水喷施。
9. 寄生性杂草
菟丝子:a.点片危害时,菟丝子和被危害的植株一并连根拔除晒干烧毁,田间不要残留任何菟丝子断茎,在开花结实前越早处理越好;b.大豆播后苗前可用有效成分为960克/升的精异丙甲草胺乳油、48%甲草胺乳油等除草剂防除。
化学防治时要注意轮换用药,成株期每公顷对水600~900千克,植株较小时减至400千克左右。杀菌剂最好连续喷施2~3次,每次间隔7~10天。
规模化的高油大豆生产,病、虫、草害的防治要统筹好成本和效益的关系。
十、适时机收
高油大豆对收获期要求很严格,特别强调收获的及时性。
联合收割机收获的适期:当叶和叶柄全部落尽,豆秆、豆荚均呈现出本品种原色,茎秆韧度好,不易折断,豆粒水分下降到20%~25%,豆株摇铃时及时收获。
机械收获不能过早,以免水分大,籽粒脱不干净。
(作者联系地址: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江南百西小区3-7栋1单元602 邮编:138000)
高油大豆品种要求粗脂肪含量在22%以上,兼顾蛋白质含量。
除脂肪含量外,还需要考虑下列规律:
1. 结荚习性
①在无霜期较长、土壤肥力高、雨量充沛的地区,宜选用有限结荚习性或秆强、耐肥的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②中上等的土壤肥力和雨水条件,大面积机械化生产,以选用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为主,可部分种植秆强抗倒的无限结荚习性品种;③在无霜期较短、土壤和降雨条件中等以下或有轻度盐碱的地区,适合种植植株高大繁茂、分枝较多的无限结荚习性品种;④对于创造大豆超高产来说,亚有限性结荚习性品种好于有限结荚习性品种。
2. 籽粒大小
①一般大粒品种(百粒重20克以上)对土壤肥力和降雨条件要求较高,一般粒越大对水肥条件要求越严格;②小粒品种(百粒重15克以下)一般具有抗旱、耐瘠、耐盐碱、稳产性好的特性;③中粒品种(百粒重15~20克)生态适应性介于大、小粒品种之间。
中等以上水肥条件,可选百粒重在18~22克的品种。
3. 叶形
①肥水充足的条件下可选用丰产潜力较大的长叶、小叶品种;②土壤瘠薄、干旱的条件下一般选用比较稳产的圆叶品种;③中上等肥水条件的大面积生产田,一般选用叶片大小中等的品种。
长叶品种多4粒荚,还有少量5粒荚,田间群体透光性好,有利于密植高产;圆叶品种则以2~3粒荚为主。荚粒数受品种的遗传控制,相当稳定,生产上的外界因素对其影响很小,但每荚粒数不是高产的决定因素,所以选择品种时要优先考虑株高、节数、荚数,在此基础上再参考每荚粒数。
4. 地力
①条件优越、管理水平高的地块应选用熟期稍长、株高中等(≥91厘米为高秆、61~80厘米为中秆、≤40厘米为矮秆)、主茎粗壮、耐肥抗倒、籽粒大、叶片透光性好的品种;②排水良好的河套地、二洼地要选用耐肥水、秆强的高产品种。
5. 光照
大豆在我国分布很广,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但大豆对光照长短的反应非常敏感,具体到每一个品种的适种范围却很窄,这点在引种时要引起足够重视,一般同一品种南北引种纬度不宜超过1度。
6. 机械化
大面积机械化生产,应选用株高中等、主茎发达、分枝少、抗倒伏、不易炸荚、籽粒不易破碎、结荚高度10厘米以上的品种。
7. 生育期
要改变大豆产量与生育期呈正相关的观念。早熟品种适当加大密度,采用标准化的栽培技术措施,其产量并不亚于晚熟品种。
总之,秆强、节间短、荚密、小叶、少分枝且适于密植的品种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切高产的措施,基本上都是高油大豆优质的措施。
二、地块和茬口安排
1. 地块选择
大豆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各种土壤均可栽培,还可作为新垦荒地的先锋作物种植。但大豆对土壤酸碱度较为敏感,适宜的土壤pH值为6~8;耐盐度中等;不耐涝,种植田块须排水通畅。
2. 轮作倒茬
高油大豆对前作要求不严格。但以玉米茬最好,有助于提高油分;其次是谷子、马铃薯、水稻、小麦和高粱;甜菜、荞麦较差。为预防菌核病,切忌在向日葵茬种大豆。
大豆是最典型的忌重迎茬作物。迎茬危害相对轻于重茬。所以实在倒不开茬口时,尽量种迎茬,不种重茬。土壤肥沃的平川地或二洼地可以重茬一二年,但风砂干旱地、岗坡地和胞囊线虫病发生重的地块应杜绝重茬种植。
解决重迎茬危害的根本办法就是轮作换茬;控制其危害最经济、简便和安全的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特别是抗根部病害的品种,如抗胞囊线虫病、抗根腐病。
三、耕整地
最好在秋季及早进行深松或深耕翻,耕翻深度20~22厘米,深松深度25~35厘米,但土壤水分较少的易旱地、旱岗地和跑风地不宜深耕(松),耕层浅或墒情不好的不宜一次过深,以免起大块,土壤架空。耕前铺施农家肥,每公顷用量20吨以上。深松和旋耕结合,然后做垄、镇压(压后垄高18厘米),达到待播状态。或用联合耕播机垄底深松、深施化肥、打垄、镇压秋季一次完成,垄底深松深度达耕层以下8~12厘米,深松带宽度8~10厘米为宜,不能太宽。
四、种子处理
1. 机械精选种子
用精选机精选,然后过6毫米和8毫米孔径两遍筛子,选留中间粒。病斑粒较多的要人工手选,要求病斑粒<2%。
2. 发芽试验
浸泡3~5小时后,保持20℃进行催芽,发芽率要求≥95%。
3. 晒种
一般晒2~3天即可,防止中午强光晒爆种皮,晒后降温装袋。
4. 包衣或拌种
①防治豆根蛇潜蝇、二条叶甲、蒙古灰象甲、黑绒金龟甲、地下害虫、根腐病、灰斑病和胞囊线虫病:用35%多·克·福种衣剂(克百威含量必须达到10%)包衣。
②根瘤菌接种:多年不种大豆的地块,需接种根瘤菌剂。混配菌种比单一菌种适用的品种范围广、接种效果好。
拌种在播种的前一天或当天进行,尽快播完。不论拌种还是播种过程都要做遮光处理。豆种接种根瘤菌剂后,不能再拌杀菌或杀虫剂。
五、播种技术
1. 播种时间的掌握
适期早种,当土壤表层5厘米深地温稳定通过7~8℃时即可播种,吉林省在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
2. 足墒下种
大豆发芽出苗需水较多,对土壤墒情要求十分严格,最适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5%。要抓住地温回升的有利时机抢墒播种。
3. 分层施肥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大面积生产田,底肥一般可参照N∶P2O5∶K2O=1∶(1.2~1.5) ∶(0.5~0.8)的比例施用,每公顷底肥施用量225~300千克,配施硼砂、硫酸锌、硫酸锰等,每公顷施用量分别为8~10千克、15~20千克、20~30千克。 化肥分两层施在每垄两行苗的中间线上,两行苗共用一条施肥带。第一层施在种下4~5厘米部位,占肥量的30%~40%;第二层施于种下10~15厘米部位(深松33厘米以上的高额丰产田,可施于种下18~20厘米),占肥量的60%~70%。如果肥量较少,第二层施在种下8~10厘米部位即可。
4. 播种技术
垄上双条精播、分层施肥、覆土、镇压由联合播种机一次完成,行距12厘米,覆土厚度以镇压后3~5厘米为宜,按计划密度的10%增量下种。
六、合理密植
大豆是自身发育调节能力较强的作物,适宜种植的密度弹性较大,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大豆产量相当稳定,大体处在同一个产量水平上。一般分枝性强的品种适宜密度范围宽,分枝性弱的则较窄,生育期长的品种适宜密度范围也大于生育期短的品种。但一般生产上取适宜密度范围的中间值比较稳妥,上下极值存在风险。
确定合理密度的原则:无霜期长、水肥条件好的地区和生育期长的植株高大繁茂、分枝型的品种宜稀,土壤肥力低、生育期短、株型紧凑(植株较矮、分枝收敛、主茎型、叶片窄小)的品种宜密;肥水条件好而光照条件差的宜稀。机械收获宜适当加大密度,以减少分枝,抬高底荚高度。
东北地区从北到南,大豆生育期逐渐增长,个体生长量逐渐增大,每公顷适宜的密度分别为:黑龙江省30万~40万株,部分品种可达60万株;吉林省18万~22万株;辽宁省15万~18万株。
七、播后化学除草
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不能晚于大豆出苗前7天施药,否则易产生药害。
八、田间管理
大豆幼苗对低温的抗性较强。子叶期遇霜冻,只要心叶没冻死,子叶节上还能发出新芽,但大豆真叶出现后抗寒力即减弱。
1. 中耕
真叶展平至第二复叶出现前进行垄沟深松,即第一次中耕,深度一般为20~25厘米(耕层以下10~15厘米),深松带宽度8~10厘米,不得起大块;第二次中耕在分枝期进行,趟碰头土盖住苗眼杂草;第三次中耕在初花期(“插墒”前)结合追肥进行培土,以防止后期倒伏,培土厚度4~5厘米,低于第一复叶节,标准垄高16~18厘米,不要培成尖垄。
2. 追肥
一般在开花初期结合中耕培土每公顷追施尿素40~75千克,施肥量视植株长势而异。高肥力或施肥较多的地块不宜追施氮肥,以免引起倒伏。大豆开花初期追施氮肥是国内外公认的增产措施。
3. 灌溉
大豆是需水量较大的作物。
大豆幼苗期:较耐旱、需水量很少,应适当蹲苗,促进根系下扎。
分枝期:花芽开始分化,需水量开始增加,可适量浇小水,土壤水分宜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70%。
结荚、鼓粒期:缺水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盛花结荚和鼓粒初期是大豆灌溉的最关键时期,盛花后灌溉又比盛花前灌溉重要,鼓粒期缺水比花期缺水影响更严重。
大豆的需水临界期长达两个多月,所以大豆从开花、结荚到鼓粒中期土壤水分应持续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5%。正午叶柄下垂,傍晚能恢复正常时表示缺水,需要灌溉,且不要等植株萎蔫时再浇救命水。每次灌水量为30~40毫米(300~400吨/公顷),灌溉深度至少要达到40厘米深,采用喷灌时,喷灌强度应小于土壤入渗速度。虽然鼓粒中期以后需水量渐减,但却对水分反应更加敏感,此时东北大豆主产区一般处于降雨高峰期之后的8月中旬~9月上旬,往往出现“秋吊”(秋旱),因此要注意适时适量灌溉,可隔沟或轮沟灌溉;大豆叶片开始变黄趋于成熟时,要求土壤水分不高,但也不能过于干旱,否则易早衰,此时土壤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左右。
大豆的耐涝性不强,强调灌溉的同时,雨季还应注意排涝。
4. 叶面喷肥
①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每公顷用尿素10千克 磷酸二氢钾2.5千克,对水500~750千克喷施,并根据缺素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加入微肥:钼酸铵浓度0.03%~0.05%、硫酸亚铁浓度0.4%~0.6%、硼砂浓度0.1%~0.2%、硫酸锌浓度0.2%~0.3%、硫酸镁浓度0.05%~0.08%。喷施时期:初花期已经追施过尿素的,宜在盛花期至终花期喷施第一次,鼓粒期再喷一次;初花期未追施尿素的,从初花期开始喷第一次,盛花期和鼓粒期再喷两次。喷肥要求空气湿润,在傍晚进行,以防灼伤叶片,可结合喷施农药一起进行,但磷酸二氢钾不宜与酸性农药混用。
②7月中旬,发现有徒长趋势的,可喷施浓度为0.125%~0.25%(浓度超过0.25%会出现药害)矮壮素矮壮茎秆,不能与碱性农药、肥料混合,喷后6小时遇雨需减半浓度重喷。
九、病、虫、草害防治
防治措施主要有:选用抗病虫或耐病虫的品种、与非寄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和化学防治。其中的根本措施是选用抗病虫品种,下面仅介绍化学防治方法。
1. 真菌病害
①根腐病。a.种衣剂包衣:100千克种子用10%咯菌腈悬浮种衣剂50~100毫升包衣;b.苗期发病初期,用10%氰霜唑悬浮剂1000~2000倍液喷施,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
②菌核病。a.发病初期,每公顷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1.5千克对水喷施;b.大豆2~3片复叶期,每公顷用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5千克 米醋1.5升对水喷施;c.不与向日葵连茬或邻种。
③灰斑病。a.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4%加适量水调成药液进行拌种;b.在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要求盛花至结荚初期必喷1次。
④霜霉病、紫斑病。a.用35%甲霜灵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3%加适量水调成药液进行拌种;b.发病初期,可选用58%甲霜·锰锌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喷施。 2. 细菌病害
细菌性斑点病:a.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4%加适量水调成药液进行拌种;b.发病初期,可选用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施。
3. 病毒病害
大豆花叶病毒病:一般用药剂防治不经济且效果差,根本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的无毒良种。
4. 线虫病害
大豆胞囊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a.种衣剂包衣;b.每公顷用10%苯线磷颗粒剂30~60千克,播种时随化肥施入。
5. 蛀荚害虫
大豆食心虫:a.长势一般的田块,在成虫盛发期,每公顷用5.7%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0~600毫升对水喷施;b.长势好、封行好的田块(如果封行不好,则敌敌畏易挥发,效果不好),在8月初成虫盛发期(成虫盛发期表现为,下午4时后,豆田大量蛾子交尾打团飞翔,尤以日落前1小时活动最盛)用敌敌畏熏蒸成虫,具体方法是,每公顷用80%敌敌畏原液2千克浸泡600~750根(块)去皮的玉米秸或玉米穗轴,均匀插入田间,高度约为豆株高度的1/3,晴天高温时该法效果较好。高粱对敌敌畏的气味很敏感,高粱田附近不宜使用;c.食心虫产卵高峰期(8月上旬)释放赤眼蜂,每公顷放蜂30万~45万头。
6. 吸汁害虫
大豆蚜虫、红蜘蛛:每公顷用1.8%阿维菌素乳油150毫升对水喷施,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300克对水喷施,或40%乐果乳油10倍液超低量喷施。
7. 食叶害虫
①鳞翅目害虫——大豆卷叶螟、草地螟:喷药防治同大豆食心虫。
②鞘翅目害虫——二条叶甲、蒙古灰象甲、黑绒金龟甲:a.折取杨、柳、榆树的鲜嫩枝条,每公顷需225~300枝,均匀插入田间诱集害虫,待害虫集聚后,用喷雾器往树枝叶和虫体上喷洒辛硫磷或敌敌畏的较浓溶液集中消灭,枝条需1~2天更换1次;b.可选用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喷施防治成虫。
8. 根部害虫
豆根蛇潜蝇:a.种衣剂包衣或拌种;b.在成虫盛发期,用10%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每公顷用1.8%阿维菌素乳油450~900毫升对水喷施。
9. 寄生性杂草
菟丝子:a.点片危害时,菟丝子和被危害的植株一并连根拔除晒干烧毁,田间不要残留任何菟丝子断茎,在开花结实前越早处理越好;b.大豆播后苗前可用有效成分为960克/升的精异丙甲草胺乳油、48%甲草胺乳油等除草剂防除。
化学防治时要注意轮换用药,成株期每公顷对水600~900千克,植株较小时减至400千克左右。杀菌剂最好连续喷施2~3次,每次间隔7~10天。
规模化的高油大豆生产,病、虫、草害的防治要统筹好成本和效益的关系。
十、适时机收
高油大豆对收获期要求很严格,特别强调收获的及时性。
联合收割机收获的适期:当叶和叶柄全部落尽,豆秆、豆荚均呈现出本品种原色,茎秆韧度好,不易折断,豆粒水分下降到20%~25%,豆株摇铃时及时收获。
机械收获不能过早,以免水分大,籽粒脱不干净。
(作者联系地址: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江南百西小区3-7栋1单元602 邮编:1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