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羞耻感泥潭的高二女生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称“垃圾”的学霸
  晓娅今年17岁,是上海某中学的高二女生。她学习成绩拔尖儿,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眼中的“学霸”,班主任甚至对外声称,晓娅是明年上海高考状元的有力争夺者。但是高二下半学期,晓娅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抑郁症状,失眠得很厉害,几乎无法学习。晓娅的妈妈杨女士慌了神,带女儿看了几位精神科医生,效果都不理想。在病友的推荐下,她们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
  我和杨女士首先单独交谈。她告诉我,晓娅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不黏人,不哭闹,在小朋友中人缘很好。上学后,晓娅是班里最守纪律的一个,学习成绩始终保持领先。“或许是小时候太让我省心了吧,现在突然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让我手足无措。”杨女士唉声叹气地说。
  晓娅的抑郁症状是从高二文理分科时开始出现的。晓娅对历史感兴趣,希望将来做一个于丹那样的历史学家,于是主动报了文科。班主任很吃惊,连着几天做晓娅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改报理科。班主任说:“学文科有什么前途呀?就业很麻烦的。你看咱班都谁报的文科?都是学不好数理化的中等生和什么都不行的差等生。你成绩那么好,又不偏科,为什么自暴自弃?”晓娅弄不明白,为什么学文科就是自暴自弃?她回家跟父母商量,父母也力主她学理科,因为理科就业更容易一些。
  思来想去,晓娅决定听自己的,瞒着父母,坚持报了文科。见木已成舟,晓娅的父母非常失望,天天在家数落晓娅,骂晓娅自甘堕落、误入歧途,越骂越难听。晓娅经常独自落泪,渐渐对自己的任性后悔起来。
  晓娅所在的学校,重理轻文之风盛行。坐在文科班的教室里,晓娅差不多天天被老师盯着看。“你怎么会坐在这里?厌学了?”“堂堂学霸学文科,学校的耻辱啊!”“多好一个尖子生,就这么废了!”类似的话让晓娅非常难受,她觉得自己就像一块遭人嫌弃的抹布。有一次,物理老师在走廊里碰上她,说:“晓娅,如果你愿意,我可以找校长,帮你改志愿,回理科班上课。”晓娅的脸涨得通红,哭着喊道:“你们有完没完?我就是一堆垃圾,忘了我吧!”说完就跑开了。从那以后,她不再与人说话,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也假装没听见。同学们都说,晓娅得了精神病,没人敢和她打招呼,见面都躲着走。上个月,晓娅连着4天失眠,白天在教室里打盹儿,大声说梦话,被叫醒了就哭,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垃圾,一群绿头苍蝇正在吃她。
  杨女士告诉我:“我带孩子看了好几个有名的精神科医生,也吃了不少药,可是孩子吃了药就睡觉,醒了没精打采,死活不去学校上课。眼看就要进入高考总复习了,再这样下去,这孩子真的就废了!我听人说,如果是心理疾病,光吃药是没用的,必须进行心理疏导,您一定要救救她!”
  接下来,我与晓娅深谈了两个小时,基本摸清了她的病情。我判断,她是由于过强的羞耻感引发的应激性抑郁症。心理量表测试证明我的诊断是正确的。
  羞耻感从何而来
  “羞耻感?小小年纪哪来的羞耻感?她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杨女士对诊断结果大惑不解,胡乱猜测。
  我告诉杨女士,羞耻感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过于强烈就会成为强大的破坏力,能使我们丧失对自己的同情心。心理学研究认为,羞耻感的成分非常复杂,包含自卑感、敏感的自我意识、愤怒、被压抑感以及恐惧感。强烈的羞耻体验往往包含两种感觉,一是异常感,二是自卑、自我缺陷感。见杨女士听得似懂非懂,我通俗地解释:“通常情况下,羞耻感可以这样描述:如果别人发现了我的缺点,他们会讥笑我,对我感到愤怒并排斥我。从这一点上说,羞耻感是丧失认同感的极端表现。”
  杨女士说:“有羞耻感好像也没什么奇怪的吧?我就经常有这种感觉。”
  我说:“羞耻感很常见,只要不那么强烈,不会有负面影响。会对我们心理造成恶劣影响的羞耻感主要有三种:第一,躯体羞耻感。比如有些人得了痔疮不肯就医,有些人感觉自己肥胖不敢照镜子,有些人为了外表的完美不停地做整形手术,等等。第二,能力羞耻感。比如有些孩子害怕考试失败,装病不上考场,有些孩子因为自己口吃,对老师的课堂提问提心吊胆,等等。第三,人际羞耻感。有人际羞耻感的人,会对他人的批评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冲突过度敏感、生气、恼怒,也容易屈服。这样的人不喜欢被批评,更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弱点,因为他害怕别人意识到他的弱点会轻视他,认为他软弱无能。说到晓娅,在学文科还是学理科这个问题上,她与老师、父母有了分歧,她坚持自己的选择,被老师和父母两面夹击,轮番数落、使她逐渐丧失了自我主张,认同了长辈们的心理投射,觉得学文科是件羞耻的事。当这种情绪失去控制,问题就出现了。”
  “就为这事,至于吗?”杨女士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女儿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我说:“当晓娅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成了别人品评、判断的对象,而且这种品评和判断是负面的,羞耻感不仅会使她感到自卑、软弱、糟糕透顶,还会让她体验到某种威胁感。试想,以前喜欢她的老师都用鄙夷的目光看她,父母天天骂她,同学们纷纷疏远她,她会多么孤独,多么痛苦。尤其是,晓娅以前是广受欢迎的,是被老师和父母寄托希望的,落到如此不堪的境地,反差如此大,对于一个17岁的女孩子来说是多么严峻的考验。”我告诉杨女士,“从心理测试的结果看,晓娅的自我评价很低,这与她经常称自己是垃圾是一致的,说明她缺乏自信。我怀疑,晓娅的羞耻感突然失控可能还另有原因。通常情况下,孩子的羞耻感与童年的经历有关。”
  杨女士若有所悟地点着头,边回忆边说:“我怀孕的时候,老公一门心思想要个儿子,还在家里烧香拜佛,让上苍赐他一个延续香火的男丁,可是生下来还是一个丫头!老公和婆婆都嫌弃她,连我也横遭白眼。晓娅渐渐长大了,她爸爸对她说话还是没好气,奶奶更是不和她说话。后来她学习成绩好,爸爸和奶奶才对她好一点。我以为这事算过去了,难道小小孩子会记仇?”
  我说:“不是记仇,而是旧伤未愈。看来,晓娅不仅有强烈的人际羞耻感,还长期生活在躯体羞耻感之中。身为女孩,过错不在她,其实根本不能算是过错,但长辈的嫌弃让她饱受羞耻感的折磨;选择文科,是她的个人意愿,老师和家长本不该干涉,却让她陷入痛苦之中。总的说来,晓娅是无辜的,这与她犯了错误而感到羞耻的性质完全不同。她想不通,无法在意识里形成正常的逻辑,所以她的潜意识不接受,于是出现生理反应,而最直接的潜意识反抗就是失眠。”   杨女士问:“这种羞耻感过强的病例,多见吗?”
  我说:“很常见。事实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与羞耻感有关。有些精神科临床医生把这类患者称为对社会过度敏感的精神病患者,因为他们的大脑被各种不必要的羞耻感、负罪感和自我意识所占据,于是为自己的外表、父母、家庭、汽车等感到羞耻。在这些羞耻背后所隐藏的,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强调竞争的群体无意识。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经常会说:‘你应为你自己感到脸红!’孩子赛跑得了第二名,父母会说:‘为什么不得第一名?第二名意味着失败,失败就是羞耻!’类似的羞耻和抱怨达到了荒唐可笑的程度,而羞耻感具有传染性,即因A感到羞耻,羞耻感会转向B,甚至C。有的女生居然为自己的鼻梁不够高而感到羞耻,还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近视度数不够高而自惭形秽,因为这证明他学习不够用功。孩子心中的羞耻感通常会延续很长时间,因为孩子还没有建立是非观,还没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很容易受父母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小学生羞耻感过强的病例较多就不足为奇了。”我强调,“强烈的羞耻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如果不及早干预,会对他的一生造成破坏性影响,长久的羞耻感会让孩子自我封闭、易怒,甚至出现暴力倾向。”
  如何摆脱羞耻感
  杨女士问:“您快说说,怎样才能帮孩子摆脱羞耻感呢?”
  “让孩子真正受伤害的并不是羞耻感,而是父母无法帮助孩子从羞耻感中复原过来。”我告诉杨女士,针对羞耻感过强的心理辅导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搞清到底为什么而羞耻。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引以为羞的可能是身体的某个部位长得不理想,可能是某次考试失败,也可能是人际关系不佳,或者纯粹是自己的幻想。
  第二步,倾诉和交流。同病相怜,相似的经历会引起更多共鸣,更容易沟通,因此,创造机会,让有相同经历的人在一起聊聊自己羞耻感的由来,会对患者释放心理压力大有好处。当患者向他信任的人倾诉羞耻的苦恼后,就会发现心情一下子轻松了很多,羞耻感似乎也不那么可怕了。
  第三步,设想后果。未知导致恐惧,很多时候,人们对未知根本没有细想,更没有理性分析,只是自己吓自己。当知道自己感到羞耻的事物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时,恐惧感会自然消失,羞耻感也就不复存在了。
  杨女士同意了我的心理辅导方案。在接下来的4周里,我对晓娅进行了6次心理辅导,每次引导她思考一个问题。
  第一次辅导,我问晓娅:“羞耻感是你自己的感觉,还是其他人的感觉?”引导她逐渐意识到,学文科是她自己的理智选择,焦虑和担心是别人的事,别人把焦虑和担忧投射给她,她完全可以不认同。“也就是说,别人的羞耻感不该成为你的羞耻感,即使他们是为你好,他们是你的亲人。”我说。
  第二次辅导,我问晓娅:“你的羞耻感是否源自他人的评判?”晓娅马上点头肯定。我告诉她:“别人的评判可以听,但只能当作参考,毕竟他们不是你,如果对方是长辈,还可能存在观念差异。你要相信自己不会令家人蒙羞,不会令老师失望,更不会伤害他们,你完全有权做自己喜欢的事。”
  第三次辅导,我问晓娅:“只有你一个人有这种羞耻感吗?”晓娅说,文科班的同学都为自己是文科生而抬不起头。我说:“那你还有什么害怕的?学文科的学生,全国每年有好几百万呢,你多和班上的同学交流交流,共同对抗看不起文科生的偏见,奋发学习,压力不是转换成动力了吗?”晓娅马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
  第四次辅导,我让晓娅思考一道题:羞耻感和自卑感有联系吗?晓娅说:“当然有联系,一羞耻就自卑,特别瞧不起自己,好像自己变成了下等人似的。”我告诉她:“正常的羞耻感对人没有负面影响,但要让它赶紧过去,更不能让它转化成自卑感,否则,别人的偏见不是预言成真了吗?事实上,我知道不少文科生正是在别人的负面评价中自甘堕落的,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晓娅使劲摇头。
  第五次辅导,我问晓娅:“感到羞耻的时候,你会安慰自己吗?”晓娅说:“哭算不算?我只会哭。”我说:“你可以哭,但是哭只是宣泄,不是安慰。最好的自我安慰法,是做三次深呼吸,把手放在与文科生有关的物品上,比如历史课本,在心里说:‘我是文科生,我以此为荣。我要走属于我的人生之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你缓解羞耻感带来的心理压力。”晓娅反复练习,后来告诉我这种安慰非常管用。
  第六次辅导,我问晓娅:“羞耻的反义词是什么?”晓娅想了想,回答:“骄傲。”我夸奖道:“真聪明!现在让你的思想来个180度大转弯——羞耻的反面是骄傲,那就想想自己感到骄傲的方面,比如你是大家公认的学霸,你人缘好,老师不断为你惋惜恰恰说明你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很重,父母总是数落你证明他们爱你,你值得为此感到骄傲。这样做,你会有引以为荣的美好感觉。”
  经过一个月的心理辅导,晓娅完全恢复正常,再也不失眠了。在最近的期中考试中得了年级第一名。杨女士在电话里告诉我:“昨天我去学校开家长会,新来的班主任对我说,明年高考,晓娅是上海文科状元的有力争夺者!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的话了,我和晓娅都非常开心!”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的孩子很少出现开学恐惧,因为兴趣教育模式让他们很乐意上学。澳大利亚实行的是兴趣教育,学生在上中小学的时候就可以像大学那样选课,没有固定班级。如果对音乐感兴趣,今天可以选音乐课;如果一些同学这段时间对英语或者文学感兴趣,则可以选语言课。学生假期里作业较少,尤其是小学生,他们觉得跟老师、小朋友们一起玩很开心,都盼着开学。  少数学生出现开学恐惧倾向,澳大利亚家长就用悬赏式鼓励帮助孩子克服。孩子
Italian animal rights campaigners are urging Pope Benedict to stop wearing ermine on his hats and robes,appealing to his reputation as a cat lover.The Italian Association for Defense of Animals and th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日前公布的学生课堂纪律评估报告显示,在接受评估的38个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哈萨克斯坦、中国上海、中国香港、罗马尼亚、韩国、阿塞拜疆、泰国、阿尔巴尼亚、俄罗斯名列前10名,亚洲国家和地区占了7个名额,其他3个则是东欧国家。那么,在英美等教育发达国家,学生的课堂纪律究竟怎样呢?他们真的不重视课堂纪律吗?为了维护必要的课堂纪律,他们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编者    澳大
——又是一年毕业季,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被各种毕业照、毕业感言刷屏了,各学校的校长你方唱罢我登场,汗流浃背的为学生拨流苏,饱含深情地说着一堆掏心窝子的话,祝愿学生都能飞黄腾达,引得学生热泪盈眶。  但是,有一位校长的做法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特别关注:安庆师大的校长却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鞠躬致歉,道歉的原因包括:图书馆座位太少,一座难求;食堂饭菜凉,不可口;住宿条件差,过于拥挤等。  话说,这位校长说
有人说,孩子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长大的。此话颇有道理,不过,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让家长漠视孩子犯错误,而是要把孩子所犯错误看成宝贵信息,及时反省,找出家庭教育的不足,因为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家长的过失造成的,只有当家长修正了自己的不当教养方式,孩子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遗憾的是,这个道理不是所有家长都认同,有的家长甚至讽之为“孩子有病,家长吃药”。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顾连军先生
1、Globe:即Boston Globe,《波士顿环球报》,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大都会报纸,最近因为经营不善传出降薪等不利消息;reel:(受到打击而)站立不稳,摇晃;elitlsm:杰出人物统治论,高人-等的优越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
父母情绪如气候  曹克勤(8岁女孩的爸爸):有一个问题我总是搞不明白:究竟什么样的家庭能养出优秀的孩子?我注意观察过,女儿的优秀同学中,有的家家境殷实,有的家经济拮据;有的家是书香门第,有的家连书架都没有,完全找不到规律。不是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吗?家庭环境究竟指的是什么?  顾春燕(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教授):家庭环境是儿童发展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环境,它包括物质和心理两个方面。物质环
【杨雄简介】  1957年11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波人。法学博士,研究员。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体系”首席专家,“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研究”获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12年优秀成果一等奖。  杨雄先生是青少年
孩子“以我为中心”  问:一天,我问儿子:“你有几个哥哥?”他回答:“大姨家有一个,舅舅家有一个,我有两个哥哥。”见孩子回答得非常好,我就换了一个角度问:“那大姨家的哥哥有几个弟弟?”孩子无论如何也回答不上来。当时,我感到奇怪,后来发现儿子考虑问题时,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如果留心观察,处处可见。  宋晓英  答:这种思维特点,家长如果不加以引导,孩子会慢慢形成“人人为
想家的外地女孩  小齐,今年15岁,是珠海市香洲区一所寄宿制中学的高一女生,因出现严重的恐惧和焦虑情绪,无法正常学习,在其班主任薛老师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这孩子哪儿都好,就是太想家了。”单独沟通时,薛老师向我介绍情况。原来,小齐来自农村,凭借出色的中考成绩被现在就读的中学录取。入学摸底考试,小齐取得了年级第12名的好成绩,被老师们寄予厚望。“孩子进城读书,就读的还是珠海市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