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宁:杰出词学大家闻世护书英雄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dov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丁宁非彼丁玲
  听到丁宁,人们总以为就是丁玲。殊不知彼丁玲更多的是因为政治因素受到世人关注,而此丁宁早在23岁时,即以“江南才女”闻名于世。
  丁宁自幼聪慧非常。6岁时在私塾外嬉戏,先生把她叫进来,罚她对对子。出上联“皮脸鬼”,她俏皮地对“肉头人”,嘲笑先生大腹便便。
  大家不知道,丁宁还是文武双全的奇侠女。她曾师从武术名家刘声如,学习过八卦掌和剑术。据说有次她本人乘坐人力车,遇到对面有小汽车撞来,情急间,她立马像燕子似的从人力车上飞了出去,躲过了一劫。
  丁宁自幼酷爱诗词。9岁诵唐诗,12岁已积稿盈寸。23岁又拜扬州著名词家戴筑尧为师。她的诗词结集,应不迟于1938年,早先油印本即有三种。1985年8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还轩词》,在4卷204阕外,又增收6阕。2012年1月,复有黄山书社印行《还轩词》,是为最全最新的版本。丁宁的词主要是继承了南宋婉约派的传统和清代常州派的余绪,并加创造,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基本特点是:格律严谨,感情深挚,词醇意远,悱恻动人。她用典故虽古奥却贴切,被文学评论家称为“20世纪三大著名女词人之一”。
  还在幼年时,丁宁即由父母包办许配一黄姓富室子弟。一位琴棋书诗的才女,就在16岁时与一个吃喝嫖赌的浪荡公子拜了天地。婚后谈不上什么感情还备受虐待,幸而生一女,有所寄托。不料女儿夭折,丁宁“柔肠已断泪难枯”,旋即提出离婚。那时离婚谈何容易,她的养母始终不答应,后来请了亲族中人,要她在亡父灵前跪着发誓永不再嫁,才准离婚。她被迫照办,毅然离婚。从此,孤寂一生。
  丁宁离婚后常于南京、上海谋生,自食其力。1938年奉养母避居上海,不久养母去世即伶仃一人,流连上海。1941年,她开始从事图书馆工作,在南京私立泽存书库任编目员,从此与图书馆结了终生缘。1953年,丁宁被分配到安徽省图书馆工作。她主持组织了对省馆30万册古籍的整理、分类、编目工作。后来一直在古籍部工作,成为古籍目录学家。丁宁学识渊博,古文化根基深厚,有《师友渊源录》《室名别号索引补编》《还轩词存》三本专著问世。1976年,丁宁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从我认识的丁宁说起
  我自幼即爱看书,因而有缘与原省图书馆的古籍专家丁宁相识。我是学地质干地质的,但对文史哲很有兴趣,也热爱传统文化。记得一次去省图书馆借书,见一老妪与老叟在纵谈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究竟是何人所作时,那位老妪侃侃而谈,颇有点阳刚之气,引人注目。后来有人告诉我,那是丁宁,学问很深,过目不忘,与丈夫离婚后单身生活。
  1974年,所谓“批林批孔”运动开始,不知怎的,我们单位四人(两男两女)同去省馆翻查当时尊为“法家”之一的武则天的诗,我则想趁机去查一下《考工记》中有关古代科技史的资料。那时古籍部已是“铁匠把着门”,锁了。我们只得先到丁宁家去找。她的“家”就在省图书馆旁边,一间东倒西歪屋,堆满古旧书。屋子里黑黝黝的,倒是有三只大黑猫,笑眯眯地向我们致欢迎词。这就是她驯养的神奇的“孝猫”,有很多故事,但那是后来才知道的。
  当时,丁宁打开尘封的古书库,很快地找到线装的《全唐诗》,并告知我们要查的武则天的诗在何卷何册。我翻开看了共有36首属于武则天名下的诗,看看题目和诗句都似御制的,即文人代笔的,没有什么“法家”思想,也没有什么诗味。倒是有一首像是《今古奇观》中用来描述武则天大发帝威的“花需连夜发,莫待晓风催”也在其列。后来我又匆匆查看了《考工记》的一些篇章,丁宁也随口告知出处。使得我们同行者莫不目瞪口呆,惊叹佩服,啧啧称赞她:真是活字典、活目录。
  一生清贫,唯有“孝猫”相伴
  丁宁品德高尚,公而忘私,堪为楷模。她来安徽后,先后两次将自己在扬州的房产和红木家具无偿地捐献给扬州市图书馆。随后又把她珍藏的古籍,捐献十几部以补充安徽省图书馆所缺的库藏。她死后遗留的少量古书也留赠给了图书馆。
  她一生清贫淡泊。在1963年以前,她的工资每月仅50多元,临终前,也仅每月70元。她的衣食极为清寒,床上用的是多年的旧式印花被单。她还要喂猫,又要请保姆。尽管如此,她还挤出钱来帮助馆里生活更困难的同志。晚年入不敷出,只得卖出仅存的少量图书来交房租,却从来不向公家伸手。如遇友人和学生送点食物给她,她不是送还,就是加倍买东西回送,以致后来人家不敢送东西给她。
  丁宁特别爱猫,与猫终生相伴。她养猫,起因为“公”。当时省图书馆书库条件差,为防止老鼠咬书,她很早就開始养猫。她作的词《浣溪沙·爱猫黑宝》中吟道:“耄耋依稀似画猫,随裾绕膝不须呼,牡丹午阴胜蓬壶。不独称儿还道老,允堪为将莫云奴,赖他勤护五车书。”(词中“耄耋”指老猫,“奴”也指猫。)
  她养的猫三代同堂,个体大。我们那次去她家即见三头大黑猫,跳来跳去,跟人很是亲热。她在家与猫形影不离,与猫同桌吃饭时,一人一猫各一碟,各吃各的,互不侵犯。除“四害”卫生运动时,猫捉得老鼠时先交她剪去尾巴再吃鼠,以使主人交尾巴上报灭鼠数。
  她的猫通灵性,还有更奇特的故事。“大跃进”年代,粮食不够吃,丁宁有时只吃莴笋叶,猫也跟着吃。眼看主人伙食太差,食无鱼,猫在捕鼠外开始搞“副业”——捕鱼。她家离逍遥津公园很近,猫就跑到公园湖中用尾巴诱捕鲜鱼,捕到鱼后,再将鱼运回送给主人。丁宁一见大喜,烹调后分给猫吃,猫不食鱼肉,等主人吃剩下的鱼刺,足矣。如是捕鱼献主的义举持续了好一阵,直至经济好转时,才停止。丁宁睡时与猫同床,生病时猫坐床头,为她守护。
  对此奇猫,有的称为“孝猫”,有的称为“义猫”。传闻一方,叹为“今古奇观”。
  三次护书的英勇行为
  丁宁一生酷爱读书,她三次舍生忘死保护古籍善本图书,抢救、保护住苏皖两省许多珍贵的古籍遗产,是一位赤心孤胆的“护书英雄”。
  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丁宁在南京私立泽存图书馆任编目员、特藏员。1945年抗战胜利,该馆馆长陈群自杀。临死前,陈群遗嘱将馆藏40余万册图书(含大量珍本、善本图书)全部捐献给中央图书馆(后为南京图书馆)。此工程量极大,丁宁积极协助,圆满完成任务。
  1949年春,解放大军挥师渡江,国民党政府行将撤出南京。那时也曾有国民党要员与兵痞企图劫掠善本图书,偷运台湾;丁宁又挺身而出,力保图书不受损失,南京解放后无损地移交人民政府。
  1966年“文革”狂风骤起,红卫兵“扫四旧”,省图古籍部成了猎物,面临灭顶之灾。当时,他们勒令64岁的丁宁交出书库钥匙,遭到拒绝。于是又逼着一个馆领导指令丁宁交出钥匙。人们不曾想到,一个平时温文尔雅,并且多少有点谨小慎微的老人,此刻一反常态,突然怒斥红卫兵:“什么?要我交出钥匙?你们不是要扫四旧吗?我家里有的是四旧……”图书馆的30万册古籍安然无恙了。原省图书馆副馆长徐英平同志曾说过:“丁老是我们图书馆的护书英雄。”
  新发现丁宁的佚词
  正当我在邮局寄《还轩词》给朋友时,不期而遇了收藏家朱昌文先生,他告诉我他收藏了许多丁宁的佚词,以及丁宁和词学大家龙榆生的往来书信。承蒙他发来四首丁宁的佚词,现择其中二首,以飨读者:
  谒金门
  忘不得,忘了也须追忆。
  最是断肠将易箦,吘儿休尽泣。
  一自枣梨初索,不肯离亲朝夕。
  永诀慈亲无百日,蓼莪悲罔极。
  水调歌头
  (和忍寒中秋海元轮上作)
  中夜望明月,残梦落江天。
  劳生忽忽如寄,弹指便今年。
  百啭流莺何在,十里垂杨空袅,门外碧溪寒。
  往事一回首,幽恨遍人间。
  露华重,银汉悄,不成眠。
  吟蛩似解相慰,凄语贯珠圆。
  休叹轻因浮幻,检点闲笺零墨,福慧本难全。
  海内存知己,清影共娟娟。
  (作者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  章 洁
其他文献
我从小爱看米老鼠、唐老鸭,要感谢迪士尼。而邵宗炼编《儿童故事》要我帮忙译些故事,我到别发洋行买到了迪士尼的《雷木斯大叔讲故事》,译了一篇又一篇,让我走上儿童文学之路,更要感谢迪士尼。现在看来,我的《爸爸的老师》《没头脑和不高兴》小朋友还爱看,我算是开阔了儿童文学的大路。这又是要感谢迪士尼的教导的。  可惜我年老了,进不了迪士尼乐园,只能替小朋友们高兴了。总之我从小到老都要感谢迪士尼。  (作者為儿
期刊
多才多艺的堂叔郭秀士  郭秀士,又名郭蔚然,字浑隺,别名胜钢,晚年别号万松。  1901年8月2日,郭秀士出生在位于崇明堡镇四滧村11队的郭家宅。该宅始建于18世纪末,到了19世纪初,建成为三进三场心的朝南向全封闭的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30多间砖瓦房屋,住着十几户人家,都是同姓同宗人。郭秀士的世居住房,在宅院里场心共三间,位于正屋西侧两间正厢房和朝东厢房一间。我家住在郭秀士家的南隔壁
期刊
2019年《世纪》精装合订本已出版,定价60元(挂号费18元),欢迎广大读者到当地邮局汇款或前来杂志编辑部购买。为答谢广大新老读者的厚爱,凡购买2019年精装合订本的读者,可获赠《世纪》精装合订本(2008—2013年)其中一册(含6本杂志,60元),数量有限,赠完即止。如购买2014—2018年合订本则可给予优惠。获得赠阅方式:1、通过邮局汇款购买的读者可将付款凭证复印件寄送或传真至《世纪》杂志
期刊
我是朱东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前期的学生,屈指算来已有半个世纪,可算老学生了。  朱老将书法的笔道比喻成面条  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五年求学时,朱老是系主任。每年系里的“迎新”开学典礼,他是必到的。朱老师是一位古典文学批评家、传记作家。他在系里开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传记文学》,均是为高年级开的课。他治学严谨,著述颇丰,自194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读诗四论》后,还先后出版了十二部学术著作,尤以《
期刊
从《世纪》(2019年第6期)上看到张云教授的《潘汉年在南京会见汪精卫之谜》,很受启发。文章讲潘汉年见汪精卫是被动的,并且没说不当的话,符合实际。文章中提到潘有“心病”。什么心病呢?那就是他没有及时向党中央汇报。为什么迟迟不汇报呢?这是我长期关注的敏感问题。30年前我向扬帆、张承宗、梅达君等老领导请教过。  最近3个月,我同几十位百岁上下的老领导朝夕相处。老领导中有好几位是潘汉年的部下,有的还因潘
期刊
近日查阅中国福利会档案时,无意中看到一个卷宗里面夹着一封信,原文内容抄录如下:  执事先生大鉴:  您处12月25日致中国福利会函已由该会转来。查您处编号出代1595美汇汇票一纸,原系本人委托中国福利会代办;目前既然美汇因故暂行缓结,本人即当致函国外,请原寄款人办理将原票退回之手续。至于致电国外代理行一节,因本人无力负担电报费,故不拟遵嘱照办。匆复。致  敬礼!  施剑翘拜启  12月28日  本
期刊
新中国成立已70年了!这70年中,我国有无数的文艺团体,为国际友好交流与中华文化传播而先后出访世界各地。但新中国成立前夕,曾有一支手持中华民国护照、以“八一”军旗代国旗而走出国门,先后受到毛主席两次接见,并参加了天安门开国典礼的文工团,却鲜为人知。它就是出席1949年8月布达佩斯第二届世界民主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简称“世青节”)的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中的中国青年文工团。如今,曾背负宣传自己、学
期刊
朱东润先生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读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真是藏龙卧虎,十几位老教授个个学问高深,身怀绝技。其中,朱东润先生是我敬仰的教授之一。  “军人死于战场,教师终于讲席”,这是朱东润先生生前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也是他治学不辍的真实写照。  朱东润先生崇尚正义,作品总是充沛着激越的爱国主义崇高情怀。他在《陈子龙及其时代》一书结束时说道:“真正的战士,必然要坚持斗争直到胜利或者死亡。”他说的寓意是
期刊
钓鱼台是我国接待外国领导人的重要场所。我亲自参加了它的修建工作。1958年“大跃进”时我还在外交学院上学,就参加了两次义务劳动:一次是修建两座楼间通道和一座小桥,以增添“小桥流水” 的情趣;另一次是负责擦净一座楼的全部玻璃窗,以迎接十周年国庆正式开幕典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园中最大的十八号楼(即现在芳菲园原址),它首次开放就接待了当年“N0.1好朋友”赫鲁晓夫。可是吃力不讨好,反被第一位国宾指手划脚
期刊
可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第1期《世纪》刚刚收到,我赶紧阅读,有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1980年四千人大會是1949年后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一环,其派生出来的许多情况,至今还在影响各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更能清楚其影响力。《世纪》旧事重提(编者按:指潘潮玄先生《1980年四千人大会讨论〈决议〉亲历记》一文),是有眼光的。潘老师的文章写得也好,他是大会参与者,是亲历者,又是学者身份,更难得,期望他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