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诺维特大事年表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owe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泽西市(Jersey City)。
  获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美国和现代欧洲史学士学位(B.A.)。
  师从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教授哈里森·怀特(Harrison C. White)从事社会网研究。
  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Ph. D.)。
  任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社会关系学系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发表《弱连带的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先后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和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出版《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任《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编辑。
  先后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社会学系副教授、教授。
  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上发表《门槛模型与集体行为》(Threshold Models of Collective Behavior)。
  任《社会心理学季刊》(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编辑。
  发表《反思:弱连带的优势》(Alienation Reconsidered: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同宋以朗(Roland Soong)合作发表《扩散的门槛模型与集体行为》(Threshold Models of Diffusion and Collective Behavior)。
  发表《弱连带的优势:社会网络理论再探》(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社会学年会上首次提出“新经济社会学”这一术语。
  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 Journal of Sociology)上发表《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该文被部分学者视作新经济社会学的开山之作;获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
  同宋以朗合作发表《在消费决策中人际影响的门槛模型》(Threshold Models of Interpersonal Effects in Consumer Demand)。
  发表《日本企业的规模:小札记》(Japanese Firm Size: A Small Note)。
  担任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商学院访问教授。
  同宋以朗合作发表《复杂门槛模型:中国人饭馆与住宅的分离和寂静的螺旋》(Threshold Models of Diversity: Chinese Restaurants,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the Spiral of Silence)。
  发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社会学和经济学途径:一个社会结构观点》(The 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Approaches to Labor Market Analysis: A Social Structural View)。
  任《理性与社会》(Rationality and Society)编辑。
  在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担任访问研究教授。
  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社会学系主任。
  发表《在社会科学中作为独立理论之社会网络分析的神话》(The Myth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s a Separate Method in the Social Sciences)。
  
  发表《新旧经济社会学:历史与日程》(The Old and 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 A History and an Agenda)。
  任《管理科学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编辑。
  任《经济社会学杂志》(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编辑。
  同理查德·斯威德伯格(Richard Swedberg)合著《经济生活的社会学》(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任《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编辑。
  任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教授。
  同帕特里克·麦奎尔(Patrick McGuire)和迈克尔·舒尔茨(Michael Schwartz)合作发表《托马斯·爱迪生和美国早期电力行业的社会结构》(Thomas Edison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Early Electricity Industry in America)。
  出版《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第2版。
  发表《再访科斯:现代经济中的企业集团》(Coase Revisited: Business Groups in the Modern Economy)。
  任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获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Stockholm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任《美国社会学评论》(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编辑。
  发表《社会网络、组织政治和治理联盟:1885~1910年美国电力行业和产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模式》(Social Networks,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and Governance Coali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ssociations and the American Electricity Industry: 1885-1910)。
  任斯坦福大学人类与科学学院(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Joan Butler Ford讲座教授。
  同帕特里克·麦奎尔合作发表《一个产业的形成:美国电力行业》(The Making of an Industry: Electri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任《消费者文化杂志》(Journal of Consumer Culture)编辑。
  在巴切德基金会(Bechtel Foundation)资助下,同玛格丽特 · 韩柯克(Marguerite Gong Hancock)、黄浩秋(Hokyu Hwang)、埃米利奥 · 卡斯蒂拉(Emilio J.Castilla)、艾琳 · 格兰诺维特(Ellen Granovetter)等人调查“硅谷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 in Silicon Valley),其调查报告入选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The Silicon Valley Edge)。
  出版《经济生活的社会学》第二版。
  论文《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日程》(A Theoretical Agenda for Economic Sociology)入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马洛·吉兰(Mauro Guillen)等编辑的《新经济社会学:一个新领域的发展》(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 Developments in an Emerging Field)。
  任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在《经济视角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发表《经济产出中社会结构的影响》(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Outcomes)。
  同瓦勒里·雅库波维奇(Valery Yakubovich)、帕特里克·麦圭尔(Patrick McGuire)合作发表《电力行业变革:收费系统的社会结构》(Electric Charge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ate Systems)。
  在斯梅尔瑟(N. Smelser)和斯威德伯格(R. Swedberg)合编的《经济社会学手册》(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第二版中发表《企业集团与社会组织》(Business Group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在倪志伟(Victor Nee)和斯威德伯格(Richard Swedberg)合编的《论资本主义》一书中发表《腐败的社会结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rruption)。
  同法国塞拉姆商学院(Ceram Business School)管理学教授米歇尔 · 费拉里(Michel Ferrary)在《经济与社会》(Economy and Society)杂志发表《风险资本公司在硅谷的复杂创新网络中的角色》(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 Firms in Silicon Valley’s Complex Innovation Network)。
  任斯坦福大学伍兹环境研究所(Woods Institute for the Environment)加盟教授(Affiliated Professor)。
  出版《经济生活的社会学》第3版。
其他文献
中国企业中的董事长和CEO谁说了算?这是一个争议不断,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问题。  CEo是指企业掌舵人,是上世纪中后期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的产物。中国企业引进CEO制度是公司治理改革创新的需要,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是一种进步。  CEO还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人们在阐释CEO定义的时候,多从公司治理和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很多争议便由此而来。  有人说,我国一些企业的CEO只是称谓上作了更改。
期刊
山西票号是中国家族企业引入非家族经理的典范。非家族经理为何进入票号?票号为何要引入非家族经理?票号如何甄选并留住非家族经理?非家族经理对山西票号的衰亡有什么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解读,仍然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山西票号是19世纪,中国最富盛名的“银行”。虽然在日后,山西票号走向了衰亡,但它却是中国历史上,家族企业引入非家族经理的典范,其各种故事和制度安排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或研究的对象。  目前,
期刊
栏目主编王圆圆:  战略的制订、实施和控制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例如,战略制订的评价标准有科学化、民主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实施阻力最小化等;战略实施的评价标准有实施成本合理化、外部效应最大化等;战略控制的评价标准有纠错及时、纠偏及时、反馈有效等。蓝海战略的制订、实施都已具有较完善的体系,唯独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本文对此做了初步的尝试。    “蓝海战略”由W.钱·金和勒妮·
期刊
继圣元奶粉卷入问题奶粉风波后雅士利也被传将三聚氰胺问题奶粉重新包装后上市雅士利宣称此为子虚乌有之谣言,并向警方报案。传言(rumor)自古就有且愈演愈烈,对于企业来说传言意味着什么?  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后还不到一个月,“问题奶粉换装上市”事件再次兴风作浪,这次传言指向的目标是知名企业雅士利。把握传言的特点,了解传言产生的背景,正确对待传言可能导致的企业危机,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
期刊
董事长和CEO(Chief ExecutiveOfficer,首席执行官),作为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称谓,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近年来骤然成为一个极为时髦和流行的词汇,而原先计划经济时代在国内广为流行的计划经济色彩颇为浓厚的如厂长等对企业中高管的称谓则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一时间,CEO满天飞,甚至有人将董事长、CEO等称谓骄傲地集于一身。这既反映了对这些企业高层管理者称谓存在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世界惊奇,中国发展模式甚至中国的管理模式也引起热议。一些学者在理论上给出了中国学派的定义和框架,全力推动中国学派的建设;实践界也有“中国管理模式”评选等活动。尽管对是否存在中国发展模式仍有争论,但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已成为研究热点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针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热潮,不少人认为,学派、模式不是创建的,而是随着研究、发展获得认同的,有人认为,只有中
期刊
我们相信在改革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下,一大批有胆识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将会脱颖而出。  ——1983年1月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造就一大批精明能干的经理》    大风过后,不是雷雨交加,就是艳阳大照。1983年,久违的晴天让一切变得生动活跃。  人们欣喜地看到,治理整顿效果显现,企业管理格局一新。年初,北京景泰蓝厂的改革经验付诸报端,作为先进典型在北京地区广泛推行。
期刊
格兰诺维特所说的“连带”,大致相当于中国人常说的“关系”。谈起“关系”,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有人认为,中国人主要的管理工作就是拉关系,谈生意靠关系,找工作用关系,甚至去医院看病也要托关系,只要“有关系”,那么一切都将“没关系”,一旦“没关系”,那么很多事情都会“有关系”。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关系”,是一个非常神秘的词语。“礼尚往来”是关系,“场面应酬”是关系,甚至“行贿受贿”也是关
期刊
8月31日,《法治周末》发出“雅士利涉嫌将问题奶粉换装上市”的报道。雅士利公司于9月1日就针对这些质疑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回应,并于第一时间向政府部门报告,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9月2号及之后几天,包括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华西都市报》、《山西日报》、《京华时报》、中新网、食品产业网等电视,报纸,网络在内的媒体,纷纷报道此事件调查结果,为雅士利正名。据《南方日报》等媒体报道,雅士利方面表示,此次事件并
期刊
施乐公司是复印机的发明者,在日企崛起之前,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知名的复印机厂商。上世纪70年代,施乐公司获悉瑞典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施乐复印机墨粉中发现了可能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微粒。施乐公司火速派副总裁贝克尔赶到斯德哥尔摩跟踪此事。贝克尔了解到这些研究人员打算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杂志上,他建议公司立即开展研究,找到危险的颗粒。  施乐的研究小组连续工作七天之后,终于鉴定出致癌颗粒来自制造过程中的杂质。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