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古严 沉雄浑厚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yi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中期,以“扬州八怪”为主的扬州画派,他们以大胆的创新精神,给萎糜的中国画坛注入了生机。然而清代晚期,由于盐运改道、运河失修、铁路兴起及上海开埠等原因,扬州画派逐渐为海上画派所代替。在这过程中,扬州画坛上却出现了著名画家陈崇光。他以沉雄浑厚的画风驰骋画坛数十年,使衰落的扬州画派又重现生机。
  陈崇光(1838-1896年),原名 ,字崇光,后改字若木、栎生,号纯道人,江苏扬州人。初为雕花工,后为扬州名画家虞蟾弟子。二十岁前曾参加太平天国革命,随虞蟾同在天京(今南京)绘制壁画。在天京时,陈崇光奉命管理宋元古画,此间他勤奋临摹,艺事益进。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客寓皖中蒯氏家,又多见宋元名人真迹,得以认真观摩钻研,故此力追古人,画艺锐进。陈崇光工花鸟、人物、草虫、山水,尤长双钩花卉。此后他定居扬州,也曾到浙、沪等地卖画,画名日渐昭著,是一位由画工而进入文人画家行列的佼佼者。他的诗、书、画均有极深的造诣。其画风沉雄浑厚,力追古人。工诗,有《一沤吟馆选集》。光绪十三年(1887年),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来到扬州向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学花鸟。他对陈崇光极其推崇,誉其“沉雄浑厚”、“画双色花卉最著名”。海上巨擘吴昌硕誉其“笔法古严,妙意从草篆中流出”。今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仿大痴秋山叠巘图》,就是他在光绪二年(1876年)的作品,从中可欣赏其高超的书画艺术。
  陈崇光《仿大痴秋山叠巘图》,纵140厘米,横50厘米,纸本,水墨山水画。此图立意高古,构图雅致,运笔明洁秀润,气韵浓郁。所绘秋山层峦叠嶂,碧水环绕,草木华滋,深秋的景色跃然纸上,表现了锦绣江南的美丽景色。其近景乃一片拳石累累、层叠堆砌的丘坡,坡上几株老树杂木,前后穿插,俯仰峥嵘,曲尽其态。林下有一小屋,屋中无人,给人以空寂幽静之感。坡下碧波清溪,水光涟滟,更增加了生动灵秀的气氛。溪上有木桥一座,经此可达对岸。山势由此逶迤而上,蜿蜒曲折,连绵不绝。最后是高峰突起,远山隐约,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好像无限风光,凝聚在峰巅。画面右上角有作者题诗和题词,记述了作者对倪云林、黄公望、董其昌山水画艺术的向往和作画因缘。其诗云:“溪山曾是经行履,脱于云岚麝墨青。谁向倪黄问真际,眼前难得董华亭。”其词云:“丙子秋日薄游淮阴,与冠山兄共晨夕者匝月,论诸六法,获取实多,偶以佳楮属绘户,遂为大痴秋山叠巘图笔意,愧不值大雅一笑也。”题词中的“丙子”即清光绪二年(1876年),其中的“冠山兄”为淮安书画家赵冕。据考,赵冕,字冠山,清末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淮安山阳人(今淮安市楚州区),《续篡山阳县志》有其传。落款为“若木陈崇光”,上钤“葆素庵”起首章,下钤“崇光之印”白文印,“若木”朱文印。画左下钤“一沤吟馆”堂号印。
  由题款得知,此画是作者旅居淮阴时所作,是年陈氏已三十八岁,是一件仿黄公望笔意的山水画作品。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老人,“元四家”之首,是中国山水画大师,所作《秋山叠巘图》层峦叠嶂,法度井然,是中国古代名画之一。此图虽是仿大痴《秋山叠巘图》,但已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参入己意,借古人技法来表现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创作理想。因此,此图是以黄公望的笔意为主,又融合“四王”之一王原祁的笔墨艺术,将原作中的山壑树石等造型方法融会贯通,按照自己的构图方式进行组合,追求平淡天真、空灵洒脱的风格,形成自家面目。在这幅画里,作者用笔干净利索,无轻浮之感,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用笔或有尖笔和秃毫,或用干笔皴擦,或用湿润的披麻皴,笔势潇洒而秀润,墨色透明而凝重。画中山石树木先用淡墨勾出轮廓,再用深浅不同的墨色,略微皴擦,长短披麻相参,分出阴阳向背,以增强山石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溪边树木,枯树用蟹爪,杂树用“介”字或“个”字点染勾叶,显得蓊密丰茂。中景小山用淡墨横点,再以重墨破醒,达到破醒的效果。这种纵横交错的用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在浓重的树叶对比下,山峦显得像白玉一样温润透明,溪水像明镜一样的清澈明亮,草木像刚沐过雨一样的清新秀润。所有这一切笔墨效果,都非常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所追求的那种超脱、空灵的精神境界。因此,此画较原作更加清润、明洁,高雅秀逸之气洋溢,金石书卷之气浓郁。
  画上左下角有“京似审定”审定印和“沈京似小尹遭寇难后金石书画记”收藏印各一方。据此可知,此画曾经沈京似审定和收藏。据考,沈京似(1897-1988年),江苏淮安人,原籍浙江鄞县,为甬上望族,官宦世家,明代宰辅沈一贯和诗人沈明臣就是其祖先。其祖父沈敦兰,曾官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加布政使衔,驻节镇江。退职后于淮安购房置业,以为家焉。其中的蝴蝶厅造型奇特,保存完整,现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沈京似出生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楚州区),成年后风流儒雅,名重一时,娶清末重臣李鸿章之兄、漕运总督李瀚章的曾孙女李仲明为妻。上世纪三十年代出任上海中孚银行副经理,住极司菲尔路,所住洋房就是太太李仲明的陪嫁。后因遭遇土匪绑架,为避寇难移居苏州。解放后任苏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江苏省博物馆审定委员。1953年又移居上海,任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特邀顾问,是美食家和文物收藏家,所主持编辑的《菜谱集锦》一书,影响很大。业余时间,喜爱书画和文物收藏,时常将文物捐赠于地方,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楚州博物馆都曾接受过他的捐赠。1988年因病住院,临终前还嘱咐家人,将家藏文物捐赠淮安,是一位对淮安有深厚感情的爱国民主人士。其“沈京似小尹遭寇难后金石书画记”收藏印是沈氏移居苏州后所治,在上海遭绑匪劫难后,沈氏将幸存下来的文物藏品重新整理审定,并治此印钤于书画之上。因此,此画见证了当时社会动乱的历史,是一件保存完好和流传有序的作品。
   (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PV君是日本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老一代著名的中国古钱收藏大家,曾不惜重金收集大量中国珍稀古钱,因起步早,藏家少,斩获颇丰,但瑕不掩瑜,当然也会有少量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之处,现据拍卖公司彩照,略加评点,不妥之处,敬请商榷。  1.木胎包金贝:此贝笔者曾集得一枚,其含金成色与其相近,形状不同,大约为春秋后期之物,但是否木胎,颇可商榷,以木胎包金之贝币,尚闻所未闻。笔者所藏之品,包金外观尚好,内胎却已
期刊
笔者于数年前在一藏友家中串门时,有幸见到一枚折十型的“大辽天庆”大钱,此钱的详细出处已无从可考。据该藏友介绍,此折十大钱得自于四川省内江市自发形成的古玩钱币市场,为一走乡串户的钱贩所售。当时原钱的主人正欲将此钱与另一位藏友交换第一套旧版人民币,因相商未达成一致而搁浅,后被笔者毫不犹豫地用数十张第一套旧版人民币将这枚折十型“大辽天庆”大钱换下。  这是一枚开门见山的“大辽天庆”折十型大钱,其钱青铜材
期刊
士标,清代书画家,安徽休宁人,与渐江、孙逸、汪   之瑞为“新安派四大家”(即海阳四家)。《仿各家山水册》,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艺术成就。细细观赏这套山水册,如皴法、树法、点苔法、没骨法等技法,可以看出查士标正是在深厚的艺术传统基础上,将自己的心灵与自然景物交融,匠心独运,乘兴点化出不同凡响的作品来,从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仿各家山水册》,纸本,共十开,仿十大家画法,每幅纵22厘米,横17厘米。
期刊
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土、礼部侍郎,卒谥文恪。他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家之一。  沈荃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并以之为其书学的基础,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爱好董其昌书法的康熙帝曾向其学习书法,或者说是他专习董书而影响到康熙皇帝。据记载,在康熙皇帝向他学习
期刊
近日读了《收藏界》2011年11期“总编视线”《我们还能相信谁》一文,使我感慨万千,打开了心扉,借贵刊一角说一说。  在今天收藏行业中,买假卖假屡见不鲜,都司空见惯了。专家老师们经常说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可火眼金睛哪能看透玉皇大帝锦囊里卖的什么药呢?今年九月底因出差去西安,恰逢大唐西市举办博览会,在古玩市场逛了两天,市场繁荣热闹,各类古玩琳琅满目,门类齐全,但仔细端详后便发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现
期刊
廖云锦(生卒年不详),字蕊珠,号锦云、织云女史,青浦(今属上海)人。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的女弟子,活动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清人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记载:“织云幼随父之合肥,即喜握管作花鸟,后归泗泾马氏。所居读画楼,朝夕点染,临瓯香以上诸名迹。入古,艺遂独绝。中岁嫠处,悒郁不自得,益借笔墨以抒其岑寂之抱。”从廖氏传世作品可知,她是晚清颇有成就的女画家,工绘花鸟,宗法恽寿平,不以笔墨勾勒轮廓线,直接上色
期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名川大山,古往今来一直倍受许多士子才人的追求与向往。从观山看水到图画山川,中国传统山水画更多地赋予描绘对象以主观意尚和人生旨趣,可谓是一种富有哲理和人格化的绘画艺术。历史上文人、画家,送别戚友时诗画咏叹不绝,曾经留下不少的逸闻轶事。明代中叶文人陈沂创作的《龙江晓饯图》画卷(纸本设色,画芯纵26.2厘米,横185.7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就是一幅比较典型的饯行送别佳作。
期刊
编者按:  本文作者数年前的一次“捡漏”,有幸收藏了徐邦达先生的一帧墨笔山水册页,成就了与徐邦达先生的一次通信。徐老的身传言教,求真、笃实的大师风范至今使人难以忘怀,成为作者后来学习的一个警策。今惊悉我国著名古书画鉴定大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家、诗人徐邦达先生因病于2012年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尤感这段往事成为作者一生难忘的珍贵回忆,特刊登出来与读者
期刊
2012年是中美重新互开大门40周年,1972年尼克松成为第一位身在“大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这在中国已是路人皆知。而鲜为人知的是,曾经有一位美国青年,于113年前,远渡重洋到中国“打工”,积攒了人生“第一桶金”,他后来成为美国第31届总统。更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位总统在中国时爱上了青花瓷,此后一生坚持收藏中国明清瓷器,并具有很高的鉴赏能力。  这位总统就是赫伯特·胡佛(1874-1964年)。 
期刊
四川陶瓷源远流长,在四川新津县花源镇联合社区宝墩文化地层中,考古发掘出距今已有4500年的陶窑遗址。四川汉代陶器名闻遐迩,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高55厘米的灰陶“击鼓说唱俑”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视为国之珍宝。但是,出土大量精美汉陶的四川却很难见到原始青瓷的影子,目前能见到的四川出产的不晚于汉代的原始青瓷,真是凤毛麟角。图1-1、图1-2的原始青瓷釜是成都顺达博物馆的藏品,它的底部跟成都青羊宫窑址发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