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宪政建设的理性思考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tim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宪政是与民主、法治和人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宪政建设自戊戌变法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本文在弄清宪政概念与内涵的同时,从中发现中国宪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期有助于社会主义宪政。
  [关键词]宪政 民主 法治 人权 完善
  
  千百年来,人类为维护社会秩序,曾尝试过道德、神权、王权、宪政等不同权威形式,而实践证明,只有宪政才能实现对权力的有效控制,赋予人们平等自由的权利,创造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最科学、最有效的权威形式。
  早在1215年,英国地方封建贵族就联合起来,利用王权危机,迫使国王签署了限制王权的《自由大宪章》,之后又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美国宪法是在独立战争以后,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国家而于1787年制定的。因此,宪政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被誉为是西方世界对人类文明所作的最大贡献。
  
  一、中国的宪政建设之路
  
  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封建史,而开始探索宪政之路最早也只能从1898年的戊戌变法算起,而随着菜市口六君子的“正法”,中國与19世纪末就能踏上宪政之路的机会就这样擦肩而过。这使得中国的宪政从一开始就背负了历史太多的苦难。
  所幸的是,六君子的血并没有白流,中国人从此致力于对宪政的不懈追求。总的来看,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宪法。一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的宪法。如清光绪帝的《钦定宪法大纲》、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蒋介石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等,这些宪法所代表的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没有对民主政治的要求,反而反对人民的民主与自由,因此是“伪宪法”。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该说,这是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的宪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一系列的民主原则,对我国的宪政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没有明确地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不可能真正实现其所蕴含的民主思想。三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这里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和《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和现行的“八二宪法”。
  1982 年宪法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这部宪法迄今为止经历了四次修改。尤其是2004 年宪法修正案,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从宪法的高度规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社会的发展提高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并对私有财产给予肯定,并尊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宪政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使得我国的宪政建设取得了比较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有了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涵盖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包含了现代宪政的根本价值:民主、人权、法治、违章审查制度等,称得上是一部“良宪”,宪政的前提已基本具备。2.建立了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利益主体的平等化、自由化,使得宪法在保障人民权利方面有了经济基础与保证,为真正实行宪政奠定了社会基础。3.民主制度逐渐完善,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赋予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基层民主建设使得民主观念深入人心。4.中国社会日益走向法治,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树立了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实现了人治—法制—法治的过渡,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法治的地位。法治成为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更有效的实现了对政府权力的控制及对公民权利的保障。5.人权价值得到宪法确认,把保护人权和私有财产写入宪法,使得宪法在保障人权方面取得了突破,体现了宪法的真正要义和主旨,表明中国致力于人权保障的决心,进一步扩大了公民的法定人权。
  
  二、中国宪政建设之完善
  
  中国的宪政起步较晚,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现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限制,使得中国的宪政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和缺陷,怎样最大化的实现宪法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的价值与责任,努力克服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量:
  
  1.健全宪法文本,使其更适应“良宪”之要求,建立符合宪政发展的前提条件
  宪法是宪政的逻辑起点,没有宪法宪政便无从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四次修正,“已从实质上把我们引向实现宪政国家的开端,”中国宪政建设起步很晚,能有这样的成果,这是很不易的,经过四次修正的宪法可称得上是一部“良宪”了。但既然是开端,离真正意义上的“良宪”仍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1)强化宪法的正当性。首先,制定宪法的国家权力应该正当。这里应包括制定、修改和解释宪法的机关;其次,制定宪法的程序应该正当,即作为社会成员共同意志表现的宪法其制定、修改和解释的步骤必须是民主的和法治的,是全民意志的表达;最后,宪法规范的内容应该正当。宪法的内容不仅要从文本意义上保障全民的权利,更要考虑全民权利实现的现实性。(2)保证宪法外在结构的科学性,即宪法在结构体系、文字表述方面应准确、合理,避免产生逻辑上的悖论。(3)完善宪法的自我保护机制。宪法要能够确立起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如宪法诉讼制度、违宪审查制度,包括与之配套的宪法解释制度和宪法修改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赋予宪法应有的权威和尊严,为宪法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权利经济,建立符合宪政发展的经济条件
  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应的一个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完全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生产、统购统销,是一种权力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宪法和法律只是成为实行行政权力的手段和工具。这与宪政要求民主、法治、权力制约、人权保障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宪政的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主体平等,意思自治,反对权力至上和人治,以全民的利益为首要。因此,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法律至上。这恰恰为宪政提供了经济的土壤。并且,从宪政的产生来看,本身就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要求对最高行为进行规范,这样人权才有了现实的、实质的内容。可见,市场经济发育越充分,市场主体越平等,越能体现出权利的至上性,宪政之要义也正是在于此。因此,要实现宪法至上,促进中国宪政建设的发展,必须充分发展市场经济。
  
  3.正确处理宪政与执政党之间的关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建立符合宪政发展的政治基础
  西方有这样一句法律格言:“国王在一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其目的在于强调法律之至上性,这是符合宪政精神与价值的。一个宪政国家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站在法律之上。近二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在政治民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日益加快,民主制度日益健全,民主政治日益发达,宪法与法律的权威也逐渐树立起来,“宪法至上”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实践中也出现了与之相背离的不和谐的现象出现。当然,这与中国的宪政建设不成熟以及党的权力过于集中的传统有关。而要真正实现“宪政国家”的目标,树立宪法权威,必须实现党的自我改革。
  首先,根据法治原则,宪法与法律高于一切,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的政策与行为都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
  其次,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必须服从于宪法,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宪法的权威高于领导者的个人意志,不允许个人意志随意践踏宪法权威。
  最后,以权利制约权力。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在我国,一方面要大力保障公民的权利,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4.强化公民宪政意识,树立公民宪政信仰,建立符合宪政发展的文化基础
  宪政意识是一种观念上的宪法,是人们关于宪法的心理感觉、态度和评价。宪法的良好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宪法意识的形成,以及对宪法的理解和信仰。对此,伯尔曼曾指出:“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为狂信”。因此,“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将是死法”。
  在中国,由于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的法治观念不强,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淡薄。尤其是宪法,普通百姓感到遥不可及。在此情況下,要对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落后观念进行反省,进行大规模的法律知识传播,加强民主、法治、有限政府、宪法至上等宪法观念的宣传,在全民中树立宪法权威,促进宪政建设。
  
  5.完善和健全适应中国国情的宪政建设模式
  宪政建设的模式,从各国实践来看,大致有两种:政府主导型和社会演进型。所谓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是宪政建设的设计者、领导者和主要推动者,并主要借助和利用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实现宪政;而社会演进型是在市民社会中自然形成和演变出来的,政府主要是被动的接受者,是西方国家宪政建设的主要模式。
  在中国,宪政建设先天不足,宪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或政府推动的,是在一种明确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国家或政府的力量来组织实施的,因此,国家和政府扮演了一种“领导者”的角色,是一种典型的政府推进型的宪政建设模式。而这种模式符合了中国的国情,具有比较大的优越性:第一,它能够借助于国家强制力量推行宪政,以克服宪政建设中的动力不足;第二,对宪政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行赶超发展,节省了时间,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宪政现代化建设;第三,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政府资源,以降低宪政建设过程中支付的成本。
  尽管如此,政府的推进可能会带来宪政发展的不协调,从而造成宪政发展的阻碍。因此,为保障宪政的和谐健康发展,首先应该强化政府的职能,利用强大的政府资源主导宪政的进程。同时,政府应以保护和培育宪政基础为目的,引导宪政循序渐进地发展。
  宪政,多少年来人们为之奋斗的梦想!中国人亦在为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宪政之路上付出了艰辛、努力乃至生命!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的宪政建设要取得成功,仍需要不断的实践与努力,这注定我们要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下去,相信中国离实质上的“宪政国家”已经并不遥远了。
  
  参考文献
  [1]李步云.宪政与中国.宪法比较研究文集(2)[C].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
  [2]李龙,周叶中.宪法学基本范畴简论[J].中国法学,1996(6)
  [3]郭道晖.宪法简论[J].法学杂志,1993(5)
  [4]周叶中主编.宪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
其他文献
将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三者视为统一整体,上部结构考虑空间框架形式,筏板计算采用亨奇中厚板8节点等参数单元,桩土体系采用剪切位移法考虑群桩效应进行共同作用的空间分析并
针对目前脑电功谱计算中因方法不同而造成的彼此间结果难以比较的状况,本文提出了脑电比功谱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脑电比功谱即脑电信号的功率在单位频率(每赫)上的分布。计算方法
吴怀祺在《东岳论丛》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史学史是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的一门学科。史学史是在史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又是史学发展的需要。近代史学史的出现大致可以从
女儿的幼儿园老师在一个月前给每个小朋友布置了一项作业,要他们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五岁的孩子不认得几个字,当然不会写信。但老师说,话要由他们自己来组织,做父母的只能
丙戊酸钠与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合用治疗各型癫痫90例,丙戊酸钠使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血浓度下降;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是强有力的肝酶诱导剂,使丙戊酸钠血浓度降低。抗痫药之间
自古以来,造笔用材,以狼毛、羊毛、兔毛为主,因而习惯称为毛笔。而茅草制成的茅龙笔所倡导的“低碳”理念正被世人所关注一一在成为国家级“非遗”后,已经被捆绑列入“中国文
为探讨钙离子与氧自由基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用复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组织H2O、Ca2+、MDA含量及病理学变化及尼莫地平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急性全脑缺血动物模型研制探讨蒋晓江,陈曼娥,纪玉贵,陈向阳(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630042有关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有资料表明[1],限于动物脑血流侧枝循环丰富且具有双侧血供的特点
<正> 1 头、面部疼痛的诊断 要治疗好头、面部疼痛,必须熟知引起头、面部疼痛的疾病并掌握其诊断要点,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头、面部疼痛的分类如下(1986年): Ⅰ 头、面部
对结构控制概念进行了论述,并将这一思想引申到油田地面建设的构筑物地震响应控制研究中,提出了油田立式固支储液容器、浮放储液容器的控制方法,说明了减震机理,建立了相应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