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 文化国潮先锋力量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z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么美!国风的感觉,我特别喜欢!”“戏曲电影终于脱离舞台的束缚,通过CG技术走向更自由的状态。”5月20日,一部取材自民间传说《白蛇传》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以国潮范儿击中年轻观众的审美点,终极预告片在B站播放量已突破200万次,不少年轻网友自发为影片打call。
  影片中,白素贞、小青一边表演着传统粤剧唱腔,一边在CG特效辅助下与法海混战,为观众奉上视效逼真的“水漫金山”等经典戏码,呈现出极为奇妙的“既老又潮”观感。
  有人说所谓“国潮”,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年轻态的表达,这股风潮已逐渐渗透到中国电影的创作中。从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让无数观众泪洒影院;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鸣惊人,票房突破50亿元,这些作品无不是国潮风的代表。
  “国潮”电影崛起
  对于影迷而言,近年来深入人心的国潮风,由优质国漫引领。
  2020年,我国动漫产业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2500亿元产业产值规模目标,越来越多的国产动漫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一批制作精良、备受好评的动画电影,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彰显中国美学的重要载体。
  2015年,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影片基于《西游记》的故事,保留原有的角色灵魂,以现代视角进行故事和角色上的改编。影片上映后口碑极佳,票房也频频刷新当年纪录,最终劲收9.56亿元,不仅成为该年度现象级作品,也让许多观众看到了国产动画的希望。
  4年后,《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豪取50.35亿元票房,豆瓣评分8.4分。哪吒的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一时成了观众们朋友圈的个性签名。该片是目前国漫动画电影的高光作品之一。究其成功的原因,挂着黑眼圈的新版哪吒又萌又丧,传达出一种外表“颓废”、内心“高燃”的姿态,深受年轻观众喜爱。
  在2021年春节档上映的动画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中,“国潮”思维表现得更为突出,这部影片中的哪吒由古代顽童变成了现代的国风青年。影片虽然在票房表现上没有《哪吒之魔童降世》势头强劲,最终只取得4.56亿元,但从创新角度讲,《新神榜:哪吒重生》的人物造型和环境设计进一步拓展了国潮的维度,展现出更大的进取心。
  此外,近年来《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大鱼海棠》《风语咒》《白蛇:缘起》《姜子牙》《罗小黑战记》《大理寺日志》《大护法》等动画电影,无论在票房还是在观众评价上,都取得了不错成绩。这些影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年轻化、时尚化的转化,符合当下年轻人审美趣味。
  放眼未来,多部“国潮”动画电影蓄势待发。已定档今年暑期上映的《俑之城》,以兵马俑为灵感,架构了一个现实而又奇幻的地下世界;《白蛇:缘起》续作,由追光动画出品的《白蛇2:青蛇劫起》预计年内上映;彩条屋影业出品的《深海》也备受外界期待,该片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执导,将构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海底世界。
  除了动画电影,“国潮”风也刮向了奇幻类型片。比如今年春节档,《刺杀小说家》中的红甲武士、黑甲武士和皇城也融入了中华传统美学风格。
  目前正在上映并获得不俗口碑的戏曲电影《白蛇传·情》,也在“国潮”和特效的加持下火速出圈。该片由张险峰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曾小敏、文汝清领衔主演,王燕飞、朱红星联合主演。《白蛇传·情》在粤剧传统基因的基础上,以4K技术“焕新”戏曲电影的表达方式,并在美术、造型、置景等方面呈现国风范儿,不少网友都为影片灵动的仙侠水墨国风倾倒。根据猫眼数据显示,30岁以下“想看”《白蛇传·情》的观众超过七成,其中,20—24岁的年轻观众占比达到41.5%,为所有年龄段中占比最高。一部方言戏曲电影能够让粤剧文化在年轻族群成功“出圈”,这是传统文化美的力量。
  国潮作品 链接传统文化与年轻观众
  为了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观众的审美体系进行链接,创作者们做了大量探索、尝试。从这些优秀“国潮”影片的故事背景来看,它们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取材,哪吒、姜子牙、齐天大圣、白蛇……这些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打造的经典IP。
  《白蛇传·情》导演张险峰向《综艺报》记者直言,“这部电影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白蛇传》的故事流传千年,粤剧也有数百年的发展史,如何吸引年轻人?“我们对剧情、角色、表演、美术、服装、特效都进行了改变,希望能通过这部电影和年轻观众建立起对话的平台,听听他们对传统艺术的想法。”
  《白蛇传·情》在画面上融入了宋代美学所追求的简约、留白及气韵,保留了传统戏曲精髓,也注入东方美学意境,将写意画、工笔画等东方艺术瑰宝,展现在大银幕上。张险峰表示,“电影和戏曲,一个是写实艺术,一个是写意艺术,把它们水乳交融,服化道各环节都需要虚实结合。”
  为了让年轻观众融入影片,该片还另辟蹊径,在摄影、服化道、音乐的创作中,借助最新的电影技术手段。比如《白蛇传·情》在保留戏曲中的经典唱段之外,大胆融入弦乐、圆号等西方古典乐器,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享受。张险峰谈到,“粤剧本身就是一种敢于突破、比较前卫的传统艺术,流行音乐、西洋乐都可以融入粤剧。”比如“水漫金山”的重头戏,就融入了电子乐等现代音乐,让观众在欣赏东方美的同时,感受东方文化接纳其他文化的厚度和广度。
  张险峰还透露,该片共有1200个特效镜头,“特效主要负责虚,也就是影片写意的部分。”在4K技术的加持下,整部电影犹如一幅高清的、流动的宋代名画,沉浸感体验十足。虚实结合的拍摄方式,改变了传统戏曲电影舞台感过重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水漫金山”,一改原本舞台上甩水袖展现的写意表演,长达6分钟的特效镜头,巨浪滔天、翻江倒海,可以媲美灾难大片。
  2020年10月上映的动画电影《姜子牙》,同样以中国风惊艳了观众。该片制片人高薇华介绍,《姜子牙》的美学风格,是以极简风格呈现丰富的视觉效果,用“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构图对比、富有东方艺术韵律感的动作线条来表达中国意境。为了符合姜子牙的人物設定,电影采用了含蓄、隐忍的叙事风格,角色心理活动也运用了意向性的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解读空间。“这部作品的力量不是我们赋予它的,而是来自中国神话的内在精神。我们希望通过姜子牙,找到解读中国神话的钥匙。”高薇华说。   传统文化回归是“国潮”作品的底色
  “国潮”崛起,在于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高涨。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中国年轻人越来越自信,对于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同变得越来越强,国潮回归就是明显的信号。《白蛇传·情》导演张险峰认为,“国潮”一词,是新时代焕发出来的中国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寻根,我们的文化底蕴和美学高度在哪里?很多人开始回归传统文化,这是所有国潮作品的底色。”
  而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国潮电影尤其是国潮动画电影的崛起,与有效传播有很大关系,是社会、艺术、审美各种思潮“合力”形成的一个结果。他表示,“从大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来看,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上加上了文化自信,把文化提升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推广,当下年轻人从对传统文化“陌生”“无感”到“再认识”“再发现”,“颠覆了过去的一些固化、概念化认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发现了蕴含丰富价值的东西。”饶曙光对《综艺报》记者说。
  国潮电影的发展还离不开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饶曙光表示,“过去,一些题材由于技术,无法在视听层面呈现,但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化布局不断完善,电影技术不断升级,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不再是障碍。”
  当“国潮”成为文化潮流、审美时尚,这些影视作品有效传播,也让更多的观众甚至包括海外的华人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提升了中华优秀文化的软实力,也提升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信。
  创新,是“国潮”电影的未来
  传统文化“潮”起来,代表着国人的文化认同。“国潮”未来将走向何方?具体到影视行业,应当如何发挥优势?我们如何将中国文化装载于时代审美和先进技术的巨轮上,驶向市场的海洋?
  张险峰认为,“中国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艺术特点,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创作者,制作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把中华文化瑰宝展示给观众,才能真正把国风、国潮推广开来,把文化自信建立起来。”高薇华也看到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她表示,“当下,中国动画行业正迎来走向繁荣的风口,对艺术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行业期待更多年轻人回归自己的文化土壤,和自身的生命体验找到关联,让传统照进现实,激活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讲述传统故事,也要用創新的表达方式,契合当代人的价值观。
  张险峰分享了他的一个感受。“拍《白蛇传·情》之前,我去电影院看了一部戏曲电影,排片非常少,影厅里观众寥寥,都是老年人。我当时很伤心,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消失吗?”张险峰认为,作为创作者有责任发扬、传承传统艺术,“创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和年轻人接轨,才有长远的生命力。”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原厂长钱建平也表示,继承优秀传统,并不是简单复制和固步自封,而是用当代审美、技术、气息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在更宽阔的天地里找到传承的方向和路径。“国产动画的创新,不能局限在神话、传说、穿越等题材上,而忽略了现实和未来题材的丰富宝藏。”他还提出,动画的深度研发更要吸纳各国人才,放宽胸怀、提升视野,源源不断地产出新颖的动画作品。摆脱模仿、抄袭给创作带来的枷锁,进行根植于本土文化的“颠覆式创新”,才是通向市场的希望之路。
  饶曙光则认为,国潮影视作品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价值观:从传统文化中挖掘题材,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原则”,给予作品现代化、时尚化、“年轻态”的表达。同时,在工业、技术、科技层面不断拓展,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来提升电影的表现空间,给予观众更多的新鲜感和更有感染力的视听享受。
  “做到这几点,关键在于我们要有更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更高的艺术智慧,更高的艺术能力。”饶曙光表示,观众永远是求变求新的,国潮影视作品需要不断地去满足观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在最大层面与观众达成“共情”,与观众实现良性互动、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在内地和北美同步上映的悬疑惊悚片《寂静之地2》,延续了前作的“无声”设定,影片从剧情、角色到氛围进一步升级。和《速度与激情9》高票房低口碑不同,派拉蒙出品的《寂静之地2》在中国内地和海外的评价普遍不错,其中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2%,而《速度与激情9》仅33%。  《寂静之地》系列影片是演员出身的电影人约翰·卡拉辛斯基主导的B级片,身兼编剧、导演、制片人及第一部男主演的他,为观众贡献了高概念“点子电影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自信力的与日俱增,国潮兴起已成趋势,文化国潮也成为剧综领域的一股新风尚。  综艺节目是“国潮”的重要展场,标杆性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一封家书》《见字如面》《上新了·故宫》等,尽显大国风范、雍容气象,赢得全国观众的交口称赞。  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是助推国潮兴起的中坚力量,他们也是各类影视产品的主流受众群体。近年来,《这
期刊
对于影视工作者而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是丰厚的养料,也是“国潮”的底色和背景。如何找准其与年轻受众的连接点,搭建古典与现代的新通路,既是挑战,也是使命。在这片蓝海之上,影视产业已有不少优秀作品,未来又有哪些可开拓或深耕的领域呢?  综艺节目  除了诗词曲赋、文物典籍,传统文化中还有太多可供开发的综艺题材,例如美食、医药、戏曲、武术、国舞国乐、园林造像、书法绘画、地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期刊
今年7月,“黑寡妇”扮演者斯嘉丽·约翰逊向迪士尼公司宣战,长达19页的诉讼书让好莱坞震惊不已。其中,两个关键日期值得关注。  第一个日期是2017年5月9日,斯嘉丽·约翰逊签订出演漫威电影宇宙系列片《黑寡妇》的合约,之后,漫威电影宇宙系列给迪士尼带来的利润难以估量。另一个日期是2017年8月8日,迪士尼公布了推出付费订阅流媒体平台的计划,也就是后来的Disney+。  票房分红日渐式微  迪士尼时
期刊
“爱奇艺成立初期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看小了,仅仅定位为影视内容播放的平台,仅仅是一棵苹果树,上面有电影和剧。孤立的一棵树是无法生存的,需要一个‘苹果园’,这里有文学小说、漫画,也有互动内容、游戏、衍生品的授权等等。”如何培育这个“苹果园”?在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看来,需要用“一鱼多吃”的方式,用多种形态来构建爱奇艺的主体。  早在2018年,龚宇就提出爱奇艺将建立一个泛娱乐IP生态系统,围绕IP
期刊
“会员业务已经成为爱奇艺收入的第一大业务,是核心的收入支柱,也是建立在爱奇艺各种各样内容生态之上的业务。”爱奇艺会员及海外业务群总裁杨向华在5月14日举办的爱奇艺“2021会员生态伙伴大会”上说道。  从2011年到2021年,十年时间爱奇艺付费会员用户破亿,内容付费观念极大普及,这种消费方式已经渗透到每位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会员付费也深刻改变了影视内容产业的商业模式,改写了影视产业的行
期刊
“随刻是爱奇艺的一个一岁的baby,它的支撑点,一是兴趣社区,二是内容生态,三是科技创新。”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在今年举办的爱奇艺世界大会开幕式上说道。  随着分众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用户需求将越来越分散;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作者也深耕垂直品类。同类(兴趣)的人需要交流,未来基于兴趣的社交媒体、网络社区将迸发出新的生命力。“随刻希望打造的,就是一个‘视频兴趣社区’。”爱奇艺高级副总裁
期刊
刘汉文  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研究所原所长。  简单地归咎于疫情防控是不负责任的,毕竟,疫情防控是暑期档票房下滑的外因,而中国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内因  客观地看,今年暑期档呈现出诸多亮点。比如《守岛人》《1921》《革命者》等主旋律影片在角色塑造上另辟蹊径,在叙事手法上推陈出新,引发很好的口碑;《中国医生》
期刊
逾400位真实历史人物,900多个拍摄场景,集结国内百余位实力演员——自5月25日起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播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光荣与梦想》用40集的体量,讲述从中共一大建党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以及新中国傲然屹立于东方的恢宏壮阔历史。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活动”的重点剧目,《光荣与梦想》凭借扎实的叙事,收获观众认可。导演刘江表示,希望能够
期刊
5月28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第二十八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1)在京开幕。本届展会以“智慧全媒体 5G新视听”为主题,彰显5G背景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智慧化、移动化、高清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成果,诠释新兴信息技术与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本届展会有近1000家企业和机构参展,覆盖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全部12个展馆和室外展场,展览面积超过60000平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