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王克勤和他的故里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ku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战争时期,一个伟大的名字响彻中华大地,一个伟大的运动在人民解放军中广泛开展,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他就是——
  
  王克勤和“王克勤运动”
  
  王克勤,1918年2月生,安徽阜阳市颍上县人。自幼跟随父母给地主种地,常年的喂牛放羊、打柴、拾草,到头来仍然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经历着年复一年的苦难煎熬。后来,父亲王晓平又遭地主王晓傅殴打骨折,因无钱治疗早亡。年少的王克勤便和可怜的母亲、幼小的弟弟,背井离乡,沿街乞讨,常年挣扎在死亡线上。1939年7月,王克勤被国民党第三十军抓去当兵,受尽了非人的折磨。1945年10月,王克勤在邯郸战役中获得了新生,走向了光明道路。他自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队十八旅五十二团一营一连一排当战士。
  王克勤入伍后,排长找他谈心,给他讲新旧军队的区别,从生活上体贴他。通过对比,他真正懂得了国民党军队是为地主恶霸们干的,只有解放军才是为老百姓求解放、谋幸福的军队。
  1945年底,邯郸战役结束后,部队补充一批解放入伍的新战士。为了教育帮助这部分战士提高觉悟,激发阶级感情,部队于1946年1月开展了诉苦运动。王克勤走上台,恨满腔、泪满眶,声音嘶哑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给他一家带来的沉重苦难。诉苦运动使王克勤明确了为谁扛抢为谁打仗的道理,从此,他决心勇敢地作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到底。
  王克勤是有名的机枪射手,他有出众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战斗经验,就是闭上眼睛也能把任何一种类型的机枪迅速地拆卸安装起来。根据王克勤的特长,营教导员找他谈心,让他担任机枪射手,并嘱咐他把全班的战士都教会。王克勤深感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心情无比激动。
  王克勤常说:“要打好仗,首先要教好新战士。平时多教,战时就省力。”“多流汗、少流血,才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王克勤勤学苦练投弹的事,给战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他臂力差,又未掌握住要领,开始只能投20多米远,在全班成绩最差。但他不甘落后,偷偷地做了一个十多斤重的沙袋。晚上熄灯后在床上练臂力,第二天一早就去练投弹,胳膊肿了也不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后,他的投弹成绩便猛增到40多米。
  王克勤在练兵场上刻苦耐心,从难从严,在杀敌火线上机智勇敢,身先士卒,巧妙指挥,沉着应战。1946年7月,我十八旅奉命围歼兰封城(现河南省兰考县城)守敌,王克勤所在的一营担任主攻。9日下午战斗打响了,部队指战员个个龙腾虎跃,争先杀敌。王克勤抱着机枪也勇敢地向敌阵地冲击,把一梭梭愤怒的子弹射向敌群。在遇到障碍物影响卧姿射击时,他就站立起来射击。敌人逃跑了,他就端起机枪,一面追击一面射击。敌人的火力被压下去了,突击队胜利地登上了城墙。战后,为表彰他作战勇敢,上级给他记了三等功。
  经过部队生活的锻炼,王克勤逐渐成熟起来,政治上迫切要求进步。1946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初,国民党“王牌”十一师疯狂北犯,妄图打通济宁至菏泽公路线,进攻鲁西南解放区。我十八旅奉命在巨野龙固、章凤一带阻击来敌。5日夜,我五十二团到达徐庄,王克勤所在的一营(当时只有5个排)奉命在村南,二营在村西阻击敌军。6日,敌人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向徐庄进攻,6架敌机在空中轮番轰炸,顷刻之间,徐庄成了一片火海。这时,已提升为机枪班长的王克勤,带领全班战士沉着应战,坚守阵地。经过一天的激战,一营和二营打退了敌人四五次冲锋,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战斗结束后,王克勤班里一下子涌现出3名战斗英雄,旅部给王克勤所在的班记了集体一等功。同时,王克勤被提升为排长,并出席了旅部召开的英模大会。
  王克勤被提拔到排长岗位以后,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他常说:“打起仗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因素,才能充分发挥战术与技术的最大威力。”随着战争的推进,一批批工农子弟和大批解放入伍的新战士充实到部队。如何带好这些新战士,使他们既懂军事技术又有勇敢精神,特别是使其较快地树立起为人民作战的思想,这是部队当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王克勤根据毛泽东建军思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性地开展了思想互助、生活互助、战斗互助的“三大互助”活动,成效显著,很快在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中被推广为“王克勤运动”。1946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的社论,号召把这一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军去。
  根据每个战士的不同特点,王克勤经常利用战斗间隙,组织新战士忆苦思甜,激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并经常找解放入伍的战士谈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国民党当局的欺骗宣传,启发他们仇恨国民党反动派,热爱人民解放军。
  排里有个年轻的新战士小白,入伍后害怕艰苦,思念家乡,情绪低落。为了帮助小白提高阶级觉悟,王克勤组织班里的战士给他讲苦难的家史,自己也心贴心地给他讲革命道理。小白对生活不善于自理,王克勤就帮他缝补衣服。小白病了,王克勤就亲自给他找医生诊治,给他送饭送药,并用自己的钱给小白买鸡蛋吃。王克勤对小白的关怀照顾,使他体会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并感动得流下了泪水。从此,小白的情绪高涨了,抓紧时间苦练军事技术,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屡建战功。
  还有一个在清丰解放入伍的战士,一天开了小差。事情发生后,班长来找王克勤做检讨。王克勤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做了一番自我批评。说:“问题发生在你们班,也是我这个当排长的没有做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以后咱们都要经常找战士们多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做好他们的工作,问题就不会发生了。”一席话使这位班长很受感动。过了两天,这个战士又回来了。班长很高兴,但有的战士埋怨这个战士影响了班里的荣誉,在那里嘀咕。王克勤闻讯赶来,对大家说:“他回来了,说明他认识了错误,咱要热情地对待他。”同时,王克勤又耐心地和这个战士谈话,进行教育,让他不要难过,有错改了就好。这个战士感动地说:“排长,我错了。我实在想家,一时糊涂开了小差。我朝家走了一天,越走越觉得不对,想想我家的苦,看看你和同志们对我的帮助,我真对不起你,我错了,你批评处分我吧!”王克勤安慰他说:“别难过了,大家都盼你能回来。你想想,我们不拿起枪杆子打倒蒋介石,哪里会有我们的家?你就是回了家,那些地主、保长、害人虫们能饶了你吗?”王克勤的话感动得这个战士蒙上被子呜呜地哭了起来。一些解放入伍的战士看到这种情景,都说:“排长一个心眼儿引导咱们往革命路上走,谁再三心二意就对不起共产党,对不起毛主席。”
  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率领下,挥戈南下,横渡黄河,进入鲁西南地区,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为了挽回败局,慌忙从江西调来六十三师一五三旅4000余人驻守定陶,妄图阻我南进。为了抓住战机,乘敌立足未稳将其全歼,我军决定迅速攻克定陶。王克勤所在部队经过两天两夜急行军,于7月6日来到定陶城下。上级决定强行攻城,并令王克勤所在连担任突击任务。王克勤得悉后,马上代表全排向连长请求第一线突击任务。连长笑了笑说:“早就料到你要来了,可是这次不行,别忘了你现在是病号,你要好好休息!”原来,部队长途行军,天气酷热,王克勤因中暑已经几天吃不下饭。他几经请求,连长仍不答应。在回来的路上,他又转到营部向营长请战,营长也是劝他休息。王克勤恳切地对营长说:“我的病不要紧,一打起仗就好了。在这样的重要时刻,一个共产党员怎么能躺下休息呢!”营长考虑了一下,征求了连长的意见,最后批准了他的要求。当王克勤把这一喜讯告诉全排同志时,大家纷纷表示决心,要为人民立功。王克勤不顾病痛,投入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召开党小组会,组织忆苦会,编制战斗组,并让战士们讨论攻城方案,布置排里的同志擦武器,扎云梯……
  7月10日就要攻城了,但王克勤的病尚未痊愈,全排同志都劝他留下休息,大家保证完成任务,为一排争光。王克勤鼓励大家说:“同志们的劲头多足啊!这一仗准能打好,但我不能留下,这点小病枪一响就好了。”上午7时,王克勤带着全排出发,每人提着一篮子手榴弹,顺着交通沟运动到距城北门50多米处的堑壕埋伏下来。8时整,攻城的战斗打响了,我军的炮火向城头碉堡工事猛烈轰击,城墙霎时被烟尘吞没。接着,一连几发炮弹把城墙打开个缺口,炮火开始向城里延伸。王克勤睁大双眼,焦急地望着天空。随着“砰”的一声,一颗红色信号弹腾空升起,他大喊一声“冲啊”,随即跃出堑壕,带领一班战士,冒着密集的弹雨,跨鹿寨,越护城河,一口气冲到城墙缺口下。趁浓烟弥漫,副班长迅速把云梯架上,王克勤第一个登上云梯。就在这时,敌人射来的一颗枪榴弹在云梯旁爆炸,弹片炸伤了他的右肋,王克勤从云梯上摔下来,三班长急忙把他扶起。几个战士围了上来,王克勤忍着剧痛,厉声命令:“不要管我,赶快登城!”三班长叫战士陈群看护他,回身领着战士一股风似的登上云梯,冲到城墙上。王克勤这时虽已身负重伤,但他用自己的褂子堵住伤口,仍然继续顽强地指挥战斗。他紧紧地盯着登城的战士,大声喊道:“注意,机枪掩护好,扩大突破口!”登城突破成功了,要发信号弹,这时,三班长才想起信号枪还在王克勤那里。怎么办?忽然,两颗红色信号弹从城墙下腾空而起。“好啊!是排长打的!”“同志们冲啊!”全排战士奋勇当先,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向城内奔去。可这时,王克勤已昏倒在战士陈群的怀里。
  11日凌晨,定陶守敌全部被歼,胜利的旗帜在城楼上飘扬。而王克勤却因伤势过重,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为党和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7月18日,十八旅隆重地召开了王克勤烈士追悼大会,晋冀鲁豫野战军六纵政治委员鲍先志致悼词。会上宣读了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和野战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唁电。唁电中说:“我们以极悲痛的心情悼念本军著名英雄王克勤……王克勤同志一年来建立了很多战功,树立起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为我全军所学习的新的进步的范例……为了永远纪念王克勤同志,决定王克勤所在的排永远保持王克勤排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军学习王克勤同志,并为继续开展王克勤运动而奋斗……”
  据统计,王克勤在加入人民解放军的1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一人毙敌232名,俘敌14名,缴获步枪8支,荣立战功9次,先后荣获“爱兵模范”、“爱民模范”、“杀敌英雄”、“模范党员”、“三大互助模范”等光荣称号。年仅29岁的王克勤,为革命历尽艰辛,为人民洒尽鲜血。后来,为纪念这位不朽的无产阶级战士,中共定陶县委和定陶县民主政府决定:将定陶北门命名为“克勤门”,用以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未竟遗志。
  
  关于王克勤故里的认证
  
  王克勤生前多次说自己是安徽阜阳王东店人,那么王东店现在何方?
  据调查,大约百年前,现在颍上县六十铺镇西南4公里处有一座古园城,每年阴历正月初十至正月二十五,当地人们为纪念传说中的石磙爷爷对当地群众的恩泽,都要举行持续半个月的庙会,名曰“古城大会”,一时间这里成为物贸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区。凭借“古城大会”的影响,这里生意兴隆,客商云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集贸中心,街道宽敞,店铺林立,交易繁荣。发达的市场,带动了周边农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当时,古园城里有一家高姓农民,勤劳种菜,且蔬菜量大质优,满足了当地群众和市场的需要,于是人们戏称他为“高菜园”。另有一家王姓市民在东街开了一家饭店,东家王益知,号天才,为人厚道和善,口碑很好,当时南来北往的客商都愿住在此店,哪怕多走些里程也要到此一住。为此,来往客商们总要问:“今宵何处?”答曰“王东店。”随着时间的推移,“王东店”逐渐代替了店主王益知、古园城,成为当地的代称。1940年,国民党政府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此处划归阜阳县洄溜区高菜园乡,后改临润乡。1948年2月,豫皖苏四分区在阜阳东南、阜南以东、颍上以西的沙南地区建立了颍阜县,此处归属颍阜县兴六区管辖。1949年3月,四分区所属的沙南颍阜县与豫皖苏六分区所属的沙北颍上县实施合并,成立现在的颍上县。由此,原洄溜区的高菜园乡划归颍上县。新中国成立后,高菜园乡被并入六十铺镇至今。星移斗转,沧桑巨变。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王东店逐渐为高菜园取代。古园城、王东店则慢慢被人淡忘,成为历史。
  另据王克勤的有关资料记载:“其家乡旁有一个水围子,其父死后,母亲拖着他和弟弟,前街走,后街串,讨饭度日。”“王克勤和可怜的母亲、幼小的弟弟沿街乞讨,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针对这一特征,笔者在高菜园村进行了调查。据这里70~80岁以上的群众反映,原古园城因东西主干街道将其分为南街、北街,北街原有二道寨门,四周有围墙、围沟,现在仍有围沟的标记,而且当地的群众现在还对所居住的方位习惯以南街、北街进行区分。因此,王克勤在其父死后,与其母沿街乞讨是有条件的,也是可信的。王克勤的父亲王晓平在王克勤13岁那年因与财主为地租问题吵架,被打成重伤,回家后郁闷成疾,于同年秋去世。笔者在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据王世周等一批老人介绍,本地原来有一名财主王晓傅,盘剥农民绞尽脑汁,耍尽伎俩,常以大斗称进、小斗称出为手段巧取豪夺。人们为宣泄心中的愤怒,给其起了绰号“三藏”,即藏粮、藏斗、藏秤。“三藏”与“三堂”是谐音,这也就是王克勤在诉苦大会上所说的地主王三堂(三藏)。以上特征与王克勤生前介绍情况完全相符,由此可以肯定,今天的高菜园即是昨日的王东店,王克勤就是今天高菜园人。
  在我们的调查中,一个叫僧胜良的“噘嘴和尚”一直缠绕着我们的视线,这个僧胜良会不会就是王克勤呢?于是,弄清僧胜良的真实面目成为我们核实王克勤出生地的一个焦点问题。
  古园城里有一座古庙称“观音堂”(现在仍有遗址存在),由于当时该地交通便利、经济繁荣,这座古庙香火十分旺盛,方圆几十里的善男信女们经常到此求神拜佛。据王氏家谱反映,王晓平,字永和,五子一女,其四子名叫王开勤,乳名连恩,生于民国7年二月初七巳时(即1918年),由于当地一直有“巳时和尚午时姑”的说法,加之其家庭生活困难,为求生存,王开勤便入庙为僧,取法名僧胜良,绰号“噘嘴和尚”(此特征与王克勤的照片相符)。1939年被抓丁走后一直未有音讯,这里的老人普遍知道此事。那时,其母徐氏带一子以讨饭补鞋为生。据今年92岁的王绪立老人回忆,僧胜良是个孝子,曾三次卖丁救济家庭。原来,民国时期征兵制度腐败,有钱人可以出钱买丁躲避兵役,基层保、甲长卖壮丁发国难财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当时卖丁多以假名为主,因为用假名一是为了多卖几次丁,救济家庭;二是可以保护自身安全,防止部队查出来以逃兵论处。
  在调查中,有两位经历特殊的人,一拿到我们提供的王克勤照片,就十分肯定这就是噘嘴和尚僧胜良。尽管我们不断调换王克勤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下的照片,他们辨认后都还能肯定地认出来。
  一位是颍上县五十铺乡小岗村复员军人、抗美援朝中荣立三等功的共产党员陈云生,现年83岁。他声称曾与僧胜良一起到“观音堂”当和尚,僧胜良是个孝子,也曾私自卖丁顾家,后改名王云飞,后来逃回来。他的名字中“克”和“开”谐音, 也是便于日后改回。
  另一位是原高菜园大队支部书记高万俊,现年78岁。他说:“那时‘观音堂’庙就在我现在的承包地里,我常去庙里玩。僧胜良的特征有些噘嘴。他很喜欢小孩,我喊他噘嘴和尚,他也不生气,还常逗我玩。咱们小时候交情深,印象深刻,他的长相不会忘记。”
  另外,笔者在征集颍上籍战斗英雄尹孝三的资料中,也发现了有关王克勤家庭住址情况的叙述。尹孝三于1947年2月被评为杀敌英雄,与王克勤同时出席全旅英模大会。尹孝三生前曾多次讲“我和王克勤在国民党三十军时同一个班,王克勤是高菜园人”。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王克勤是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具体说来是颍上县六十铺镇高菜园村人。尽管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颍上人民对英雄的思念和缅怀始终没有变,人们希望英雄魂归故里,企盼在英雄的故里塑起一尊英雄的精神丰碑,让英雄的精神永远昭示后人,为建设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的社会主义和谐新颍上而努力奋斗。
其他文献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即在中央组织机构中设立了组织部、宣传部等职能部门,而统战部是到1939年1月5日才成立的。为什么时隔18年之后才成立中央统战部?笔者根据一些一般性的文献著述和回忆录,把中共中央统战部成立之前的党史分为若干阶段,并根据每一个阶段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此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和分析。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这个阶段,在中国现代史上称
期刊
上世纪20年代初,当国内的国共两党还在具体筹划联合事宜时,远在欧洲大陆的国共两党已率先实现了组织合作,成为领导旅欧华人反帝反封建的中坚力量。海外能够早于国内率先实现国共合作的创举,与周恩来卓越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国共两党携手法兰西,不仅为中共日后创立统一战线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宝贵经验,而且还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为推动国内第一次国共合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酝酿联合战线    五
期刊
1948年10月17日,正当辽沈战役胜利发展之际,在我强大的军事压力和积极的政治争取之下,国民党军滇系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将军率部于长春起义。这一义举,对和平解放长春,加速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全境的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东北我军正确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瓦解敌军原则的结果,是党的政策和策略的胜利,我党优秀的秘密工作者刘浩在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受领争取滇军工作的任务    1946年4月26
期刊
1940年3月,国民党特务在成都制造“抢米事件”,然后栽赃造谣说共产党策划饥民抢米,借此大肆逮捕成都地区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面对骤然恶化的时局,周恩来于5月10日率孔原、徐冰等一批干部分乘4辆卡车离开延安赴重庆。    皖南事变前,周恩来与国民党集团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努力阻止反共摩擦事件的发生。    到重庆后,周恩来立即约见再次离开新四军已到重庆的叶挺。他在和叶剑英、袁国平一同会见
期刊
编者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普通百姓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累累硕果。记者从人们衣食住行的独特视角,见证着安徽30年来的巨大变化。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年,本刊特撷取一组记者的采访手记,以飨读者。    饮食生日餐桌看变化  这一天,是宿松县佐坝乡农民黄明华的生日,和往年不同,这次儿女们把父亲的生日宴会从家里移到了当地一家颇有名气的酒店里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航事业迅猛发展。安徽民航从1978年合肥骆岗机场建成投入使用,至今已走过了整整30年的发展历程。  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原民航安徽省管理局,始建于1959年,曾分别隶属于国家民航局和中央军委空军管理,1980年脱离空军建制,由国家民航总局管理。2003年11月,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安徽民航机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民航安徽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隶属民航华东地区管理
期刊
杨炬,1921年11月出生于湖北南漳县,1938年8月参加革命,1942年9月毕业于延安医科大学。1944年和王树声大将结婚。历任延安中央军委门诊部、延安中共中央门诊部、延安中央医院、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卫生部、晋冀鲁豫中央局卫生科医生,湖北省军区卫生所所长、卫生科副科长,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军事科学院门诊部主任,公安后勤部卫生处防疫科科长,北京304医院副政委、副院长。1983年离休,现为
期刊
1984年2月,共和国开国大将粟裕离开了人世,根据他的遗嘱,他的骨灰撒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在撒完骨灰之后,将军的长子粟戎生举起右手,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向父亲作最后的告别。他以军人的姿态腰板笔直地站立着,噙着热泪深情地凝视着父亲曾经浴血奋战的土地……  粟戎生,侗族,湖南会同人,1942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1月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控制专业,1999
期刊
1949年4月3日,中共江淮区委机关报《江淮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一则新闻报道:国民党南京警卫部队第四十五军第九十七师师长王宴清及该师第二八九团上校团长杨镇洲率一部官兵,于南京外围江宁镇举行起义,3月24日晚渡过长江,安全抵达解放区。这则“新华社蚌埠1日电”,首次对外公布了警卫国民党首都南京的“御林军”第四十五军第九十七师弃暗投明的消息。第九十七师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在国民党统治风雨飘摇之际,该部起
期刊
编者按:王震,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1908年4月11日生,湖南省浏阳县人。他的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屡建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率新疆各族人民为建设新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新疆农垦事业的开拓者。他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等职。在王震百年诞辰之际,本刊特开辟专栏,以示纪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