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w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不单纯是要教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语文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核心科目,所以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就相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引导 转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97-01
  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一系列变革,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 重感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不能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要让学生通过读书培养语感,通过学习去领会感悟,从中找到想得到的东西或答案。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文本的能力,强调要听到不同的答案,听到孩子自己的声音,促进学生良好的感悟能力的形成。
  2 重积累 处处留心皆语文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投入大,见效慢,
  急功近利不行,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语文积累包括词语篇章积累,也包括语感积累,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多读多看,多听多说多写。处处留心皆语文,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与人交流、写日记等,都对语文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只有通过天长日久、持之以恒的不断积累,才能提高语文水平。
  3 重读书 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语文即语言文字,文字又是表达语言的符号。因此语文课堂要突出语言教学。要想使课堂充满浓厚的语文味道,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读书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有语言交流,一堂课死气沉沉就不是语文课。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同时也要重视默读、略读,浏览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用较短时间、较快速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不论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师都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语文课堂上,我常常告诉学生:“请带上你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把你的理解送进文字读一读……”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教师再进行范读指导。
  4 重情感培养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
  语文蕴含丰富的情感,即使是叙述性课文也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感情和特定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情感丰富的课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并逐层引发学生和作者感情的共鸣。
  5 重探究 引导学生反复尝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通过学生反复尝试,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总是先留足时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在巡视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特点,并对学困生进行指导、点播,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6 重合作 多向互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课堂上的“合作”,主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精神沟通、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补。语文课堂既强调学生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又重视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促进互动,这样就能获得更大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用到的是同桌合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思想交流、思维的碰撞中不仅仅获得认知上的进步,同时也获得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等方面的飞跃。
  7 重方法 学会迁移
  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实际和教材特点的教举方法,并使学生逐渐掌握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一例带出多例,以一篇带出多篇;又使学生能举三反一,即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自己去悟出学习语文的规律。提倡长文短学,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生自学、同学互帮、教师辅导的形式,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书、自主作文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而是要学会用教材教。我让学生学习了《少年闰土》一课后,便引导他们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进一步积累、学习鲁迅的思想、语言;教了革命烈士的诗歌《囚歌》和《耕荒》后,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电视等途径收集其他烈士的诗歌。例如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和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用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些诗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豪锋,王小梅.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设计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02期.
  [2]陈力.数学有效教学的六个“发生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1期.
  [3]徐金凤.积分争星——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01期.
  [4]王庆明.示意图的形成要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J].中国民族教育,2010年02期.
  [5]夏玲红.构建情理交融的课堂——《月光启蒙》教学案例反思[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6]韩斌.让生成性资源在价值引导下亮出精彩[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7]胡全忠.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其他文献
同学们,“焦点访谈”栏目和大家见面了。本期的焦点是指示代词的用法。  [焦点一]什么叫指示代词?  [主持人]用来指代人或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英语中指示代词有:this,that,these,those等。this(这个)和these(这些)一般指较近的人或事物。that(那个)和those(那些)一般指较远的人或事物。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