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浅析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907603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作为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其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和谐发展,倡导主体探究、切身体悟、勇于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改变着人们对教育教学理念的评判尺度,影响着学习者的价值意识和学习行为规范。那么,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学科教育中,又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笔者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解放儿童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地依照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以人为本”,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必须把儿童当“人”看待,而不是视其为支配和奴役的工具和对象;必须把儿童当“儿童”看待,维护儿童的天性,就像当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的那样,人必须是按照他的“本真状态”那样生活,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必须是同人的“本真状态”相适应。
  1.从被动受支配地位中解放出来。语文研究性学习摒弃置学生于依附地位,蔑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践踏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贬低学生的理智能力和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师中心论”,以反对不平等和改变屈从关系为目标,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态度。
  2.从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在课堂上,语文研究性学习不是以学习对象的科学体系来替代学习主体的心理过程,仅仅偏重于智力教育,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是变“我教你学”为“学生愉悦地学”,注重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3.从繁琐的语文练习中解放出来。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选择题、判断题等标准化式的习题演练,起承转合、前后呼应的写作“技术”训练,转变为在教师适时的参与和点拨下,学生自我提出假设,自我深入研究,综合学习内容。
  二、学会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不会学习即不会生存,这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巨大作用,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人类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亘古未有的新的挑战,如果没有掌握新知、接受新知、鉴别新知的能力和技巧,那么就无法适应新的变化和战胜新的挑战。然而,研究性学习正是集上述功能于一身的创新性学习方式之一。具体表现在:
  1.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工作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文本,随着时代的久远和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的差异,其中的言语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有差异性和生成性;语文即生活,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它是一个万花筒式的整体,有文体信息系统,有语言符号系统,也有生活信息系统,等等,不一而足,而这些恰恰是语文研究之所在。
  2.优化语文学习的体验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研究”二字上,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躬身实践、亲历探究的体验过程。从学习目标上看,语文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姿态,放开手脚独立地从事研究学习活动,全程参与,亲历亲为,加强和促进实践活动的内化,扩大和加深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和巩固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情感体验。
  三、完善人格语文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人文教育、人格教育。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以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解放儿童于失常、扭曲、畸形的状态中,唤起儿童对科学世界的向往、想象和探索,既为儿童提供了可资构建思维认知系统的平台,又为儿童创造了用以张扬健康自由个性、塑造高尚独立人格的空间。
  促进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首先是指人能够广泛地涉足未知世界,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学习的需求;其次是指人的智力、能力、体力的全面发挥,并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朝向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培养了创造、开拓精神,发展了主动性、进取心,培养了社会活动能力、合群性,发掘了潜能和价值功能。
  (贵州贞丰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我国正处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对教师自身素质、角色定位及专业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  那么,用什么导向的教师评价机制评价教师工作,如何进行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和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价,已成为我国教师评价改革的重要课题。所以,我就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进
期刊
为进一步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陕西省教育厅决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开始,实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在此之前,已经有几个省市公布学业考试实施方案。  实行全省统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非常必要,它是考核普通高中学生相关科目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检查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公平、公正程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证
期刊
化学演示实验是配合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由教师示范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的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广为应用的一种基本教学形式,也是化学教学中最生动、最有效的直观教学。  演示实验的重要性被广大教师所认同。然而从目前化学课堂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对“教师示范操作”的片面理解,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老师最为关心的是演示实验的现象学生能否看清、自己所强调的实验结论学生是否能听清楚,很少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削弱了
期刊
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区已经实施二年多,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和专题研讨工作:学科培训,统一要求与阶段培训相结合;听课调查,常规听课、专题听课、主题听课相结合;示范研讨,区内活动与专家报告相结合;问卷调查,收集整理与分析反馈相结合;评价研究,教学评价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撰写论文,形成论文与适时宣讲相结合。在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的过程中,引发诸多思考。本文着重对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作分析:  一、存在问题  在调
期刊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问题导学提供了舞台。“问题导学”正是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到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发现和构建的过程,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使用问题导学的一些体会。  一、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课前指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能够
期刊
一、教学中如何把握“四基”  《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意味着,数学教学目标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在更新,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从而,“双基”的内涵也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比如,一、二百年前,有一手好毛笔字是读书人的基础,但现在已经不是必备的
期刊
一、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训练;只采劝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
期刊
刚上初一新生的课,自我感觉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有时一节课下来,连教学计划任务的一半也不能完成,心里很是着急。因为对着这些新生,有许多时间都花在组织教学上。  有时教师一张口说话便有学生接嘴,仿佛说群口相声;有时老师交待学生打开书来,如果你不下讲台去督促,可能有的学生到了下课,他的书也还没有打开;你布置课堂作业,有的学生找作业本也得找半天,快的同学已经做完了,他还没有拿出练习薄来;还有的学生,你才
期刊
数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学习的效率极低。如何将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让学生乐意接受呢?  教育心理学认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而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对人的行动产生动力;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力量。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多
期刊
数学教学进入到高三复习阶段,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测评。小到单元、期中、期末测试,大到高考。只要有测评,就会有习题讲评课,于是该课型也就成了高三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形式。  上好习题讲评课对于学生纠正错误、弥补缺陷、巩固双基、熟练技巧、传授方法、开阔思路、规范解题等都至关重要.恰到好处的习题讲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关系到高考备考复习的效率,更是教师高考备考能力的直接体现。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