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高校视角的领军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究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j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一系列农业生产问题,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农业高校学生不仅具备成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力,更有“敢创新”、“懂管理”的领头人特征。研究立足于农业高校视角,分析培育“领军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高校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培育路径改善,以期为农业高等院校不断调整职能定位,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文化资源优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输送更多农业人才提供决策参考。
其他文献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迈向共同富裕重要的一步,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是党中央对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又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滇桂黔石漠化地区是少数民族人口多、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也是巩固脱贫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为特殊、最为艰难的地区。本文通过回顾梳理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的精准扶贫重要举措,发掘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在实现脱贫后的发展问题新的特征,探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农产品供应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重要探索成果,在实现农民增收、提升农产品流通速度和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农产品供应链想要取得理想的运行效果,需要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合作,共同承担风险,而不同主体之间还存在博弈之争,这就有必要从博弈理论视角来对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信任协同机制的构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壮大村集体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大连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及建议。
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下,对国内乡村现状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沙井湾村目前现状.根据村内居民意向与村干部沟通,在符合景观设计原则与体现乡村振兴的意义范畴内,对沙井湾村进行
治安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组成要素,也是国家与社会发生最直接互动关系的领域。本文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依据,构建“主体-理念-体制”的系统性框架,探讨实现乡村治安的韧性治理的路径选择。当前乡村治安存在主体分割、理念僵化、体制不畅、方式失范、资源单薄等困境,应构建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格局,推动治理理念由“硬管理”向“软治理”转型,促进国家与社会力量相互赋权,推进治理方式规范化,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跨领域的治安合作模式,实现“治安社会化、社会治安化”。
中国茶渣资源丰富,近些年国内研究利用较多。本文综述茶渣在工业废水、畜禽饲料、肥料、有效成分提取以及利用茶渣造纸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旨在为茶渣的综合利用提供指导。
农业保险对于我国来说一直都是发展的重点,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新型农作物保险,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不同的农业收入保险试点项目。完善的收入保险制度能提高农业保障水平、有助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未来,需要在提高农民参保率、细化地方法规和健全运行机制等方面继续努力,提升收入保险质量,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2014年采用自然授粉等方式进行木薯杂交育种,经过多代系统选育,获得GZ14系列5个木薯新品系。通过品比试验,从中筛选出优良木薯株系GZ14-071。结果显示,GZ14-071鲜薯产量和鲜薯淀粉含量分别为55.47 t/hm2和30.29%,比对照高5.6%和4.48%。因此,推荐选用GZ14-071参加区域性试验和生产性试验。
籼粳交后代的育性是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难点与关键。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衍生的后代粳型亲籼恢复系为供试材料,在考察与5个不育系配组的258个杂种结实率基础上,筛选出10个育性亲和力好的株系,分析亲本和杂种的产量性状配合力,评价育种价值。结果表明:57个恢复株系及其杂种的主要产量性状存在明显差异,57个父本及其杂种的主要产量性状的频次分布图均呈正态分布,但杂种结实率明显偏低,受非加性影响大,双亲互作起主要作用。筛选出的10个株系结实率均值变幅为73.18%~82.49%。不同亲本在产量性状间的GCA存在明显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分布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迄今为止依旧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目前研究农地土地制度中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学者均从农地制度中各要素与马克思地租理论展开研究,其研究内容、研究不足与有待突破之处亟需总结。从现有的文献出发、总结马克思地租理论对土地制度研究的当代价值,将马克思地租理论与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进行综述,旨在构建马克思地租理论与农村土地制度研究的逻辑框架。有待深化之处,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结合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马克思地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