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导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四要性”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qayxgfl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也说明了课堂提提问的重要性。掌握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知识奥秘,全面深刻地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的针对性
  数学课与语文课既有联系,更有差别。语文的工具性在数学课得以充分体现,但数学课又不能被上成纯粹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科所特有的数字1、2、3、4……,符号等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比如:复习型提问,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二、提问的诱导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开动脑筋、探究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因为如果问题太简单容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不能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把握问题的实质。如果问题太深,又很枯燥,则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无从答起。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启发诱导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如在除法教学中,“12÷7”,商到千分位时出现4,要求保留两位小数。这时,如果提问“千分位上怎么样?”问题是简略了很多,但是这样一简却把问题上的概念搞模糊了,指向不明,学生摸不着思考点。如果问题改成“要求商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上的4怎么处理?”这就变得很清楚了。
  三、提问的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我常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课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四、提问的多样性
  (一)激趣式提问。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良药,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学生天性好奇、好动,耐力、恒心较差,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每人只能吃一块饼的四分之三或八分之六或十二分之九,贪吃的猪八戒争着要吃十二分之九,孙悟空也要吃八分之六,沙僧只好拿四分之三的了。”在学生听完故事后问:“猪八戒、孙悟空、沙僧三个谁吃到的饼最多?”引导学生思考、争议“四分之三、八分之六、十二分之九”这三个分数哪个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为完成“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创设了宽松的问题情境。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二)诱思式提问。诱思式提问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如:在教学了乘法分配律的复习后,有学生就提出了有没有“除法分配律”这个样的设想,学生当即展开了争论。有些说老师只教过乘法分配律,哪有除法分配律?有学生说乘法有这样的性质,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争论一番后,都把眼光投向了教师,希望老师给个说法。对于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何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一番呢?“对于除法分配律,老师一时也说不清,还是请同学们去验证这个猜想吧!”学生们自由组合了探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发现,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证明,在汇报时也是“论据”充分,由此看来,学生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
  (三)巧妙式提问。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教学中,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例如教学小数点的性质时,教师问:
  “你能加上适当的单位使4=40=400吗?”创设困惑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要求。有的学生想出了:4元=40角=400分;4米=40分米=400厘米。老师又问:“如果都用元或米作单位,而划等号,该怎么办好呢?”学生探究的思维火花再一次被点燃,很快进入学习的情境,带着对问题的探究得出:4元=4.0元=4.00元;4米=4.0米=4.00米。这使学生在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了不同的数奥秘,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西武鸣县城厢镇大同小学)
  (责任编校:长江)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文科班的数学不好教,一方面学生数学基础差,基本是数学困难户,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为了逃避数学学习才学文的;另一方面文科班的学生对数学兴趣差,不爱学数学,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恐惧,尤其惧怕数学考试。怎么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是发挥教师主导作
期刊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使学生打好物理初步基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联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物理学知识也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新课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我们必须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差生的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得到顺利的良性发展。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了深入
期刊
课堂教学是特定情景中的人际交往,是师生之间感情和知识信息的交流。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高昂和愉悦的情绪中,随问而思,随引而发,时而凝神谛听,时而驰思遐想,定能保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  怎样穿插情景的创设?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创设情景,激发情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贯穿要素,应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