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诗意,迈出中考诗词鉴赏第一步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H3768548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苏教版初中六册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有一百多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初中学生古诗词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针对“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的达成情况到底怎样呢?借助中考答题状况就可窥知。
  综观江苏各地中考试卷中古诗词鉴赏题,命题角度大致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1.鉴赏诗词形象,描绘画面。2014年江苏连云港市、宿迁市、盐城市中考试卷诗词鉴赏题的第一题都是描绘诗句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词句语言运用的妙处。2014年南通市中考诗词鉴赏题《望江南》第二题:有人评价这首词“朴素自然,没有一句直露的抒情,但又句句融情”。试以末句“笛在明月楼”为例,加以赏析。
  3.探究作者的感情。2014年无锡市中考诗词鉴赏题《清平乐 辛弃疾》“说说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分析表达技巧及作用。2014年江苏连云港市中考诗词鉴赏题《城东早春》“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看似简单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实际操作时却常感到难度颇大。那么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笔者试举例分析。
  2014年江苏泰州市中考试卷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鉴赏题的第二题:赏析“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一学生是这样解释它的意思的:新鲜的花样子贴在丝绸短袄上,金鹧鸪成双地飞。这一解释明显是对诗意的理解出现了错误。诗意理解都出现错误,那么又怎谈得上鉴赏呢?笔者也做了一项简单的调查:“你认为做诗词鉴赏题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在被调查的100个学生当中有接近70%的学生认为读不懂诗意是做题最大的障碍;20%的学生认为最大的障碍是不了解鉴赏的手法,无从下手;另有10%的学生认为二者都有。由此可见,学生实际做题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诗意,而准确把握诗意又恰恰是诗词鉴赏的第一步。
  由学生答题现状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发现在平时的诗词教学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悟得少。很多时候,学生连诗词的表层句意都不理解,更谈不上结合生活体验去领悟诗的意境了。时而久之,诗词教学就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逐句讲解——疏通大意——背诵默写——名句赏析。再者,由于中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诗词的时候往往会进入这样一个误区:重背诵轻理解,重练习轻感悟。因此教师的讲解变成了学生理解诗意的一根拐杖,学生离开这根拐杖,就无法行走,无法理解诗词的意思了。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感悟能力从哪来?来自我们平时的课堂。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该怎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这个抓手,着力培养学生理解诗意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还原句式知诗意
  要欣赏诗词,首先要读懂诗词的句子,了解诗词语言特点。每一首诗或词就是一篇语言更凝练、意思更集中的文言文。在古诗词中,由于表达或押韵的需要,往往会出现一些句式。还原这些句式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那么,古诗词中有哪些常见的句式呢?
  省略句式: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指出:“诗句中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烦而句弱。”于是诗句中的许多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记得几年前听过一节初三古诗词复习课,在复习七年级上册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时,教师让学生翻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诗句时,一排七八个学生对“海日生残夜”这句意思不理解。教师如果在这时提醒学生这句诗省略了介词“于”,让学生把省略的字还原到诗句中,“海日生于残夜”,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古诗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杜甫《恨别》中“草木变衰行(于)剑外,兵戈阻绝老(于)江边”,也省略了介词“于”。
  以2014年江苏宿迁市中考诗词鉴赏为例,试卷中考查的是卢纶的《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鉴赏题的第一题是: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送别时怎样的景象?试加以描述。一名学生是这样描述的:故乡到处荒草遍地,诗人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中,天气很冷,小路好像伸出在寒冷的乌云之外一般,诗人送朋友归来时,已是黄昏,天空正下着雪。这样回答,很显然学生能读出诗句中的省略,路出(于)寒云外,人归(于)暮雪时。所以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倒装句式:在阅读古诗词中,如果按照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该考虑是否是倒装句式。在教学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时,学生在翻译“城阙辅三秦”这句诗时,结合注释可以知道“城阙”“辅”“三秦”的意思,按照正常语序来理解:京都拱卫着三秦之地。实际上它的正确意思应该是:三秦之地拱卫着京都长安。所以这句诗的正确语序是:三秦辅城阙。它采用了倒装的语序。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也采用了倒装的手法,应为“神游故国”。再如“僧敲月下门”正常语序为“僧月下敲门”。
  在教学中如能教给学生还原句式的方法,把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调整倒装句的正确词序,长此以往,能逐步培养学生感悟句式的能力。当遇到特殊的诗句时,他们也能化难为易地解释诗句的意思了。
  二、展开想象绘意境
  古诗词的意蕴是非常丰富的,凝练的语言里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体验,只解释字面意只是对诗词最表层意思的把握,有时还不能真正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只有进入诗的意境才能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中学生学习诗歌应通过联想、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开阔学生思路,领会诗歌的意境美。然而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让学生在诗词中学会想象。   我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诗词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果我们对这些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请大家就这首小令中的词或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你想象的画面。
  生:“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发出“呱呱”的声音,声声催人心魄。
  生:“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落魄流浪人满身风尘行走在古道上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生:残留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融进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浪迹天涯……
  学生的回答是精彩的,通过想象,把这首小令化作一幅幅图画,领会了诗的意境美。
  又如在教学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时候,我先问了这样几个问题: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描绘诗中所呈现的画面。接着我又问:看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你能体会出诗人的感情吗?让学生在描绘画面的同时,进入诗的意境,深切体会诗人“悦”“空”的情感。通过想象画面,学生感受到湖光山色不仅让鸟感到欢悦,更让诗人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欢悦。
  再比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我让学生想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让学生想象词人月下独饮的孤独;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让学生想象诗人“凭轩涕泗流”的悲怆。
  如此做的话,学生作答江苏省2014年连云港市中考关于杨巨源《城东早春》的第一题“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景象”时,就能描绘出这样的美景:初春时节,在轻柔的春风的拂动下,柳枝摇曳,新芽初绽,星星点点的嫩黄点缀在柳枝间,柳树的整体颜色还未匀称净尽。
  如果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都能注重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描绘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时间长了,学生对诗意的感悟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总之,古诗词的鉴赏对人生经历尚浅的初中生来说难度颇大,读懂诗歌,貌似简单,实则是他们学习诗词的一个难题。阅读是一种素养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表达技巧的归纳总结,也不能只注重过多的练习,过多的机械背诵。应该从最基本的做起,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诗词意思,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感悟力,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收获。
  (连云港赣榆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步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方式转变,本文阐述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环节和步骤,以及教师观念、师生角色和课堂教
本研究采用学习一测试二阶段实验范式探讨了因果关系对类别特征推理任务及典型性判断任务的影响。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因果关系组及控制组,因果关系组被试学习的类别的各典型特征间具有因果关系,而控制组被试学习的类别的各典型特征间无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因果关系确实会影响类别特征推理任务及典型性判断任务。因果关系之所以会影响这两类任务,根本原因在于因果关系的存在导致处于类别因果关系结构中不同位置的特征维度具有的地位不同。
在2014年11月11日的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展示的陆军装备中,块头不大、炮管不细的AH-4型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格外惹眼。在军事专家的眼里,可以由直升机
人们常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依我看,读大师的书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最方便法子。事实上,每一位大师正是站在前辈大师的肩膀上,才成为大师的。当然,我们多半成不了大师,而只是来人间走一趟的千亿卑微生灵之一员。但是,人的高贵在于拥有思考真的头脑,体验美的心灵,追求善的灵魂,在大师们的熏陶下,我们知道了人可以達到的高度,人生有了精神目标,卑微者就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高贵者。  读经典就像是回到久违的真正的家,既似
日前,河南省政府印发的《河南省“互联网 ”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农业精准生产专项、农业经营网络化服务专项、农副产品追溯体系专项行动,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开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种养及营销模式,建立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方案》指出,河南省将结合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选择条件较
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中国现代性存在着感性现代性不足、理性现代性片面和反思现代性薄弱的结构性缺陷。同时,还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之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教学实录  1.课堂导入,引出话题  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是初中阶段写作的重点。在同学们的写作中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长于叙述,短于描写,文章叙事清楚,人物形象却很模糊,人物独特的个性之美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个话题:美的发现与表达。  2.分析病文,共同修改  师: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片段作文《定格在记忆深处的画面》。  【PPT】铃响了,老师拿着改好的月考试卷走进了教室。我既期
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按得票数排序)获此殊荣。茅盾文学奖于1981年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