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加快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为湟中县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对策;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7-5739(2008)18-0275-02
农牧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取向,是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对于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难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在当前的新形式下加快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
1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湟中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行政上隶属于省会西宁市管辖,东、南、西三面环绕西宁市区。全县下辖10镇5乡,总面积2 700km2,总人口48万人。在过去几年中,湟中县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调整思路,落实措施,多方面努力,使得本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市级23家、县级5家,发展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23个。已建成蔬菜生产基地0.667万公顷,马铃薯生产基地1.067万公顷,油菜生产基地1.667万公顷,蚕豆生产基地1.067万公顷。建成万头猪厂1个、生猪养殖基地9个、仔猪繁育基地2个、奶牛养殖基地7个、牛羊育肥基地7个,百头以上奶牛养殖村42个。全县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示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逐步建立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位推进的新机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较快发展,解决了本县农畜产品“买难”的问题,实现了农畜产品增值、增效;推动了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提升了农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2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湟中县在过去几年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客观地看,在这几年的发展中,也出现了或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投入不足,资金紧缺
在过去几年湟中县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投入不足、资金紧缺始终是一个制约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瓶颈”,是各方面反映都比较强烈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财政支持力度小,财政支出中农牧业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②金融机构对农牧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弱化,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支农金融机构近年来纷纷降低直接投放农牧业的贷款比重,致使农牧业贷款日趋萎缩;③由于农牧业发展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见效慢,有限的社会资金大都不愿投资于其中,将投资重点放在非农产业和项目中,从而使农村发展资金十分紧张。
2.2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近年来,湟中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发展规模小,组织尚不规范,制度还不健全,急需进一步加强组织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大部分农牧民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品牌意识不强,信用观念淡薄,致使订单农业流于形式,履约率一直难以大幅度提高。另外,大部分农牧民也都缺乏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基本知识和农牧业科技知识,整体素质堪忧。
2.3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利益均衡机制尚不完善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健全和合理。但从湟中县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政府和金融部门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大多投向“见效快”的龙头企业,而对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牧民培训的投入很少,龙头企业在实际的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农户利益极易受到损害。另外,多数企业与农户之间都是相对松散的信誉型联结关系,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内部利益均衡机制,企业往往处于利益分配的强势地位,而农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这种情况严重挫伤了广大农牧民和龙头企业合作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全县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2.4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链条上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但在湟中县,从总体上看,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农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还比较弱,整体档次偏低,产业链条短,市场占有率低,发展也很不平衡,再加上农牧业基地建设跟不上加工业的需求,导致龙头企业整体经济拉动力不强,对广大农户的带动力比较弱,没有很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使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长期停留在低水平,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快速发展。因此,要在今后加快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就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着力解决上述几个问题。
3加快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有效措施。从湟中县的实际情况出发,今后湟中县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经济一体化、县域经济特色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经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配置,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豆、油、薯、菜和奶牛、生猪产业,创新壮大特色产业,提高湟中县农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为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贡献。
3.2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市场监管、信息服务等手段,使各产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各具特色的经营格局,并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积极扶持流通型龙头企业。应当按照市场主导、主业突出、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则,集中最佳资源、最佳要素、最佳产品,形成规模,打响品牌。在近期内,应当重点扶持蔬菜、油料、马铃薯、奶牛、生猪五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田家寨、拦隆口等综合性农贸市场和109国道、集镇所在地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应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特色农畜产品的规模做大,吸收更多的农牧民进入产业化链条,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2)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的资金扶持力度,有效协调和解决企业融资。应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农牧业、新农村建设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专项扶持资金,集中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建设西纳川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上五庄牛羊养殖基地、海子沟马铃薯生产基地和多巴油菜籽加工基地。同时,要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为主,多方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信用担保体系,逐步探索和建成农牧业产业化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建立信用担保资本金的长效补偿制度,着力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另外,也可通过积极引入县外金融机构和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
(3)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应按照“引导不参与,支持不干预,服务不包办”的原则,引导、鼓励和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并督促现有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把更多的农牧民更好地组织起来,引导和帮助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使其从中受益。同时,也要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对广大农牧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搞好对基地农牧民群众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出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最坚实可靠的基础。
(4)建立和完善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协调和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协调和处理好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联结、分配问题,应当坚持自主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创新利益联合形式。一要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定产销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二要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提供技术服务、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三要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四要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
4 结论
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从湟中县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正视矛盾和问题,积极调整和革新思路,努力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此来大力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湟中县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对策;青海湟中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7-5739(2008)18-0275-02
农牧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取向,是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对于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难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在当前的新形式下加快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
1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湟中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行政上隶属于省会西宁市管辖,东、南、西三面环绕西宁市区。全县下辖10镇5乡,总面积2 700km2,总人口48万人。在过去几年中,湟中县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调整思路,落实措施,多方面努力,使得本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市级23家、县级5家,发展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23个。已建成蔬菜生产基地0.667万公顷,马铃薯生产基地1.067万公顷,油菜生产基地1.667万公顷,蚕豆生产基地1.067万公顷。建成万头猪厂1个、生猪养殖基地9个、仔猪繁育基地2个、奶牛养殖基地7个、牛羊育肥基地7个,百头以上奶牛养殖村42个。全县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示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逐步建立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多方位推进的新机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较快发展,解决了本县农畜产品“买难”的问题,实现了农畜产品增值、增效;推动了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县主导产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提升了农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2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湟中县在过去几年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客观地看,在这几年的发展中,也出现了或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投入不足,资金紧缺
在过去几年湟中县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中,投入不足、资金紧缺始终是一个制约农牧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瓶颈”,是各方面反映都比较强烈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财政支持力度小,财政支出中农牧业所占的份额不断下降;②金融机构对农牧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弱化,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支农金融机构近年来纷纷降低直接投放农牧业的贷款比重,致使农牧业贷款日趋萎缩;③由于农牧业发展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见效慢,有限的社会资金大都不愿投资于其中,将投资重点放在非农产业和项目中,从而使农村发展资金十分紧张。
2.2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近年来,湟中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发展规模小,组织尚不规范,制度还不健全,急需进一步加强组织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大部分农牧民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品牌意识不强,信用观念淡薄,致使订单农业流于形式,履约率一直难以大幅度提高。另外,大部分农牧民也都缺乏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的基本知识和农牧业科技知识,整体素质堪忧。
2.3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利益均衡机制尚不完善
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健全和合理。但从湟中县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几年,政府和金融部门对农牧业产业化的投入大多投向“见效快”的龙头企业,而对周期长、风险高、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牧民培训的投入很少,龙头企业在实际的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农户利益极易受到损害。另外,多数企业与农户之间都是相对松散的信誉型联结关系,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内部利益均衡机制,企业往往处于利益分配的强势地位,而农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这种情况严重挫伤了广大农牧民和龙头企业合作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全县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
2.4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链条上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但在湟中县,从总体上看,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农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还比较弱,整体档次偏低,产业链条短,市场占有率低,发展也很不平衡,再加上农牧业基地建设跟不上加工业的需求,导致龙头企业整体经济拉动力不强,对广大农户的带动力比较弱,没有很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使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长期停留在低水平,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快速发展。因此,要在今后加快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就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着力解决上述几个问题。
3加快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有效措施。从湟中县的实际情况出发,今后湟中县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经济一体化、县域经济特色化”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以资本经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配置,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豆、油、薯、菜和奶牛、生猪产业,创新壮大特色产业,提高湟中县农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为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贡献。
3.2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市场监管、信息服务等手段,使各产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各具特色的经营格局,并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积极扶持流通型龙头企业。应当按照市场主导、主业突出、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则,集中最佳资源、最佳要素、最佳产品,形成规模,打响品牌。在近期内,应当重点扶持蔬菜、油料、马铃薯、奶牛、生猪五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田家寨、拦隆口等综合性农贸市场和109国道、集镇所在地农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应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特色农畜产品的规模做大,吸收更多的农牧民进入产业化链条,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多层次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2)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的资金扶持力度,有效协调和解决企业融资。应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农牧业、新农村建设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专项扶持资金,集中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建设西纳川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上五庄牛羊养殖基地、海子沟马铃薯生产基地和多巴油菜籽加工基地。同时,要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为主,多方投资,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信用担保体系,逐步探索和建成农牧业产业化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建立信用担保资本金的长效补偿制度,着力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另外,也可通过积极引入县外金融机构和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争取更多的金融支持。
(3)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应按照“引导不参与,支持不干预,服务不包办”的原则,引导、鼓励和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并督促现有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把更多的农牧民更好地组织起来,引导和帮助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使其从中受益。同时,也要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对广大农牧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搞好对基地农牧民群众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出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最坚实可靠的基础。
(4)建立和完善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协调和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协调和处理好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联结、分配问题,应当坚持自主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积极创新利益联合形式。一要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定产销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二要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提供技术服务、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三要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四要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
4 结论
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从湟中县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正视矛盾和问题,积极调整和革新思路,努力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建立和完善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以此来大力推进湟中县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湟中县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