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阅兵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4381858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大国际事件由于媒体对其的集中报道而成为一国对外宣传、塑造国家形象的极佳窗口。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我果国家公关事业来说,这个机会更像是一个挑战。本研究选取美国三大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刊登的关于2009年中国国庆阅兵仪式的全部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为今后利用重大庆典活动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国庆阅兵 国家形象 内容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缘起与相关背景
  国家形象是无形的“名片”,在每个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国家形象的内涵,我国学界却长期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管文虎先生主编的《国家形象论》第一次正式界定了这个概念:“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①
  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形象的第一决定要素是该国的综合国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塑造更离不开公众舆论——从目前来看,主要是大众媒介的力量。媒介集中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该国家的印象、看法、态度、评价,而大众也主要通过传媒的报道了解远在千里之外的其他国家,从而形成某种印象。所以,如果传媒的报道集中在正面,那么一国的国家形象中积极的一面就会得到国际大众的认可;如果传媒的报道集中在消极面上,那么大众的印象中就会积累负面内容,从而形成对该国的负面印象,甚至改变原有的对该国的正面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已经有了越来越强的国家形象意识,各种形式的对外传播活动也相继展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对中国而言,国家形象塑造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实践领域,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没有把握好,一些观念与思路也没有调整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着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效果。②
  2、问题提出
  大众传媒在报道时很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该国政府代表国家所从事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活动。比如国家领导人出访、会谈,签署重大的合作协议,举办重要的国际性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往往成为媒介的聚焦点。
  国庆阅兵式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从筹备开始就备受是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当天的天安门广场,集中了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中国军队及其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外国媒体纷纷猜测,在多事的2009年,中国政府希望通过这场阅兵式,向外界传递什么信息。
  美国媒体在全世界范围内掌握了较大的话语权,为了更好对相关报道做细致的考察,笔者选取了三家美国主流媒体,希望从美国入手,回答以下问题:
  (1)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国庆阅兵庆典报道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2)美国主流媒体通过阅兵庆典报道表现和传递出的中国国家形象是怎样的?
  (3)美国主流媒体阅兵报道的核心主题和中国形象塑造是通过哪些元素体现的?
  (4)报道中是否存在负面报道?存在哪些负面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负面报道?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美国三大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抽取其在10月1日前后两周即9月17日至10月15日,刊登的关于2009年中国国庆阅兵仪式的全部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排除表述意见类的文章(如社论、评论、读者来信等)、副刊、广告、天气预报等非新闻类的文章,经查找,符合以上要求的研究样本为8篇:
  《华盛顿邮报》:China 60th Anniversary of Communist Revolution, China’s Gala Show of Strength
  《洛杉矶时报》: China takes extreme security measures for parade, China to parade its new and improved arsenal, Communist China celebrates its 60th anniversary
  《纽约时报》: No Detail Is Overlooked as China Prepares to Celebrate, On Day for China Pride, Little Interest in Ideology, China Celebrates 60 Years of Communist Rule
  (2)编码表的制作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确定分析单位为词组,将编码表分为两部分:一是报道的基本信息;二是报道的内容分析。
  报道的基本信息部分,分为报道名称、时间、篇幅、版面位置和立场取向这五部分。
  报道的内容分析分为报道的评述形式、报道主题、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报道中的阅兵仪式描述、报道的关注元素以及报道中涉及的负面信息六部分。其中,报道评述形式指报道中出现的评论、表达的主体和场景;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指描述中国国家形象的形容词或语句的考察得出关键词;报道中阅兵式的描述指本中描述的阅兵仪式的形容词或语句的考察得出关键词;报道关注元素指样本中与阅兵式直接相关的所有元素(不包括负面元素);负面议题指报道中出现的有关中国的负面信息或负面议题。
  2、研究意义
  从学术价值角度来说,对美国主流报纸中国国庆阅兵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主流媒体是如何报道事件并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可以为今后的国家形象研究提供一点思路和方法。
  从现实价值角度来说,可以考察国庆阅兵等一些国家重大的庆典活动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为今后利用重大庆典活动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提供参考。可以对国内媒体所宣传的“外国媒体高度评价中国国庆阅兵”有一些理性的认识,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辨别判断能力。
  三、数据分析
  经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样本报道具有以下特点。
  1、报道篇幅较长,时间集中
  本文选取的三家媒体均对国庆阅兵进行了报道,且报道篇幅较长,以1000个单词以上的为主(占75%)。说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有关于中国的一些重大事件已越来越受到主流媒体的重视。
  另一方面,报道的时间比较集中。虽然笔者的样本采取是从9月17日至10月15日,但是相关报道全部集中在9月29日到10月2日这四天中。这可能说明,国庆阅兵式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新闻事件,对美国国民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其新闻事件本身也没有足够多的题材提供给媒体发挥,从而引发持续的关注,达到宣传中国形象的作用。
  2、报道立场偏向负面,但手法客观
  这8篇报道总体上来说偏向负面描述,其中很明显的批评报道占了37.5%,持肯定看法的报道为零。这个结果与国内媒体一片叫好声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反差。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是负面报道,美国报纸在报道时也表现得公正客观,最主要的是一个报道的评论方式注重各方意见的平衡。
  3、报道主题鲜明,政治化解读突出
  由于阅兵式本身的特殊性,所有报道无一例外的是从政治、军事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但是对中国举办阅兵式的历史和文化原因没有提及。
  63%的文章都着重讲了阅兵式的安保工作,并批评其过于严格,妨碍了普通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以及新闻媒体的采访自由。
  军事方面,涉及到中国军费问题,详细描述了中国所展示的武器品种,并指明了其战略用途,比如,针对台湾和美国,但未显现出太多对中国谋求军事霸权的担忧,并提到中国的军火交易。
  少部分(25%)的文章认为,中国表里不一,所倡导的口号(爱好和平)与举办阅兵式不符合,但是也有观点(25%)认为中国的意识形态正在逐渐消失。
  文章中出现的最多的负面信息就是民族问题,尤其是新近发生的新疆“7·5”事件。另外,有三篇文章提到了外国在中国采访受到的限制,批评中国的新闻自由。
  4、没有过分强调中国的威胁性
  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中国所展示的新型武器,特别是一些对美国和有针对性打击作用的重型武器,表达了一些对中国军事建设和军费增长的担忧,但这种担忧并不明显,显出他们对自己国家实力的信息以及相信中国并不会诉诸武力。
  对中国国家形象描述最多的方面是公民对政府(或国家)认可度,对阅兵式的描述中,对军队以往形象的描述并不好,多称其装备落后等,但是对当天其整齐划一的表现表示惊讶。
  在形容当天会场的气氛时,也使用了热闹、欢乐等词语。
  结语
  本研究带给我们关于对外传播的诸多启示:国家形象的构建不仅取决于内部努力,还取决于外部评价;国家经济强大并不必然导致其国际形象的改善。因此,需要借助有效的对外传播去攻破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堡垒。加大文化的输出与交流,对于一个已经在经济上变得强大和政治上正日渐改良的国家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王印螺,《浅论大众传媒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理念及方法》,《经营管理者》,2009(15):272
   ②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国际新闻界》,2007(3):5
  (作者:浙江大学传播所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在运营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大众传媒为迎合女性受众,塑造出一批与男性“平等”的新女性形象。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中性化、贵族化等特殊女性主义的影响,媒介在塑造这类女性形象时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度拔高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及片面地将“女强人”、“铁娘子”等女性形象塑造为女性楷模,轻视家庭妇女等两个方面。  [关键词]女性主义 中国特殊女性主义 媒介女性形象    谈起女性主义在
【摘要】音乐广播因其娱乐休闲的功能成为广大青少年乃至中年听众的首要选择。因此建立真正“专业”的音乐广播频道势在必行。本文对安徽省内两家较为知名的音乐广播作了简单比较,再结合国内目前做的比较好的“音乐之声”来分析专业化音乐频道产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音乐广播 音乐频道 专业频道    在广播进入“窄播”时代、广播专业频道市场细分的今天,广播节目试图“全面丰收、处处开花”变得越来越艰难且越来越不可
【摘要】伴随着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事业的不断繁荣,我国的新闻管理制度也处在不断更新的进程中。几十年来,我国的新闻管理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拟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对建国初至今和中西方对比的横向角度,探讨其中的一些变化,反思不足并总结相关经验,为我国新闻事业将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闻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 新闻法规    我国新闻事业自建国初已经历了60年的风雨,在多变的环境中经历了各种考验
刚会走路的时候就爬上台阶帮妈妈买酱油,4岁自己去幼儿园,8岁摆地摊赚钱补贴家用。她每天都是跑着上下学,她总跟自己说:“爸爸、妈妈在家里等我,虽然我不像别的同学有那么多的零花钱、穿漂亮衣服,但我有爸妈的疼爱,我心里觉得温暖。”  这是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丈夫、妻子13年前自由恋爱结合到一起。妻子温柔贤淑,丈夫敦厚、宽容。女儿是家里的宝贝,她学习成绩优秀,她爱笑,她知道疼爱父母。但是,在这一家三口笑
【摘要】本文以北京的UCCA和百老汇电影中心为例,通过与商业院线的对比分析,论述了建立艺术院线所需的条件、操作步骤;并提出如何在艺术和商业间形成价值转换,未来如何将点铺开,形成辐射性的线和面,让艺术院线在城市中立足,为更多电影爱好者所熟知。  【关键词】艺术院线 品牌经营 受众定位    一、商业院线与艺术院线  院线即电影院的经营连锁实体,节假日期间人们光顾的影城大多属于商业院线,如我们熟知的品
【摘要】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获此殊荣的一批新闻工作者更是中国新闻界的杰出代表。本文对第十一届至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究中国新闻记者在近十年中的职业价值的趋向。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报纸评论 记者 职业价值 趋向  美国杰出报人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航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船队的瞭望者
“婚俗”,或者称为婚姻习俗,婚姻习惯,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被某一特定地区的人们反复运用、遵循的关于婚姻家庭的非正式的规则。婚礼仪式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婚姻文化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个文化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婚俗礼仪与喜庆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二者就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诗经·关雎》记载:“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孟母”一条街  江西小镇临川2002年以来有50人考上北大、清华创“高考神话”,这里不仅吸引了临川周边地区的学生,甚至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十余个省市的学生到此“留学”。与他们在一起的,还有数千名陪读的“孟母”,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孟母能三迁,现代“孟母”更不惜代价在名校地段购房置产,甚至不辞辛劳东奔西走南来北往,此心千古亦然。区别在,今天我们都想学孟母三迁,却往往苦于有心而无钱无力。   
【摘要】本文以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节目为例,从参与门槛、双向传播、尊重人性三个角度探讨了该节目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具体呈现。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 人本主义 《我爱记歌词》  当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地位”的“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快速而广泛地得到了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认可、理解和贯彻执行,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所倡导的关怀人类、弘扬人性基本内涵,
【摘要】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对“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报道为蓝本,深入剖析了这次直播在灾难新闻电视直播方面取得的突破,并探讨了这些突破对于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灾难新闻 电视直播 汶川地震 央视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情,中央电视台迅速反应,集中力量对汶川地震做了及时、科学、全面和深入的电视直播,打破了以往突发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