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母亲》的艺术特色及历史地位探析

来源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oy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西姆·高尔基,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他的长篇小说《母亲》创作于1906年,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母亲》就是以这次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的。《母亲》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母亲》这部长篇小说在现实的历史发展中把握现实,把对生活的现实主义描绘和浪漫主义激情化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现实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可以为新时代政治话语创新提供相关理论支撑,通过梳理其研究领域发现,因社会维度关注不足、权威共识分析框架不足、研究方法缺位等原因,目前的研究体系还存在多学科研究不够丰富、难点问题待突破、系统性研究亟待加强等问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应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理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模式,丰富思想政治研究话语模式,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重大意义。
高校新型家文化建设响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号召,是对高校文化育人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与补充,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阐述从家文化角度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深入探究高校新型家文化育人的内涵,并从物质空间、精神内核、制度建设、师生关系、服务管理等五个方面探讨高校新型家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最后,以苏州大学敬文书院为例探讨新型家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
夏明翰烈士用其生命和鲜血所铸就的“明翰精神”,内涵丰富、历久弥新,已深深融入到了中华儿女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对引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传承和弘扬夏明翰烈士“为真理而牺牲”的献身精神,“为国民而奋斗”的艰苦创业精神,“为理想而抗争”的敢为人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奋斗青春;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冲破桎梏,放飞青春。
心理韧性应理解为个体受到创伤、遭遇困境之后,完成自我心理修复,达到良好地适应创伤和困境的状态。心理韧性将帮助个体面对危机时增强自信,身心快速恢复健康,适应挫折和困境生活,同时还将有助于个体始终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促使个体心智逐渐成熟。目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校也将心理韧性理念应用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创新了工作方式,将心理韧性理念逐步渗透到危机干预前后各阶段,从心理韧性视角针对危机干预采取专业手段,促进个体逐渐建立起稳定的心理韧性积极品质,帮助个体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生活幸福感。
英国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在其诗集《世界之妻》中,重新审视与诠释了神话故事与经典故事中的一系列女性角色。她以戏剧独白的手法,结合巧妙的叙事策略,赋予老故事全新的情节与结局。诗歌中应用的叙事策略包括叙事节奏的变换、人物视角的切换和不可靠叙事等。这些叙事策略服务于内容,能够更自由灵活地表达女性的意识、需求、身份焦虑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