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改革策略初探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07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不仅是一个学术性的概念,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对于具体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来说,课程是最真接、最重要的育人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育人取向,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育人价值观,建立全新的课程观念,探索富有创造性的课程改革之路,是我们面临的必修课。
  
  一、课程的改革应建立课程新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定义也不断出现。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新课程观念还有: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革的过程等等。这些概念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课程理论发展的成果。但是,站在更广阔的层面上看,这些成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那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取向呢?
  首先,必须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发展处处长沈白榆先生对目前小学课程改革的前景作了如下分析:一是社会形态的变化要求课程改革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追求高素质、高品位、高适应能力逐渐成为个人发展的主题和普遍性的国民意识。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基础教育必须与已经变化了的形势相吻合,旧课程从观念到模式都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二是世界科技进步和全球性的基础教育改革成就促使我们对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全面更新。从科技进步看,知识爆炸、产业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产业呼唤与之配套的教育;从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整个社会已经变成一个具有学习化特征的社会,过去那种阶段性教育正被终身教育所取代,基础教育的格局也将脱胎换骨。三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取得巨大的成就,以“普九”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代表的整体改革成果,从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等各方面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使人们从追求接受教育到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可能。
  其次,要正确认识时代背景下课程理念的鲜明特征。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层面上看,现代课程理念具有大课程、分享课程、动态课程等鲜明特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改革课程功能,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学习方式,改革课程评价,改革课程管理政策”等六大具体目标,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建构了大课程的基本框架,较之以往的任何一次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都具有突出的广适性和前瞻性。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培养目标,彻底打破了新中国教育几十年来只有教育方针,没有培养目标的传统,从而确立了以培养目标为灵魂和核心的新课程理念。
  分享课程是指新课程在保持必要的集中性和刚性基础上,体现出了更明显的多元性、适应性、灵活性。《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这就为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为形成地方特色、学校特色、教师特色和学生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不同地区、学校、教师所取得的丰富多彩的实验成果充分证明,只有结合自身实际、突出自身特点,课程改革才会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动态课程指向课程的发展性。课程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它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定义。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探索的发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会不断变化;同时课程也不可能始终保持固有模式,新的课程格局会不断取代过时的套路。只有不断更新观念,适时转变行为方式,才不致于使课程改革“穿新鞋走老路。”
  
  二、适应新课程改革,投身课程改革实践
  
  其一,变“演员”为“编导”,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增强课程适应性和课程管理民主化。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准确把握《纳要》的集中性、刚性要求,维护基础教育的权威性和统一性,确保基础教育使国民素质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敢于参与,善于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发挥创造性,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既科学又有可操作性的地方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与国家课程开发的统一性形成互补。同时,还要主动参与课程权力再分配,突出课程开发的开放性和管理的民主化,特别是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上,要与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长远的发展趋势相结合,体现特点,突出特色,形成风格。
  其二,精心设计课程结构,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适应促进学生和谐地、有个性地发展的需要。要彻底纠正“主科、副科、豆芽科”的错误思想,切实贯彻《纲要》规定的“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的原则,认真研究学科综合和跨学科综合方案,真正把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艺术、科学等作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照应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体系,照顾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多元发展,在促进全面发展的同时逐步发现、培养和彰显个性。
  其三,科学把握角色定位,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小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必须把小学生定位于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坚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激发和调动小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其主体意识,逐步提升其主体性。在教学方面,要引导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学习方式方面,要善于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评价方面,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确立自信”。
  其四,体现人文关怀,使课程改革向小学生生活世界回归,适应学习指导生活实践的需要。《纲要》针对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技能”,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用”。这些都无一例外地突出了回归生活的要求。
  教师与新课程的关系表现在,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的解释者,是课程的评价者,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才能够使新课程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受益。正因为如此,教师应该主动定位于新课程的“推行者”,继而从观念到实践全面推进行新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改”,还要“学”。
其他文献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反映。一旦学生对科学中涉及到的事物比较熟悉了解时,就会体验到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能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向往科学的积极性,因此小学生尤其需要培养这种情感。    一、从观察认识中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感和认识过程紧密联系着。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认识了的时候,才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遵循这一心理学观点,我就选定了全班同学都都观察到的事物,指
期刊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权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从不同角度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是笔者在此讨论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阅读教学中兴趣的强大驱动力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阅读中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从树立良好的榜样入手,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
期刊
教学资源是服务于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各种物力和人力。高中生物教学资源包括文字与音像资源,最主要的是生物教科书;人力资源,包括生物课教师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课堂内部的讨论、辩论、演示等以及课堂外的参观、调查、访谈等;信息化资源,即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的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和制作的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虽然丰富多彩,但它们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
期刊
当学生经过多次机械重复,学习技能到达了一定境界时,就成了一种本能,如“九九乘法口诀表”,当熟读成诵、倒背如流时,遇到需要,大脑随时随地都能反映出来。作文是否亦然?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写作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  那么在新课程中,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学生
期刊
一、四步教学法构想的提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好的先生,不是教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但目前学校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忽略了学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样的教学很难提高课堂效率。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多年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提出了“自学——点拨——训练——反思”
期刊
学段:初中  版本:河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三册第四课  单位:石油分局华北油田采一中学  姓名:王红涛 13582761977@139.com  课题:图形与联想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掌握图形联想常见的一些方式,提高手绘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3、在图形联想创意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在欣赏思考中引导学生树立坚韧不拔的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必要讲解高深的语文知识,一定要把握并用好“读”。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朗读、熟读、背诵,能有效地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却忽略了最基本的朗读训练。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能让学生在朗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领会文章情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读起来,而且要动情地读,学生更应放声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1、现象重现  一次,在事先没有告知的情况下,听同年级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发现该教师由于课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本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心中无数。走进课堂,在简单地导入之后,该教师便让学生翻开教材,开始先让几个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然后带领学生漫无边际地提问、回答、讨论、交流、读书、汇报,把一堂课宝贵的40分钟浪费在了这种“没有航标乱行船”的做法当中。这样的课看上去非常热闹,既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展,课堂教学中走进多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要想让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运用好启发。启和发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启在“点子”上,这样才能发在“根子”上。所谓“点子”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根子”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能素质。启发式教学的标志是:一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否能调协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积极性;二看设计
期刊
祖国的未来离不开茁壮成长中的幼儿,为能更好地发展祖国的未来,必须要求幼儿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注重丰富幼儿知识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注重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在音乐带来的宽松氛围中,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正是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这份积极愉悦的心情,使幼儿有可能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同时也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  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