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及配方乳中糖巨肽对体外婴儿双歧杆菌增殖活性的影响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ajia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母乳及配方乳中糖巨肽对体外婴儿双歧杆菌增殖活性的影响以及量效关系。

方法

成熟乳取自2014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广州地区身体健康、无特殊饮食习惯、生活安定、奶量充足的30例产妇,从母乳中分离出酪蛋白,通过凝乳酶水解酪蛋白分离糖巨肽,再使用超滤和离子交换色谱法纯化人乳糖巨肽。将牛乳糖巨肽及人乳糖巨肽按一定浓度(0、250、500、1 000、1 500、2 000和3 000 mg/L)添加至婴儿双歧杆菌液体培养基,进行厌氧培养,通过比浊法(检测培养基OD600 nm值)确定婴儿双歧杆菌浓度,比较人乳和牛乳糖巨肽促进婴儿双歧杆菌增殖活性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人乳纯化的糖巨肽浓度为1 712.20 mg/L,纯度为80.3%。培养基中牛乳糖巨肽浓度在250~2 000 mg/L的范围内增加其初始浓度,可以提高双歧杆菌的菌体浓度和增殖速率。培养36 h时,不同糖巨肽浓度下,双歧杆菌的生长均处于对数生长期,因此选取36 h作为双歧杆菌浓度的观察时间点。当培养36 h,培养基中糖巨肽浓度分别为1 000、1 500、2 000和3 000 mg/L时,人乳糖巨肽培养基中双歧杆菌浓度分别为2.255±0.036、2.583±0.088、2.877±0.080和3.219±0.081,均高于牛乳糖巨肽培养基中的浓度(分别为2.115±0.053、2.312±0.064、2.542±0.090和2.894±0.0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67、5.569、6.192和6.516,P值均<0.01)。

结论

牛乳糖巨肽及人乳糖巨肽在体外均具有促进婴儿双歧杆菌增殖的活性。在相同浓度时,人乳糖巨肽促双歧杆菌增殖活性高于牛乳糖巨肽。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的定植情况,及其对新生儿GBS感染的影响。方法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围产保健档案并分娩的17 019例孕妇,于35~37孕周产前检查时或早产孕妇(无论孕周)在入院时取阴道下段1/3处分泌物进行GBS培养,其中1 472例同时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听力与耳聋易感基因联合筛查在听力损失高危新生儿中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患儿,按照有无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分为高危组(n=3 129)及对照组(n=5 106),出院前采用耳声发射及听性脑干反应进行听力筛查,并采用耳聋易感基因芯片检测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DNA 12S rRNA)的2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起病的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方法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解放军陆军总医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共诊断7例新生儿期起病的炎症性肠病患儿,收集患儿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并与文献报道的儿童炎症性肠病进行对比,分析新生儿炎症性肠病的特点。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例患儿中溃疡性结肠炎6例,克罗恩病1例,均于生后2~20 d起病,均表现为腹泻、体重不
目的总结血清学唐氏综合征筛查高风险病例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探讨是否可以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无创胎儿DNA检测替代传统的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因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切割值≥1/270)为产前诊断指征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且培养成功的病例共5 263例纳入分析。统计染色体异常的检出
期刊
目的总结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围产儿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探讨该地区围产保健工作的重点。方法以林芝地区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各县乡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妇幼卫生工作报表" 、围产儿死亡报告卡和其他相关报表资料为基础,分析围产儿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构成。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间全地区围产儿死亡率为17.16‰(178/10 371),围产儿死亡中以早期新生儿死亡居多[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