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增基:半世纪坚守为“粮”心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xiangp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南方人,在偏僻的、地处陕甘交界的长武县,扎根54年,育出如此多的小麦品种,实乃传奇。
  “假如想要搞创新、做一番事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梁增基说。
  1961年,年僅28岁的广东高州青年梁增基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贫穷的长武县。
  留下的梁增基决定从改良种植的小麦品种做起。“主要是小麦的品种太差!”梁增基回忆说。
  当他跑遍长武的沟壑梁峁、走访许多群众找出症结后,萌生了引进良种的想法,认为引进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捷径。当年冬天,他给许多科研单位发函,索要了100多个品种试种观察。
  1964年,梁增基满怀信心地给农民推荐了“华北187”和“石家庄407”两个品种,自以为来年会大丰收,可条锈病的暴发,无情地粉碎了他的美好梦想,两个品种亩产仅20公斤左右。
  当时梁增基连死的心都有了,甚至想回家乡广东另起炉灶。但一想到长武小麦的产量他又不忍心离开,并暗下决心:引种不成,就培育出在当地自然条件中能高产的好品种。
  然而,育种谈何容易?在艰难的条件下,1971年,梁增基选育的“7125”和“702”问世。新品种既抗条锈病、抗冻,也抗旱、丰产。当时,作为主栽品种在咸阳北部和平凉、天水、黄陵等地,累计推广600万亩以上,那年长武县小麦亩产首次跨过100公斤。
  随后,他用“702”的姊妹系又育出“秦麦四号”,迅速覆盖了咸阳北部、陕甘6个地市,年种植面积达150多万亩。长武小麦亩产当年跨过150公斤!
  “要想多打粮,赶紧找老梁!”成了当时渭北旱塬农民的流行语。2001年,年近70岁的他又培育出优质多抗高产的“长旱58”。该品种在2006年以后一直作为主栽品种在渭北中西部推广,还扩大到豫、鲁等旱地区域,年种植面积超250万亩,累计超过2000万亩。
  杨远远 张行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