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静静的树林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杜喜欢游走,他们一生中的安静时间多不多?
  如果一个人闲来独处,去一个寂静的地方,比如说一片树林,应当是十分愉悦的。这可以是一个舒展思想的好机会,比如,我们在树林里想一下很久以前,有那么两个性格迥异的大诗人,他们怎样在大地上游走吟唱,留下了哪些诗篇。他们的一生或漫长或短暂,有哪些苦恼和欢乐,与我们今天生活的不同在哪里,人与大地的关系等等。关于寂寞的独处和好处,一个叫贺拉斯的外国人说得很好,他正是谈到了一个人,谈到了一片树林,这里让我们再次引用:“我一个人静静地走在一片树林里,想着那些贤人君子们能做些什么。”
  这句话令人一下就平静下来,觉得非常好,它写出了人的一种状态。独自走在树林里,四处十分安静,这种环境更容易让人想得很远。他想了什么东西?他想到了哪些“贤人君子”,当然是那些已经逝去的人物,想着他们“能做些什么”。这无非就是一句中国的老话,叫“见贤思齐”。那些人能够做到的,我为什么就做不到?今非昔比,我还能做些什么?究竟还有多少可能性?这种设问和向往里,真的蕴藏了太多的东西。
  还有一个宗教家,他说过的一段话也值得写下来,他说:“我每一次到人多的地方去,回来以后,都觉得自己大不如从前了。”
  这句话也同样耐人寻味。我们不妨从个人的经验中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经历中,凡是那些大热闹的场合,往往也是各色人等努力表演的一些地方,整个过程可能也不乏愉快,但回来之后还是若有所失,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安定下来,重新回到以前的状态——自己的安静和独处,自己的思考。原来只有安静才能“见贤”,也才能“思齐”,而人多的地方是没有思想的,那里不光远离了想象中的“贤人君子”,反而更多地与时尚之物搅在了一起。那些热衷于到人多的地方厮混的人,常常是不安分的人,不务实求真的人。那些人当中也会有个把有心力、定力的人,他们或许是偶尔才去一下,但有一点不容否认,即人多的地方出现有定力、有独特见解的人的几率总是比较小的。
  安定下来才有思考的力量,才会找到生命的立足点,才能够发力。我们不停地到那些场合去,就像一个人被提离了地面,身心都会失衡。
  有人讲,一个人要善于学习,要倾听,要阅人无数,这样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才会深刻。如果一个人总是满足于在“树林”里溜达,也就丧失了学习的机会。比如,我们一直称道的李白和杜甫,这些唐代大诗人就不曾安分过,他们到处游走,饮宴交友,热闹得很,仔细研究一下他们的诗章还会发现,他们为了生存或一些嗜好的缘故,虽然不可避免地要浪费一些宝贵的时间,但是比较起来,他们使用时间的方式还是比我们当代人智慧得多。
  李白和杜甫两个人或结伴或独行,一生走了多少地方。李白在山东遇到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就与他们约会徂徕山,结成了“竹溪六逸”。李白特别迷于道家,去大山深处访道论玄,话题又是何等深邈。当年长生不老的修炼,对瀛洲的向往与探访,都是了不起的最现代、最先锋的事业,是关乎生命源头和归宿的形而上的问题,不但不俗,而且一定会引领诗人走向更加阔大的思索。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李杜关于长生的探访,也就没有他们那些深邃迷茫的诗章。特别是李白,他的诗意缥缈迷离、新异奇绝,与他的修道生活一定是大有关系。
  至于他们与大量文朋诗友的唱和,那虽然留下了不少文字,有的还算应酬之作,但从诗中所见,也大多只是三五好友甚至是一对一的饮谈,算不得“人多的地方”。我们今天揣度李杜的文字,时常会有一种跟随游走的感觉,甚至可以在午夜的安静中听到他们脚踏树叶的沙沙声。那真的是“一个人走在一片静静的树林里”。
  认识总要抓住事物的根本。我们承认一个生命在形成之初被赋予的那个能力是最重要的,那是很难解释的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后天是会被遮蔽和破坏掉的,所以说一个人常常回到貌似虚无的空间里将是至关重要的。人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下与大自然连接一起,全部潜能就会悄悄集合、堆积和聚拢。
  那将是一种既专注又恍惚的状态。生命需要在专注和恍惚之间来回游荡。没有这个条件,那种巨大的创造、顿悟式的发现,还有重新面对客观世界所必需的勇气,就会大打折扣。不难发现,一些有大能的人,不管从事什么,他们面临一生最重要的行动关口、需要做出重大的决定时,往往要退守到一个寂寞的个人空间里,去好好安静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生命的反省力、觉悟力才是强大的。
  就文学写作者而言,难道写出一篇重要的文字不是面临了一个人生的行动关口吗?这时当然需要个人潜能的调度和凝聚。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发力,才会产生杰出的创造。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将所有不同凡响的发现连缀起来,接续起来,就会是相当了不起的。
  或许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今天就是应该经常到一些热闹的地方,听取各种各样的声音,参与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正好相反:网络时代足不出户就可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这种嘈杂难道还不令人畏惧吗?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停地接受和过滤各种信息的人,顶多是个消息机灵人士,是个信息收集员。而具有原创力、发现力和思想力的人,只会是那些冷静自处的人。
  看一个人和一群人,道理其实全都相同。如差不多的人口密度,有的地区整条街道放眼望去总是拥拥挤挤,那么这里的人文素质一般来说会是比较低的;而相反那些比较安静和清寂的地方,人文素质就会高一些。这是重要的差别和表征,可以说是相当发人深省的。那些拥挤之地不要说很难保持一片安静的树林,就是有,谁又会去里面享受?会有一个人走在“静静的一片树林里”?即便去了,大概也只会去拣柴火,打鸟,给野兔子下套。
  “贤人君子”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镌刻在了人类的历史上。我们跟那些永恒的思想失之交臂,于是才变得平庸、无足轻重。
  但愿李白和杜甫等盛唐诗人能够更久地活在我们心中。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促进全球发展合作的“中国方案”,在提出后就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主倡国和支柱国,今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进行合作在此前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迈入新阶段。  自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之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
期刊
2015年,中国60岁以上“银发一族”数量达到2.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面对来势汹汹的“老龄化浪潮”,“老有所养”,尤其是农村养老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当农村养老遇到“四德工程”,在山东临沂沂南县,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从家庭养老孝心基金理念的提出,到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试点直至全面推广,只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2016年4月,沂南县青驼镇西斗
期刊
他从繁华城市到沂蒙山区,情系讲台60余载,为了山区的教育,无怨无悔、默默耕耘,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为改变山区教育面貌倾尽所有,他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就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资助贫困生,共捐献96.2万余元,累计资助2000多名寒门学子。退休后又将大半生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献出,在他工作过的学校建立了三个基金会……  乡亲们自发为他立起一座半身雕像和“振华基金纪念碑”,这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
期刊
没有院士头衔,没有高等学历,这个农田里走出的胶东汉子,凭借“三四十年的社会经历”,成为中国粮食安全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自1972年始,在过去的44年时间里,李登海进行了790多次攻关试验,在“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道路上,愈战愈勇。经过121代的选育工作,相继育出了亩产700-1500公斤的五代紧凑型玉米系列高产新品种,成为当之无愧的“杂交玉米之父”。  4月,想在莱州见到李登
期刊
1983年,莱州市郭家店镇朱家村的村外张贴出一个特殊的榜单——“孝德公示榜”,每年,村里每家每户孝敬赡养老人的情况,都会在全村最显眼的位置,用一张大红纸张榜上墙,向全村公示,久而久之,“孝德公示榜”成为不成文的村规民约。3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换了多任,但公示榜却一直延续了下来。而从2006年开始,莱州将“孝德公示榜”的概念进一步延伸,在全市范围组织实施“四德工程”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期刊
《山东画报》: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写作前后,你的心境和生活有什么变化吗?  张荣东:在写作《山水艺术志》之前,我写过一本对我的生命很重要、很私人的一本书叫《镜中象》。那是我从一种精神被禁锢的状态走向自由的标志。在写作《镜中象》之前,我还停留在一种基本的学术规范之内,去做一种所谓的“艺术研究”。从《镜中象》开始,我开始把自己的精神和身体放逐于一种原野之间。人的精神和身体一旦放逐出去,你就忽然发现
期刊
2016年4月13日,香港维多利亚湾畔,2016香港国际资讯科技博览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以“好品山东”为统一标识的山东展馆亮相展会,这是内地唯一的省级大型展馆。本次香港国际资讯科技博览会,“好品山东”在香港贸发局、香港资讯科技办等大力协助下组织了山东展团,在展会显著位置设立了山东专区,展区面积180平方米,设置展位16个,山东数字证书认证管理有限公司、齐鲁软件园、山东云科技应用有限公司、潍坊
期刊
近年来,皇城镇立足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着力建设“山东皇城玫瑰谷”,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全域旅游镇。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个定位、三个着力”和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一个定位、四个坚持”一脉相承,核心实质都是转方式、调结构,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要求,皇城镇提出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必须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加快转型,否则,全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将难以想象。顺应社会发展趋
期刊
“山东书城杯”摄影大赛由山东画报社、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山东书城联合举办,大赛分为月赛和全年总决赛,每月分设不同主题向广大摄影爱好者征集作品。月赛入围作品将进入网络投票及微信投票环节。最终获奖作品经专家评委公正严格的评选并结合网络及微信投票结果得出。  参赛投稿邮箱:sdscb@qq.com
期刊
书法被称为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魏晋是中国书法的历史巅峰。以钟张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是中国书法史,也是中国文化史的骄傲和百代尊崇的楷模。  在改革开放30周年时,中国书协组织举办 “千人千作书法大展”,是我国当代中青年书法群体形象的一次大亮相,也是中青年书法创作整体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这样规模的展览在当代书法史上是第一次。中国书协学术委员黄君先生以“全国书法千人千作大展”为例在《当代中青年书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