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来源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重视资源,避免误区,以更好地提高课程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资源;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为了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能达到教育的新目标,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探讨: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程的资源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给课程资源带来了变化。课程资源的载体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制品,还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倶进、提高自己对课程资源的获取、筛选、开发和整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学、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以各学科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如:课前,教师整合本课教学内容,知识、习题、相关课件制作成多个页,链接在一起,并把加入因特网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源链接,然后发布到局域网或相关的教学软件上,学生可自由点击网页或链接。进行自主学习,并可以通过教学软件与教师进行交流。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3.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信息技术概念模糊。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而且还包括承载信息进行传播所用的多媒体技术(视频、广播等)和网络技术。
  (2)不少教师认为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是整合,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单纯的投影演示,只是用投影代替了黑板,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没有改变。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
  (3)课程整合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削弱了传统教学中的语言和情感交流的优势。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不熟练和课件设计存在问题,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情况。
  (4)整合中否定了已有的教学模式。一个好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积累、总结的,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已有的教学模式,逐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5)过于追求多媒体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制过程作中,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动画效果,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4.重视整合的具体实施
  4.1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
  4.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为指导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结合,是为了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
  4.3结合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
  每位教师都应该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对于学科教师来说,要实现这种整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更新技术观念,以最适当的、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使自身的教学跟上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极大地发挥教育中创造性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其他文献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要培养教师专业水平的几个基本素养:即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要具备这三个方面我认为应做到:  1.从教育实践入手,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课标》中对教师明确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善于反思的研究型教师!而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波斯纳指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大声诵读,反复吟咏,学生容易入情入境,加深理解。如今,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保证学生充分地读,从而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激情,读中感悟,读中迁移”的目的。引导学生朗读的形式是多样化的,
期刊
摘 要:阅读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在幼儿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会给幼儿带来激情,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物质环境方面我们立足幼儿园实际,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孩子创设了多种阅读环境。  我们知道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往往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环境的熏陶能给幼儿埋下一颗爱书的种子,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还会把教师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有效教学  1.明确目标,学有
期刊
摘 要: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紧扣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由5本必修和15本选修组成,内容较老教材有明显增加,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思维品质的提高、知识面的增长、成绩的提升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方面有显著的作用。面对这样一套优点鲜明的教材,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意识和实践两方面入手。意识方面,主要是教师要树立教材本位理念和“生本”理念;实
期刊
摘 要: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古今中外的教学规律,都脱离不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凡学识成果集大成者,都是对前人的成果或自然现象提出疑问,进行细致探究而取得丰硕成果。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培养适应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已成为对教育的基本要求。现就如何在生物教学
期刊
摘 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校积极响应国家、省、市的号召,切实落实文件精神,积极认真的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通过分析学生练习前后的情况并分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势、劣势并提出可行性对策,为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更好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阳光体育;长跑;学生;开展;对策  前言:阳光长跑是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开展阳光体育
期刊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自主探索、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形成个性特征,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性与发展的过程。自主探索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催化剂与调节剂,如何充分培养学生在科学学科中自主探索、实践求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精神与素养,已经成为广大科学教师努力探索,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大力培养跨世纪一代人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此问题谈一谈我的点滴体会
期刊
摘 要: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思想的探索者和事业的成功者。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探求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 教师应当在进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同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勇于质疑,把学生“接受性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以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创造性学习;素质教育;好奇心;思维;创新  创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怎样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  1.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是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游戏是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项“法宝”。如我在二年级上学期《认识方向》一课中,我设计了指一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