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相助的中国少年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wmy0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识路易·艾黎,是我在上海麦伦中学学习的上世纪30年代。他是我们的校董。这所学校的校长是爱国教育家沈体兰先生。路易·艾黎的养子王季香(后改名为黎雪,英文名字叫迈克)是我的同学。每当他的“外国爸爸”到学校里来的时候,我们都要围住他们开开玩笑。艾黎总是很亲切地和大家有说有笑。当时沈体兰等一批爱国人士发起组织了一个“星期二聚餐会”,就在那儿艾黎向大家报告了支援抗战的“工业合作运动”(下简称“工合”)的宏大计划,受到大家的热情支持。我的父亲、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是聚餐会的主要成员,常跟我谈起他。1937年“八·一三”后,父亲曾带我去旁听斯诺介绍西北红区之行。在那次聚会中,我又见到了艾黎。所以,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很早就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艾黎是新西兰人,早年来华从事慈善救济事业。他热爱中国,一贯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抵抗侵略和争取解放的斗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一生从未成家,曾先后领养了六个中国孤儿。他的大孩子叫段士谋(阿兰),是绥远灾区的孩子。艾黎于1930年去西北参加赈灾工作,对流离失所的灾区儿童非常同情,回沪后便从孤儿院里领养了段士谋。老二是王季香。他曾经是洪湖革命根据地的一名小侦察员。1932年湖北洪水泛滥,他失去爸爸后被送进了武汉的孤儿院。艾黎当时正在武汉参加赈灾、修堤的工作,他目睹了几十万难民无家可归的惨状,也了解到湖北地区的革命人民反抗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的一些斗争情况,便从孤儿院认领了这个11岁的孩子。后来,艾黎又教育培养他的孩子们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由于艾黎的关系,我们学校还在暑假里组织学生到安徽和县的香泉镇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替农民搞点测量,参加一点农作劳动,宣传医药卫生常识,同时开展抗日救亡的演剧、歌咏宣传活动。沈体兰校长热情地支持这项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农民的计划。带队的有麦伦的英国教师赖朴吾,他也是艾黎的好朋友。当时安徽和县的县长刘光沛是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创办人培利的学生,而培利又是艾黎的挚友。所以和县便成了我们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基地。这项活动对于许多老同学都是终生难忘的经历。有一位梅培基同学以后就参加了艾黎的“32合”,成了昭关农机厂的工程师。
  1935年12月,上海各界人民响应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当时麦伦是联络上海各所中学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不少麦伦学生也参加了这次游行。黎雪开着艾黎的那辆福特汽车沿途散发传单,我同班的同学董宗湘也担任纠察,他在南京路上集合队伍时和外国巡捕发生了冲突,结果被捕房抓走了,后来由校方保释出来。董宗湘体壮力大,而且有胆量,第二年(1936年9月)他做艾黎的秘书和翻译,去山西太原协助工作,曾经冒着很大的风险,为红军兑换了一大笔现金。
  在回忆路易·艾黎的时候,我们又不能不想到曹亮先生。曹先生是沈校长办学的主要助手,是30年代上海文化界的救国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曾在1934年左右认识美国人格兰厄奇夫妇,经介绍去参加一个国际性的马列主义读书会作报告,路易·艾黎也是读书会的成员,所以相识。参加读书会的尚有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爱国人士邓裕志,国际友人耿丽淑、夏秀兰等等。艾黎担任麦伦校董也是由曹亮先生推荐的。
  艾黎在愚园路家的顶楼上曾安装过秘密电台,是当时地下党与长征中的红军保持联系的红色电波。据黎雪回忆1935年的深秋某日,宋庆龄突然来到艾黎家。黎雪被艾黎叫起来接待孙夫人。孙夫人和刘鼎同志以及随后而来的好几位国际朋友一起举杯祝酒。听了大家的祝酒词,黎雪才知道红军经历了万水千山的长征终于抵达陕北了!
  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在圣约翰大学一年级读书的段士谋(阿兰)赶到位于虹口区的麦伦中学,把黎雪接回到租界家中去。在途中,段士谋的左臂被弹片击中致伤。后在医院动了手术。那时,从延安来的李克农同志也住在艾黎家中,知道了孩子们的抗日热情,便建议送孩子们到延安去学习。艾黎就对两个孩子说,要让他们去一个“圣地”学习。宋庆龄也很关心和支持孩子们的成长。到8月底,他们便和麦伦中学的同学朱开宏(后改名余侠平)等四人一起动身了。艾黎和格兰厄奇夫妇一同把他们送到轮船码头。他们经八路军办事处领导潘汉年的介绍去西安直赴延安。
  段士谋和黎雪到达延安后,还将孙夫人和艾黎等四位国际友人的信件和礼物送给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以后,艾黎曾两次到达延安,推动“工合”运动的开展。黎雪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教过数学,并曾担任过白求恩大夫的翻译,解放区国际“工合”组织办事处秘书主任兼工程师技术顾问、外事工作等。段士谋于1938年4月就被党组织派往新疆工作,以后由于盛世才反共而遭到迫害。1940年初,毛主席从延安派刘鼎、黎雪等四人到宝鸡的双石铺,推动全西北“工合”运动,在山丹设立了训练中心,成立了28个实验分队。解放时,艾黎又组织这所培利学校的师生为解放军搞运输,为玉门油田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学校由石油部接办,改名为石油技校,调段士谋任副校长,艾黎任校长。
  1995年夏,段士谋曾来到上海。麦伦的老同学杨修严是段士谋的大学同学。我们三人相聚一起,怀念了峥嵘岁月并去访问了愚园路艾黎的故居。段士谋又送我一本《艾黎自传》,我立即读完了。艾黎光辉的一生,使我深受感动。我本打算于当年底去北京开会时转道北戴河去访问高龄的艾黎同志,但因故未能成行,而他却于12月27日与我们永诀了。
  1988年4月,上海纪念艾黎来华61周年,我为他的生平介绍画了一幅钢笔画像,并以愚园路故居为背景。去年又隆重纪念了他110周年的诞辰。
  现将我所知道的艾黎同志的一些事迹介绍给大家,作为对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怀念。
其他文献
对于蒋介石的身世与早年生活,坊间有不少的传说,多有“演义”性质。蒋介石是如何回忆与看待自己的早年生活的呢?《蒋介石日记》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一、 蒋介石何时回忆早年生活    蒋介石自1918年开始记日记,其后,写日记成为他的日常生活习惯之一,一直坚持到1972年手抖不能写字为止。蒋十分重视个人历史的“完整性”,对于1917年之前的生活也根据记忆所及,专门进行了较详细的补记,并定名为《中华民
期刊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本刊从2007年首期起,在“翰林风采”专栏中,特邀各地文史馆的同仁撰文介绍本省市首任馆长,让读者领略各馆“首任馆长”之风采,感悟一代名士之人生。      沈肇年先生原名兆莲,字碧舫,别号甓公。清光绪五年(1879)二月生于湖北
期刊
订阅2008年《世纪》答谢新老读者优惠活动    欢迎您到当地邮局订阅2008年《世纪》。如订阅不便或错过邮订时间,本刊发行部随时为您办理补订和邮购(平邮免收邮费)。为答谢新老读者的厚爱,本刊特推出优惠活动:  1、凡订阅2008年《世纪》的读者,邮购本刊2006年合订本、其他历年合订本和精华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目击21世纪丛书》5册,定价144元),可享受8折优惠(免收邮费);  2、凡向发
期刊
2006年2月,浙江省有两大文化新闻令海内外人士瞩目:15日杭州西湖畔珍藏着国宝《四库全书》的文澜阁修缮工程开工;22日文澜阁《四库全书》准备重印。人们在庆幸民族文化瑰宝得以保护、弘扬之时,不禁忆起在抗战期间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历史功臣陈训慈。  陈训慈(1901-1991)字叔谅,浙江慈溪官桥村(今属余姚二六市乡)人,陈布雷弟。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译、中央
期刊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挑起了中日战争。我当时在上海世界书局印刷厂当练习生。印刷厂在大连湾路,我家住在离厂不远的倍开尔路,两地虽都属租界,但虹口区这一带均系日本的势力范围,驻有日军。一时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工厂停工了,不少商店关门了。马路上冷冷清清,行人稀少。日本的海军陆战队乘着军车来往不断,日军的巡逻队穿着大皮靴,耀武扬威地在马路上示威。许多居民纷纷逃难走
期刊
编者按:蒋介石长期担任中国国民党和民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如何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准确地评价这一历史人物,对如何正确书写中国近现代史、中华民国史、国共关系史、抗日战争史、台湾史以至中国共产党史都有重要意义。本刊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本刊顾问杨天石先生撰写系列文章,阐述蒋介石一生中的若干重大事件。  史迪威事件是抗战期间中美关系史上的大事,自梁敬
期刊
自1993年7月创刊至今的《世纪》已走过了15个春秋。15年的发展与壮大,15年的春华与秋实,回首走过的路,先从《上海文史》破茧而出后共出版了92期杂志,并赢得六省一市优秀期刊和百家优秀期刊进部队刊物之一的殊荣。  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为此,9月22日我们特邀沪上部分作者中社科界和高校的近30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为期刊迎接新的挑战和超越出谋划策。座谈会由本刊副主编沈飞德主持。下面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
期刊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本刊从2007年首期起,在“翰林风采”专栏中,特邀各地文史馆的同仁撰文介绍本省市首任馆长,让读者领略各馆“首任馆长”之风采,感悟一代名士之人生。    在追求与探索中不断成长   刘孟伉(1894—1969)名贞健,字孟伉,晚号
期刊
中华香炉文化源远流长。香炉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的陶器“豆”和商周青铜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为让神灵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我们的祖先不惜倾其所有,用最珍贵的牛羊猪等美味佳肴以及玉器等礼器,向天祈福。 “鼎”虽然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与祭祀有关。祭祀活动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礼仪活动,远古时期的仰韶文化、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不少器
期刊
文史研究馆是建国初在毛主席倡议、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筹建的,是一个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机构、聚才敬士之所。馆员大都是博学多才的文史耆宿。各馆首任馆长更是出类拔萃,名闻遐迩。本刊从2007年首期起,在“翰林风采”专栏中,特邀各地文史馆的同仁撰文介绍本省市首任馆长,让读者领略各馆“首任馆长”之风采,感悟一代名士之人生。    历史悠久的甘肃,人称陇原。陇原的文史界,可谓文采风流,名士济济,但洗尽铅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