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老编们编发这期专题时,正值高考刚刚落下帷幕,世界怀足球赛在德国如火如茶地进行。老编要“严肃而活泼”地说,高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场决赛,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因为我们平时的学习一如运动员的日常训练,高考就是正式比赛,高考题则更像对方的阵容与阵型。我们要破门要取得优异成绩,不了解对方的阵容与阵型怎么行?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高考命题的理论依据、材料来源及命制的原则与方法,我们特组织专家和名校名师撰写了有关2006年高考的分析文章,奉献给读者朋友们。如果说同学们要了解高考命题的“秘密”,掌握今后学习的相关策略,或许可以在这里找到部分答案。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又一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较之往年,还给人如下感觉:稳中有变,着眼能力,回归经典,回避热点。下面分两点陈述。
一、特点及评价
1.整体结构稳定,题型变化不一
高考语文试题自去年大刀阔斧地变革以后,今年明显地放缓了脚步,基本继承了去年的格局,保持了相对稳定。从数量上看,全国卷由去年的三套变成了两套,新增了四川、安徽两套独立命题的试卷,全国各地合计共17套试题。从所考的知识体系看,除了上海、福建继续保持着“另类”版本外,其他各套试卷仍然是“语基”“阅读”“写作”三部分,且大都为21道小题。两套全国卷和部分地方卷的选择题共10道30分,保持了去年的情形,全国卷“语基”题还换上了语句衔接题。
不能不提的是湖南卷。湖南卷结构虽然还算稳定,科技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考查方向都与去年的没有多大差别,称得上最稳定的部分,但整个试卷内部变化较大,比如“语基”题,由6道变成了4道,砍掉了公认的铁杆题——成语运用题和去年反响很好的语句衔接题。也许这的确体现了湖南命题人“敢为人先”的精神,但从出现在试卷上的4道“语基”题来看,知识的覆盖面似乎太窄,字音、字形题虽然形式不错,但考查了几个字?与课本有多大关系?实在有点让一些优生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果形式妨碍了内容,宁愿不要形式,因为如此忽视内容,势必弱化中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落实。本来,湖南卷已经在去年砍掉了“语言运用题”,使得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成了语文教学的“鸡肋”。
稳定固然不能成为一种定式,随着新课程标准将在2007年全面推广,新的变革肯定还会加大。但稳定是对改革成功之处的继承,是高考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作为引领中学教学方向的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不是不懂得这些常识,但“出招”似乎还应更慎重一些。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作文题。这一点笔者稍后会谈到。
2.加大了能力的考查力度
2006年全国各套语文试卷客观题大都保持为4道题。遵循着“不追求知识覆盖的广度,而追求思维的深度”原则,不以知识是否全面为考查目的,而将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到位作为考查目标。全国卷基础知识部分4个小题考的是字形、成语运用、病句辨识和语言衔接四个方面,没有考查字音、词语选用、标点符号等内容。湖南卷考的是字音、错别字、词语运用、病句辨识四点,没有考查成语运用、标点符号、语言衔接等内容。另外一方面,各套语文试卷的重心都在于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这部分内容的分值所占比重大。尤其是湖南卷堪称独一无二,除了60分的一道作文题外,还有一道短文赏析题,且分值在去年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连同“大阅读”共33分,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了6分。基础知识部分的压缩,既是为这类题目腾出时间,也是为了优秀考生能将自己的水平更好地发挥出来,从而拉开分数差距。这一点值得肯定,因此可以预计,这样的命题思路今后一定会延续下去。
3.题型朴实,出现“回归经典”的趋势
或许是今年各地语文试题大都已经走向稳定,平淡朴实是今年各套试卷总的风格。一些题型甚至给人以“复古”的感觉。比如全国卷第4和第18小题考查语言衔接,第19题考查语段压缩,第20题考查语句扩展,都规规矩矩,就好像回到了几年前。诗歌鉴赏中关于层次的分析,现代文阅读中关于主旨的归纳,俨然是把!已“过时”的东西重新拾起,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这正是命题者的一片苦心吧:不能被轰轰烈烈的题型创新所迷惑,经典的题型对于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仍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而且也便于中学生在语文能力训练时有迹可寻。尤其是作文题,进一步打破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请出了“退隐江湖”好几年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加大了限制的力度,或内容上的,或体裁上的。湖南卷还规定只能写议论文,可以说来了一个大大的“后滚翻”,这固然有利于改变中学作文教学“信马由缰”的状况,但对那些长于描写、感情细腻却拙于议论的考生似乎有欠公平。这应该算是今年湖南语文卷的一个“暗点”。
4.导向明确.出现“回归教材”的特点
今年各地高考卷中的字音、字形题的材料大都出自课本;对名句名篇背诵的考查,各套试卷的选材也大都着眼于课本,而且多为经典句子。只是全国卷、湖南卷有些出人意料。前者采用了二选一的形式,一组为课内,一组为课外(实际上是在读本当中),并且每组都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面很窄,考生选择余地很小,而且所选句子有的似乎称不上我们平时所说的耐人咀嚼的名句,比如第一组,要求写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的“三令”,颇有点“爆冷门”的味道。
湖南卷对名句名篇的考查恐怕还有些让考生冒冷汗,许多考生本以为此题可以“瓮中捉鳖”,可搜索枯肠也无法完成对名句名篇考查的第一小题。虽然它们也在《考纲》规定的要求背诵的三十首诗歌之内,但要求默写的这几个句子确实难登名句殿堂,各种“名句宝典”也未收纳(命题人看重的大概就是这点);另外一题要填的也并不是《赤壁赋》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几句话。当然,我们在感叹湖南卷命题人在反押题上煞费苦心之余,还应该看到他们的良苦用心:也许是提醒学生在平时学习时不要“想当然”,要克服思维定式,该记住的东西应老老实实掌握,不要有“押宝”心理,要重视精研博取,不能只是泛览一些名句……
二、亮点及启示
1.最大的亮点是作文题的突破
2006年各地高考作文在回归中凸显着个性,可谓异彩纷呈!今年的全国卷作文题回归为以前的材料作文形式,其实已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因为“考纲”中已明确提出要打破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应“三文并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话题作文的宽泛,导致了宿构、套写、组装等不正常的作文方式,许多考生的作文已没有了自己的东西。材料作文虽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但考生在写作中起码也要融入自己对材料的理 解,可以起到逼迫考生思考的作用,有利于引导考生“写生活,写自己,写真情,写公理”。
其实,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并不冲突,只是前者的观点必须来自对材料的分析、提炼而已,可以说只在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加大了审题、选材的限制。而且,对材料理解的每一个角度都可以看作一个话题,比如全国卷I的作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①乌鸦——如果否定它,可以谈“人贵有自知之明”等,如果肯定它,可以谈“奋斗改变命运”等;②牧羊人——谈“如何看待异类”等。总之,这类作文题同样是很具开放性的,材料思考点也比较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定立意,不存在无话可说。
湖南卷作文题的局限性前面已经谈到,但它仍不失为一道好题。首先,它看似收紧了口子,但并没有将考生的思维捆绑死,“解释”语实际上已将若干思考点列出,因此,考生不存在没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其次,“意志、志趣、性格、偏激(情绪化)”等都与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理应为他们所重视和思考,从这一点来说,此题导向性不错;另外,此题也考查了学生的一个非智力因素——是否细心,一些考生粗心大意,将“意气”当作了“义气”,将“命题”当成了“话题”,另拟文题,导致失分。
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高考前许多网站、学校结合命题热点和冷点,对今年的作文题作了多方预测,资料铺天盖地,言之凿凿。但是,当全国17套试卷的作文题同时亮相之后,许多人都傻了眼,继而惊叹今年的作文并没有直接选择大家公认的热门话题,比如“和谐社会”“人文关怀”“八荣八耻”“感动中国”等等。虽然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涉及这些,但那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理解与灵感,命题者似乎有意回避了它们。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这一点也启示我们,作文还需平时扎实训练,猜题押宝、投机取巧,风险太大。
今年不少作文题都得到了如潮好评。如,浙江卷作文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较好地对接了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文《人是什么》(赵鑫珊),话题富含哲理,所表达的其实是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需要考生调动阅读积累,结合人生实际,感悟思辨。湖北卷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由带“三”词语所引发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选材贴近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可以引导考生去体味与感悟其中的文化意蕴及人生哲理。应该说,具有浓郁的语文色彩和人文色彩,使语文考试真正回到了语文本体。当然,最受欢迎的作文题还是散发着浓郁地方色彩和文化色彩的“北京的符号”(北京卷)和最能够激发人的想像力的《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而且这两道题目都是命题作文,这无疑给命题作文的复苏注入了新的养分,值得我们关注。
2.阅读题的个性色彩更加浓厚
这里的个性色彩包括两点:①选材范围更宽了;②材料的地方色彩更突出了。文言文的选材,《史记》等传记作品虽然还是重点,但已经有了出人意料的突破,选自《颜氏家训》(全国I)、《齐民要术》(安徽卷)、《续古文观止》(江西卷)的都有。湖南卷则选了近代史上湖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言文学习应该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和翻译的基本技能,不能靠碰运气。如果说文言文选材有回避经典趋势,那么现代文材料则似乎相反,更趋向经典。比如,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湖南卷)、林清玄的《阳光的香味》(全国I)、丰子恺的《杨柳》(辽宁卷)等都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设题则有反璞归真的味道,比如湖南卷现代文大阅读,就包括“理解词语含义、概括段意、把握作者的感情”等考点,没有为难考生,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文本理解的良好作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古诗鉴赏题,今年打破了去年仅有湖北卷为元曲、其他均为诗歌的格局,堪称百花齐放。尤其是湖南卷独出心裁,选了《红楼梦》中的两首能够激发考生兴趣的律诗,又一次拓宽了选材范围,令人称道。
总之,今年的各套语文试卷都更加成熟,而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湖南卷为最。但是,湖南卷的特产——“短文赏析”题,能否达到考查学生语言基本功的目的,或者说能否取代语言运用题也颇有些争议,值得命题人思考。
(编辑 文 墨)
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又一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较之往年,还给人如下感觉:稳中有变,着眼能力,回归经典,回避热点。下面分两点陈述。
一、特点及评价
1.整体结构稳定,题型变化不一
高考语文试题自去年大刀阔斧地变革以后,今年明显地放缓了脚步,基本继承了去年的格局,保持了相对稳定。从数量上看,全国卷由去年的三套变成了两套,新增了四川、安徽两套独立命题的试卷,全国各地合计共17套试题。从所考的知识体系看,除了上海、福建继续保持着“另类”版本外,其他各套试卷仍然是“语基”“阅读”“写作”三部分,且大都为21道小题。两套全国卷和部分地方卷的选择题共10道30分,保持了去年的情形,全国卷“语基”题还换上了语句衔接题。
不能不提的是湖南卷。湖南卷结构虽然还算稳定,科技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考查方向都与去年的没有多大差别,称得上最稳定的部分,但整个试卷内部变化较大,比如“语基”题,由6道变成了4道,砍掉了公认的铁杆题——成语运用题和去年反响很好的语句衔接题。也许这的确体现了湖南命题人“敢为人先”的精神,但从出现在试卷上的4道“语基”题来看,知识的覆盖面似乎太窄,字音、字形题虽然形式不错,但考查了几个字?与课本有多大关系?实在有点让一些优生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果形式妨碍了内容,宁愿不要形式,因为如此忽视内容,势必弱化中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落实。本来,湖南卷已经在去年砍掉了“语言运用题”,使得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成了语文教学的“鸡肋”。
稳定固然不能成为一种定式,随着新课程标准将在2007年全面推广,新的变革肯定还会加大。但稳定是对改革成功之处的继承,是高考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作为引领中学教学方向的高考命题组的专家不是不懂得这些常识,但“出招”似乎还应更慎重一些。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作文题。这一点笔者稍后会谈到。
2.加大了能力的考查力度
2006年全国各套语文试卷客观题大都保持为4道题。遵循着“不追求知识覆盖的广度,而追求思维的深度”原则,不以知识是否全面为考查目的,而将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到位作为考查目标。全国卷基础知识部分4个小题考的是字形、成语运用、病句辨识和语言衔接四个方面,没有考查字音、词语选用、标点符号等内容。湖南卷考的是字音、错别字、词语运用、病句辨识四点,没有考查成语运用、标点符号、语言衔接等内容。另外一方面,各套语文试卷的重心都在于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这部分内容的分值所占比重大。尤其是湖南卷堪称独一无二,除了60分的一道作文题外,还有一道短文赏析题,且分值在去年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连同“大阅读”共33分,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了6分。基础知识部分的压缩,既是为这类题目腾出时间,也是为了优秀考生能将自己的水平更好地发挥出来,从而拉开分数差距。这一点值得肯定,因此可以预计,这样的命题思路今后一定会延续下去。
3.题型朴实,出现“回归经典”的趋势
或许是今年各地语文试题大都已经走向稳定,平淡朴实是今年各套试卷总的风格。一些题型甚至给人以“复古”的感觉。比如全国卷第4和第18小题考查语言衔接,第19题考查语段压缩,第20题考查语句扩展,都规规矩矩,就好像回到了几年前。诗歌鉴赏中关于层次的分析,现代文阅读中关于主旨的归纳,俨然是把!已“过时”的东西重新拾起,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这正是命题者的一片苦心吧:不能被轰轰烈烈的题型创新所迷惑,经典的题型对于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仍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而且也便于中学生在语文能力训练时有迹可寻。尤其是作文题,进一步打破了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请出了“退隐江湖”好几年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加大了限制的力度,或内容上的,或体裁上的。湖南卷还规定只能写议论文,可以说来了一个大大的“后滚翻”,这固然有利于改变中学作文教学“信马由缰”的状况,但对那些长于描写、感情细腻却拙于议论的考生似乎有欠公平。这应该算是今年湖南语文卷的一个“暗点”。
4.导向明确.出现“回归教材”的特点
今年各地高考卷中的字音、字形题的材料大都出自课本;对名句名篇背诵的考查,各套试卷的选材也大都着眼于课本,而且多为经典句子。只是全国卷、湖南卷有些出人意料。前者采用了二选一的形式,一组为课内,一组为课外(实际上是在读本当中),并且每组都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话,面很窄,考生选择余地很小,而且所选句子有的似乎称不上我们平时所说的耐人咀嚼的名句,比如第一组,要求写出《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的“三令”,颇有点“爆冷门”的味道。
湖南卷对名句名篇的考查恐怕还有些让考生冒冷汗,许多考生本以为此题可以“瓮中捉鳖”,可搜索枯肠也无法完成对名句名篇考查的第一小题。虽然它们也在《考纲》规定的要求背诵的三十首诗歌之内,但要求默写的这几个句子确实难登名句殿堂,各种“名句宝典”也未收纳(命题人看重的大概就是这点);另外一题要填的也并不是《赤壁赋》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几句话。当然,我们在感叹湖南卷命题人在反押题上煞费苦心之余,还应该看到他们的良苦用心:也许是提醒学生在平时学习时不要“想当然”,要克服思维定式,该记住的东西应老老实实掌握,不要有“押宝”心理,要重视精研博取,不能只是泛览一些名句……
二、亮点及启示
1.最大的亮点是作文题的突破
2006年各地高考作文在回归中凸显着个性,可谓异彩纷呈!今年的全国卷作文题回归为以前的材料作文形式,其实已在许多人的意料之中,因为“考纲”中已明确提出要打破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应“三文并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话题作文的宽泛,导致了宿构、套写、组装等不正常的作文方式,许多考生的作文已没有了自己的东西。材料作文虽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但考生在写作中起码也要融入自己对材料的理 解,可以起到逼迫考生思考的作用,有利于引导考生“写生活,写自己,写真情,写公理”。
其实,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并不冲突,只是前者的观点必须来自对材料的分析、提炼而已,可以说只在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加大了审题、选材的限制。而且,对材料理解的每一个角度都可以看作一个话题,比如全国卷I的作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①乌鸦——如果否定它,可以谈“人贵有自知之明”等,如果肯定它,可以谈“奋斗改变命运”等;②牧羊人——谈“如何看待异类”等。总之,这类作文题同样是很具开放性的,材料思考点也比较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定立意,不存在无话可说。
湖南卷作文题的局限性前面已经谈到,但它仍不失为一道好题。首先,它看似收紧了口子,但并没有将考生的思维捆绑死,“解释”语实际上已将若干思考点列出,因此,考生不存在没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其次,“意志、志趣、性格、偏激(情绪化)”等都与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理应为他们所重视和思考,从这一点来说,此题导向性不错;另外,此题也考查了学生的一个非智力因素——是否细心,一些考生粗心大意,将“意气”当作了“义气”,将“命题”当成了“话题”,另拟文题,导致失分。
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高考前许多网站、学校结合命题热点和冷点,对今年的作文题作了多方预测,资料铺天盖地,言之凿凿。但是,当全国17套试卷的作文题同时亮相之后,许多人都傻了眼,继而惊叹今年的作文并没有直接选择大家公认的热门话题,比如“和谐社会”“人文关怀”“八荣八耻”“感动中国”等等。虽然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涉及这些,但那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理解与灵感,命题者似乎有意回避了它们。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这一点也启示我们,作文还需平时扎实训练,猜题押宝、投机取巧,风险太大。
今年不少作文题都得到了如潮好评。如,浙江卷作文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较好地对接了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文《人是什么》(赵鑫珊),话题富含哲理,所表达的其实是对人生的态度和思考,需要考生调动阅读积累,结合人生实际,感悟思辨。湖北卷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由带“三”词语所引发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选材贴近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可以引导考生去体味与感悟其中的文化意蕴及人生哲理。应该说,具有浓郁的语文色彩和人文色彩,使语文考试真正回到了语文本体。当然,最受欢迎的作文题还是散发着浓郁地方色彩和文化色彩的“北京的符号”(北京卷)和最能够激发人的想像力的《我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卷)。而且这两道题目都是命题作文,这无疑给命题作文的复苏注入了新的养分,值得我们关注。
2.阅读题的个性色彩更加浓厚
这里的个性色彩包括两点:①选材范围更宽了;②材料的地方色彩更突出了。文言文的选材,《史记》等传记作品虽然还是重点,但已经有了出人意料的突破,选自《颜氏家训》(全国I)、《齐民要术》(安徽卷)、《续古文观止》(江西卷)的都有。湖南卷则选了近代史上湖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言文学习应该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和翻译的基本技能,不能靠碰运气。如果说文言文选材有回避经典趋势,那么现代文材料则似乎相反,更趋向经典。比如,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湖南卷)、林清玄的《阳光的香味》(全国I)、丰子恺的《杨柳》(辽宁卷)等都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设题则有反璞归真的味道,比如湖南卷现代文大阅读,就包括“理解词语含义、概括段意、把握作者的感情”等考点,没有为难考生,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文本理解的良好作用。
值得一提的还有古诗鉴赏题,今年打破了去年仅有湖北卷为元曲、其他均为诗歌的格局,堪称百花齐放。尤其是湖南卷独出心裁,选了《红楼梦》中的两首能够激发考生兴趣的律诗,又一次拓宽了选材范围,令人称道。
总之,今年的各套语文试卷都更加成熟,而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湖南卷为最。但是,湖南卷的特产——“短文赏析”题,能否达到考查学生语言基本功的目的,或者说能否取代语言运用题也颇有些争议,值得命题人思考。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