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ma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和语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中学的语文阅读活动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用表现力的语言。阅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叶圣陶曾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文学也在此。
   由此可见,所谓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文文学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基本功。也正像叶老师说的,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语感的一些特性:
   第一、感受性与理解性的统一。语感起源于语言感觉器官刺激的感受。这种感觉主要表现为眼睛对于字形的辨识,耳朵对于语音的分辨。目见与耳间是产生语感的两个主要渠道。语感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受上。良好的语感必然伴随有深刻的理解,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实践论》)。不论是美术家、音乐家,还是诗人,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对“真理”都有了一定理解,所以他们才能产生各种不同的语感。
   第二、具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语词和形象、表象有着开然的联系。按照词语与表象的关系,语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表象联系得比较紧密的词语,如 “纪念碑”“高大”“稳固” “献花圈”“大海的涛声”“升腾”“光明”等:一类是与表象联系得不甚紧密的词语,如例中的“肃穆”“激动”“圣洁”等。但是人们的生活经验又往往对于缺乏具体形象的词语给予具象的补充,即使是对于“真理”这样一个极其抽象的词语,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加以补充,以至在他们的头脑中出现了那么丰富生动的表象,具有那么顽强的情绪体验的性质。
   第三、迅速的直觉与长久的积累相结合。语感是对于言语的一种直觉性的了解和体验。当我们读书时遇到一个表达特殊、含义丰富的片段,我们并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语法或修辞分析,就会直接说:“写得真好”遇到一些表达意义含混的片区,也往往不经过分析就直接感受到它有问题。这就是语感在起作用。因此,语感直觉是一种“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知事物的思维活动。它同一般思维活动的区别是直接观察而不是间接认识,由某种捷径而不循惯常的逻辑法则快速地进行”。“真理”这个词是已经熟知的词语,当它突然出现在面前时,靠着自己对它的言语直觉,在3秒钟后立即做出判断,并且伴随着各种表象和情绪体验。但是直觉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虽然十分肯定一个人的“直觉天赋”,却更强调理解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他说“直觉好的人可能生来有点特殊,但这些特殊性的效果如何,则有赖于对科学的牢固知识;熟悉学科知识,能使直觉有所作为”。语感直觉也与牢固掌握语方知识、积极的言语实践和丰富言语经验密切相关 。
   第四、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语感以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美术家、音乐家和诗人对“真理”这个词的语感,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各不相同的、生活的和专业工作的经验。如果换做数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或工人、农民,他们对“真理”的感受和理解,还会别具特色。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语感概括为“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
   语感活跃在言语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各个领域。说、写实践中的语感,叫“表达型语感”。听、读实践中的语感,叫“接受型语感”。口头活动中需要语感,书面言语活动中也需要语感受。着眼于言语整体的感受和理解,称之为“宏观语感”;着眼于言语局部(小至于一个字、一个词语)的,称之为“微观语感”。鉴赏和品味言语的表现力魅力是语感;辨、批评和改正有谬误的言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感。
   敏锐的语感是和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累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心理学而言,这个论断也是符合言语理解的心理过程的。这个思想运用到语文教学,就是当学生接触到客观事物时,要引導他们思考这个事物可以用怎样的语言来准确地表现它;当学生接触到语言文字时,要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语言文字表现的是什么。只有“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敏锐的语感才能培养出来。
   首先,组织各种有利于开展语感的听说活动。听话说话都爱时间上的限制,需要及时对话语做出快速的反应。说得快就要想得快,有时也可以要求“让我想一想”再说,或者话得不恰当再重新说一遍,但都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因此,组织各种听话活动,包括听讲、听报告、听发言、复述课文、口答提问以及演讲、辩论、讲故事、作读书心得汇报等,这些都需要临时领悟,选用或者修改词句,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其次,开展多项语文活动课,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它必须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开展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向生活,体验情境,它有利于学生的吸收和运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吸收的材料越多,运用材料的频率越大,语感能力形成的基础就越扎实。
   再次,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认识提高了,在读和听中:想得深一点,领悟也会快一点,在写和说中:想得快一点,造词造句也会快一点。生活经验丰富了,在读和听中:见识广一点,对词语懂得也快一点,在写和说中:见识广一点,选用词语也更丰富一点。鲁迅的《故乡》中,闰土的形象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文中有一句关于闰土的肖像描写:“选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显然,这里,作者通过肖像的对比描写,表现出少年闰土的健康、朴素、机智和中年闰土的呆滞、迟钝、衰老、从而突出作品的主要。教学中,有学生对“紫色有圆脸”不甚理解,认为既是表现少年闰土的健康形象,为什么不用我们常说的“红苹果似的圆脸”之类,在教学中,可提示学生少年闰土所处的坏境是夏天的海边,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这一提示是实际上只是调动了一下学生的生活体验,点到为止,无须多作分析,学生就能“悟”出道理。这样不仅能加深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领悟力,而且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此也得到了灵活运用。
   第四、重视习作,迁移创新
   用一个词,造一个句,都要反复斟酌,一丝不苟,这也是语感训练的重要方面,写文章时需要考虑选用最能表达事物特点的词,组织最具表现力的句子;成文之后,还需多读几遍检查用词是否正确,句子是否完整,句子是否明确,句子与句子间是否连贯,发现不恰当的词句就加以修改,这样既能锻炼语感,又能有效地提高对语言的敏感的领悟力。
其他文献
摘要:电费回收难问题一直困扰着供电企业,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解决电费回收难问题已上升为供电企业的重要课题。通过在电费回收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出规避风险的手段与策略,从而减少电费回收风险,在提升优质服务、构建和谐供用电关系的同时,达到有效回收电费的目的,能有效规避电力企业的经营损失,使企业社会形象得到张扬。  关键词:大客户;电费回收;风险规避  电费回收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
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在环保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保教育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未来环境的创造者和享有
期刊
摘要: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战略的核心,目标成本管理是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中比较科学的一种方法,已被认为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方向,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本文对公路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进行研究,以便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目标成本控制系统。  关键词:项目目标;目标成本管理;激励;协调  管理控制系统一般是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政策、程序并通过正式的组织来贯彻这些政策和
摘要: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的双重打击,由此我们开始怀疑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在中国是否适用。通过对国内外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关文献的综述,发现中国汇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的现象非但不能证明购买力评价理论过时了,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购买力评价理论的正确性。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通货膨胀,汇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
唐朝经济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唐朝盛世,即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盛世局面是为历代人民所称颂的,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之所以能出现“盛世”的局面,其原因如下:  一、政治上注意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他经常告诫各官员要处理好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太宗还比较重视人才选拔和发现人才。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选拔优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