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败于作英雄秀(节选)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j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羽,中国军事史上“实力派”和“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有着万夫不当之勇。和汉高祖刘邦相比,更多人认为项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的确,项羽出身名门,少有大志,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杰,在年仅30岁的时候,就被迫自刎乌江。究竟是什么,致使壮志难酬、英雄末路?
  答案就是现在很时髦的两个字:作秀。项羽太爱作秀了,别人称他是英雄,他就处处想逞英雄,不惜一切代价地“秀”自己,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项羽之前的成功与后来的失败,都和他喜欢作秀的习惯密不可分。
  真正让项羽名气大振的,当属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楚军与秦军人数相差悬殊,而且楚军又缺衣少粮,士气低落,副将项羽当机立断,斩杀主将宋义,命令军士凿沉渡江用的船只,打破吃饭用的铁锅,身上只带三天干粮,军士们个个以命相抵,士气大振,六万楚军打败了秦国二十万大军,项羽也因此一战成名。项羽出色的军事才能无疑是必须肯定的,但是非让将士们破釜沉舟,又何尝不是在作秀?但这一场秀,是秀给自己将士看的,是告诉将士们这一战只许胜不许败,要么赢要么死。这场秀成就了项羽,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军心,所以,接下来的胜利一气呵成,也成就了项羽英雄的美名,也因此形成了作秀的“路径依赖”。
  入关咸阳和鸿门宴这两场史上有名的秀,则直接导致了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的结局。
  刘邦项羽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率先入关,不但没有骚扰百姓,甚至连关中的美女和财宝都未动分毫,处于弱势地位的刘邦也用这种方式在作秀,向项羽秀他的忠诚,向天下人秀他的仁义。而处于强势地位的项羽呢,则是要显示他主宰一切的霸王气。据说入关之后先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再杀秦王子婴,最后竟然丧心病狂地屠杀平民百姓,这个“项王”实在让人闻风丧胆。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这“入关三部曲”让他一下子尽失关中人心,楚汉之争的胜负或许从那时就已经注定。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项羽无非是在秀,想告诉天下人,大英雄项羽已经入关啦,所有人必须无条件臣服。这场血腥的“秀”,目的只是告诉天下人,项王有多么强大,有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反抗者,就得死。相形之下,刘邦才是个老谋深算的“实力派”,项羽过多注重表面效果,顶多算个“偶像派”。
  鸿门宴本来就是一场“大秀”,导演兼主演范增、张良,主演项羽、刘邦、樊哙、项庄。其实项羽需要做的只是坐在那儿喝酒吃肉,下个命令就完了,导演范增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刘邦送上门来呢。可是项羽居然连这场最简单的戏都没能演好,反倒是刘邦表演得对项羽恭敬有加,丝毫看不出谋反之心,堪称绝对的“演技派”。宴会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只要他一声令下就能要了刘邦的小命,但他却迟迟不肯下令。为什么?他看刘邦如此谦恭,没有谋反的迹象,他不能听信曹无伤和范增的一面之词杀了功臣,毁了他的英名。项羽在这个时候想到的不是除掉对手,而是想如何把自己的英雄秀进行到底,不能被天下耻笑。颇有心机的刘邦早就看透了项羽作英雄秀的弱点,你要面子我图实惠,悄悄从上厕所的小道溜走了。项羽的英雄秀,成全了刘邦,气得范增吹胡子瞪眼,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最可悲的是,项羽到死都在作秀。被围垓下,四面楚歌,项羽起身饮酒作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被汉军重重围困,自知再无机会逃脱,他仍然不忘作秀,他对身边的骑兵说:“我要为你们杀掉对方一将。”然后,冲向敌群,斩杀了汉军一大将。可这除了能证明他的匹夫之勇外,还有什么意义?最后被逼退到乌江,乌江亭长来接应他,仍愿意支持他东山再起。然而项羽想的是,我这样落魄有何颜面再见江东父老啊,还不如堂堂正正地死了让人尊敬。为了大英雄尊严和“霸王”的荣誉,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死沙场。这时候他大为感叹:“天亡我,非战之罪,我何渡为?”认为是老天要让他灭亡,可见他死都没能死明白,不知道自己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太喜欢逞能,太重视表现出豪气霸气,太在乎所谓“大英雄”的尊严与荣誉。一句话,太喜欢作英雄秀了。
  回首项羽短短三十年的生命,实在是留下了太多遗憾。如果他不那么爱作英雄秀、不那么刚愎自用,就不会滥杀无辜,不会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妇人之仁”,不会宁可拔剑自刎而不图谋东山再起,那么楚汉相争一定又是另一番局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究竟是赞赏他的英雄气还是感叹他的英雄秀呢?究竟是感嘆他可敬还是感叹他可悲呢?
其他文献
那不是繁华都市的灯火灿烂,也不是清幽山谷的恬静优美,而是黄土高坡的一个雪夜。  那一天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春节,虽然寒风凛冽,但到处都张灯结彩,人人喜笑颜开,喜迎新春,亲人久别重逢,泪水涟涟。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因为我们都有外出的亲人。然而在那个春节,我的心情尤为沉重——我那慈祥而和蔼的奶奶离开了我。今夜我不能陪在她的身旁了,我流泪了。为了不让家人觉察到我的悲伤,我独自到外面散步。雪花纷飞,月光清
期刊
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细致描绘;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等。其中具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五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具体如下:  一、以形传神写肖像  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来表现人物的特征。描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  画眼睛,就是把人物最传神的特点
期刊
作為演艺圈里的“资深老前辈”,16岁的吴磊已经在圈里摸爬滚打了13年。眉目弯弯,灿若星辰,一张俊美的脸庞刷爆了2015年的电视荧屏,堪称“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的典型人物。而吴磊却率性声明:“别叫我小鲜肉,我给我的‘颜值’打负分,大家多点评我的演技吧!”正是这简单的一句话,让人深思:“颜值”和能力哪项才是当今社会真正的选拔标准?  “颜值”到底有多重要?有的人走遍天南地北仅靠脸就够了;
期刊
写作文历来是学生最怕的一件事,为了写好作文,同学们绞尽了脑汁,但还是收效甚微。作文写不好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没有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写作是阅读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只有把阅读和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作文水平才能快速提高。怎么才能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呢?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好读物是以读促写的前提  高尔基说:“
期刊
窗明几净,青瓷紫砂,竹炉陶罐,汲泉烹茶,于朦胧烟雾中,我似乎又看到了你的影子,那样的清晰,直逼我的灵魂……  你与《离骚》,“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清气如兰,虚怀若竹,绿竹更能衬出你谦谦君子的温润气质。因为你,我对竹有了一种莫名的好感。竹林书海,便是你的修身之所,有节骨乃坚,无欲品自端。若竹的你,我对你不与群芳争艳,更多了一份敬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天的阳光,像一河涨起的春水,载着桃红水绿,满山奔走。于是大地暖和了,湿漉漉的水气从泥土里蒸发出来。睡在泥地的阳光,伸出温情蜜意的舌尖,在泥土的胸膛舔啊,舔呀,千次万次,阳光把他的爱情和生命全部奉献。冻了一冬的泥土因此长出感情的草、生命的树和爱情的花朵作为回报。那些花朵,本就是为爱情而来的,本就是感情泛滥四处开放的,如今有了阳光的温情和抚弄,就更是漫山遍野,吐露
期刊
【话题导入】  不同地域的景物有不同的特色,从而显示出不同的地域风貌。所以,写景类文章,要努力把景写活,写出景色的个性特色来。无论写山、写水,还是写树,写花,都要抓住其特征,使笔下的景物各呈异彩,惟妙惟肖。  【技法梳理】  一、抓住地域景色的风貌  每个地方的地域风貌都不一样,写景时,关键就是要抓住这些地方的地域景色特点,并且给予充分表达。如杨朔的《京城漫记》,按照观察顺序分别写了水、山、树,写
期刊
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则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
期刊
2016年,鲁迅逝世80周年。比这干瘪冰冷的数字更值得纪念的是他那刀锋般锐利的文字。不久前的达州小女孩牵手老太过马路事件,将经济高速发展外衣下的人情冷漠、法制缺陷袒露人前,令我们陡然惊觉,几十年来,阿Q们仍活生生地奔走在这片土地上,而你我,也许就是其中的一员……一念及此,再到道德批判的祭坛前凑趣吐口水,莫如重读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剖析,以让我们直面自己灵魂深处那一道道丑陋的疤痕。  一  无论是谁,
期刊
“纳托尔先生,我婶母马上就下楼来,”一位神色泰然的十五岁少女说道,“在她没下来之前,暂且由我来招待您,请多包涵。”  “附近的人,您认识的多吗?”那位侄女问道。看来她认为他俩之间不出声的思想交流进行得够久的了。  “几乎谁也不认识,”弗兰普顿回答说,“四年前我姐姐曾在这里待过。您知道,就住在教区区长府上。她写了几封信,叫我拜访一些人家。”  “这么说,您一点也不知道我婶母家的情况了?”泰然自持的少
期刊